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大群衆接觸沒有畏懼,這個就是“坐師子座”。生活是社會大衆生活的榜樣,這個就是典範生活的建樹,寶樹的意思。你在世間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,你在這個行業裏面有所建立,也是寶樹的意思,足以爲世間人的好榜樣、好模範。無論自己住的是什麽房子,都是平等的大慈悲,念念想到一切衆生,這個就是慈悲賦予。我們在經典上看到,或者是在一些道場上看到,道場的種種莊嚴,這些莊嚴具有時候還有那麽一點模樣在,甚至於布置得美輪美奂、富麗堂皇,讓人家走進道場像走進一個博物館一樣。可是這個事事物物表法的意義,懂得的人很少,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在佛法修學上得真實受用就少了。講堂的設施、座席都是寶座,主講人的座是寶座,聽衆也是寶座。維摩居士講經,聽衆一萬個師子寶座,說者、聽者都不可思議。寶座高廣有沒有大小?在事上講可能有大小;在理上講沒有大小。事上講是階位不相等,譬如我們講十住菩薩、十行菩薩、十回向菩薩、十地菩薩,地位不一樣,應當是隨他自己的修證這種功夫高下不相等,這是從事相上說。從理相上來說,實在講沒有大小,也沒有高下。可是在相上有,相上是諸佛菩薩隨類化身。身相可以隨類化身,當然依報也要隨類,不能說正報隨類,依報不隨類,那個講不通,“依報隨著正報轉”就不好講了。所以世尊在我們世間示現在菩提樹下成道,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那裏?鋪的是草座,地下鋪的是草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鋪一個草座,我們凡夫看的。可是天神、菩薩看的?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金剛寶座。我們看不到金剛寶座,我們只看到草座;菩薩跟這些淨居天神他們看不到草座,看佛坐在金剛寶座。說老實話,菩薩跟淨居天人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樣子,跟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樣子不一樣,這裏頭有個道理:“相隨心轉”。通常我們講相隨心轉,隨自己的心轉,這個諸位好懂。體質,身體健康狀況也隨自己的心轉;更深一層的意思,相貌跟體質可以隨衆生心念轉。如果不隨衆生心念轉,佛怎麽能夠隨類化身?這個道理就深了,可是這是事實。所以如果我們自己要發大心,念念爲衆生,念念爲佛法。爲衆生,你這個形相隨衆生的心念轉;念念爲佛法,你這個身相就隨諸佛菩薩心念轉,自然是不可思議。於這個意思能體會到個一分、兩分,於是我們在事相上逐漸也能夠想通,相貌確實也能隨衆生的心念轉,現代的話說,一切衆生每一個人審美的觀念不相同。同樣是一朵花,有的人看到很喜歡,有的人看了很討厭,有的人看到無所謂,這不是一個形相隨著衆生心念轉嗎?一朵花如是,一個人也如是。有些人看到你很喜歡,有些人看到你很討厭,什麽人呢?從來沒見過面的人。我們常常在路上走,有的人看到你,跟你笑笑,點點頭;有的人看到瞪你一眼,理都不理你。這不就是我們這個形相隨著衆生心念在轉嗎?我們細心從此地去體會,然後才真正了解《華嚴》上所講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念念都跟虛空法界有感應。你要問感應是什麽道理?共同一法身,同一個真如自性,那有說沒有感應的道理?所以報身能夠隨衆生,衆生有感佛就有應,應以什麽身得度,他就現什麽身。他所現的身一定跟他的依果,就是依報之果必定相應。因此在事相上講,那是沒有一定的,有差別;從理上講,是決定沒有差別。總而言之,如來以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慈悲德能,隨行普賢行。如來果地上不叫“修”,“行”普賢行。一切時、一切處都給衆生做一個好樣子,好的表率,這就叫“始成正覺”。我們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修學就有下手之處,否則的話我們學佛,到底從那裏學起,不知道!所以讀