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上)▪P3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大群众接触没有畏惧,这个就是“坐师子座”。生活是社会大众生活的榜样,这个就是典范生活的建树,宝树的意思。你在世间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,你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所建立,也是宝树的意思,足以为世间人的好榜样、好模范。无论自己住的是什麽房子,都是平等的大慈悲,念念想到一切众生,这个就是慈悲赋予。我们在经典上看到,或者是在一些道场上看到,道场的种种庄严,这些庄严具有时候还有那麽一点模样在,甚至於布置得美轮美奂、富丽堂皇,让人家走进道场像走进一个博物馆一样。可是这个事事物物表法的意义,懂得的人很少,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,在佛法修学上得真实受用就少了。讲堂的设施、座席都是宝座,主讲人的座是宝座,听众也是宝座。维摩居士讲经,听众一万个师子宝座,说者、听者都不可思议。宝座高广有没有大小?在事上讲可能有大小;在理上讲没有大小。事上讲是阶位不相等,譬如我们讲十住菩萨、十行菩萨、十回向菩萨、十地菩萨,地位不一样,应当是随他自己的修证这种功夫高下不相等,这是从事相上说。从理相上来说,实在讲没有大小,也没有高下。可是在相上有,相上是诸佛菩萨随类化身。身相可以随类化身,当然依报也要随类,不能说正报随类,依报不随类,那个讲不通,“依报随着正报转”就不好讲了。所以世尊在我们世间示现在菩提树下成道,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那里?铺的是草座,地下铺的是草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铺一个草座,我们凡夫看的。可是天神、菩萨看的?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金刚宝座。我们看不到金刚宝座,我们只看到草座;菩萨跟这些净居天神他们看不到草座,看佛坐在金刚宝座。说老实话,菩萨跟净居天人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样子,跟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不一样,这里头有个道理:“相随心转”。通常我们讲相随心转,随自己的心转,这个诸位好懂。体质,身体健康状况也随自己的心转;更深一层的意思,相貌跟体质可以随众生心念转。如果不随众生心念转,佛怎麽能够随类化身?这个道理就深了,可是这是事实。所以如果我们自己要发大心,念念为众生,念念为佛法。为众生,你这个形相随众生的心念转;念念为佛法,你这个身相就随诸佛菩萨心念转,自然是不可思议。於这个意思能体会到个一分、两分,於是我们在事相上逐渐也能够想通,相貌确实也能随众生的心念转,现代的话说,一切众生每一个人审美的观念不相同。同样是一朵花,有的人看到很喜欢,有的人看了很讨厌,有的人看到无所谓,这不是一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转吗?一朵花如是,一个人也如是。有些人看到你很喜欢,有些人看到你很讨厌,什麽人呢?从来没见过面的人。我们常常在路上走,有的人看到你,跟你笑笑,点点头;有的人看到瞪你一眼,理都不理你。这不就是我们这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在转吗?我们细心从此地去体会,然後才真正了解《华严》上所讲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念念都跟虚空法界有感应。你要问感应是什麽道理?共同一法身,同一个真如自性,那有说没有感应的道理?所以报身能够随众生,众生有感佛就有应,应以什麽身得度,他就现什麽身。他所现的身一定跟他的依果,就是依报之果必定相应。因此在事相上讲,那是没有一定的,有差别;从理上讲,是决定没有差别。总而言之,如来以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慈悲德能,随行普贤行。如来果地上不叫“修”,“行”普贤行。一切时、一切处都给众生做一个好样子,好的表率,这就叫“始成正觉”。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意思,修学就有下手之处,否则的话我们学佛,到底从那里学起,不知道!所以读了《华严经》,不但是你的心量拓开了,你也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学佛,学得跟佛一模一样。这第四大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

  (九)、教主难思

  第五大段∶“教主难思”。前面四段讲的是依报,这一段要给我们讲正报。教,是教学,是教导。主,主持的人,主持教学的人,主持教导的人,在讲堂上主讲的人。难思是不可思议,这一位主持教学的人,实实在在不可思议。请看经文。【尔时世尊,处于此座。於一切法,成最正觉。】“尔时”,就是这个时候。“世尊”,此地是指毗卢遮那如来。毗卢遮那,法身佛;卢舍那,报身佛;释迦牟尼,应化身佛,应身佛;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“处于此座”,坐在师子宝座上。“於一切法,成最正觉”,一切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,我们要学。成是成就。正觉拣别烦恼断尽,一切错误的思想、见解也都放下,正知正见,对於宇宙人生的体性、现相、因果变化,都能正确的明白,没有丝毫差错,这叫正知正见,这个叫正觉,这是真实智慧。心安住在真实智慧里面,生活那有不自在的道理?世间众生,有苦有乐,有忧有喜,苦从那里来?乐从那里来?忧从那里来?喜从那里来?谁知道? 忧苦,我们都想离开,怎样才能离开?为什麽我们想离开而离不开?喜乐,我们想得到,为什麽得不到?我们有许许多多个“为什麽”,千千万万个“为什麽”,这就是迷而不觉。佛这些疑问都断得乾乾净净,没有一样不明了,没有一样不清楚,表现给社会大众看,这叫“示”,示是做出样子,示是示范。诸佛如来善於表演,现在讲“演员”,世间一流的演员,跟佛菩萨相比差太远了。诸佛菩萨个个都是非常精彩的演员,我们学佛,学佛也学演员。这个世间,三种世间∶众生世间、器世间、智正觉世间,就是我们的舞台,我们表演的场所。我们的生活是表演,我们的工作是表演,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表演。你要能表演成正觉,你是佛菩萨一流人物。古德说此地的佛身,菩提身。《华严》里面佛给我们讲十种身,十种身菩提身是根本。这十种身实在讲,就是我们这身具足十种德能,不是说真的有十个身,就如现在人讲的“身分”,每一个人都具足多重身分,佛的十身有什麽希奇?我们世间人要说出你的身分,对你的父母来说,你是儿子的身分;对你自己子女来说,你是父母的身分;对待你的哥哥,你是弟弟的身分;对你的弟弟,你是兄长的身分。儒家给我们讲“五伦十义”,这个世间法也讲每一个人都有十种身分,这个意思我们仔细去思惟,跟佛的这种身分可以能配合。菩提身,这是总说。菩提是大觉,无量的智慧德能,称他作菩提身。他有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能,所以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,他从事大智慧的工作,於法性本体相应,他能够在一切法中,给大家作榜样、模范。这四个字“成最正觉”,什麽叫成?你得到了叫成,我们通常讲你证得了。佛法里也常说契入,你入了这个境界,这叫“成”。“最”是达到顶点,没有再比这个高,这是圆教的佛果。等觉菩萨不错了,等觉菩萨还没到顶点,上面还有一层,这是达到顶点,这才叫“最”。什麽叫正?断绝邪知邪见,远离颠倒妄想,这叫“正”。什麽叫“觉”?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性在那里?尽虚空、遍法界就是性。这个里头森罗万象,佛经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,这就是自性。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心跟识都是一个意思。所以心在那里?尽虚空、遍法界就是。所谓:“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。”真,是讲心性,心性是真;妄,是讲现相,整体的现相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,这叫开悟,这叫大觉。所以佛无论示现什麽身分,像本经末後五十三参,无论现什麽身分,无论示现那一个行业,都是“成最正觉”,都是示成最正觉。这个“示”,表演,表演最正觉。生活,最正觉的生活;贫穷人,贫穷人最正觉的生活;富贵人,富贵人最正觉的生活。在这个社会上,你从事高级的行业,高科技的行业,这个行业里面的最正觉。你从事很低级的行业,在从前,拉黄包车、擦皮鞋的,佛示不示现?也示现。在这个里面示现成最正觉,然後让一切众生见闻觉知,真的一下明白了。生活行业那是相,相上有差别,智正觉没有差别。果然都成最正觉了,他在差别里面过平等的生活,这就高明。差别,相里面差别,性里面没有差别,理里面没有差别,他受用里头没有差别。决不是说高尚的行业跟卑贱的行业里面感受不一样,那是凡夫;佛菩萨他的感受一样的,都得大自在,都是无尽的快乐。这个地方我们要学。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?也就是说,怎样才能让我们现前变成佛菩萨自在安乐的生活?必须具备两种智慧∶根本智与後得智。为什麽?这两种智慧才真正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。我们迷得深,障重,这种迷障,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有三大类。一大类是“现行”,现行就是现前的这些现象,现象有什麽障碍?在我们自身来说,有烦恼,是非人我、贪嗔痴慢。在境界上,无论是人事境界、物质境界,都有很大的诱惑力,它引诱我们什麽?引诱我们的贪、嗔、痴,把我们心里面贪、嗔、痴的种子引起现行。第二种障是“种子”,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,虽然它没有起现行,障碍你证大菩提。第三类是“习气”,说习气诸位也许能够懂得,习气不好断。古德为我们形容习气,让大家能够体会得到什麽叫习气。譬如一个酒瓶,酒瓶盛酒的,我们把酒倒乾净,里面也擦乾净,确确实实一点酒都没有了。那个酒就好比是现行,真的断掉了、断根,闻闻还有味道,那个味道就是习气。所以烦恼好断,习气难除。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,有见思烦恼的习气。到什麽时候习气才断?辟支佛,证辟支佛果,见思烦恼的习气也断了。通常讲断现行的烦恼,有定功就行,忍辱、禅定就能断。断习气是一定要开智慧,没有高度的智慧,习气是除不掉的,这不用功怎麽行?极其微细的习气种子,如来在果地上统统断乾净了。说个实在的话,等觉菩萨还有习气,极其微细的习气。他的烦恼、所知障尽了,在十法界里头随类现身,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,於一切法得大自在,在一切法里头表演最佳的榜样。

  【智入三世,悉皆平等。其身充满一切世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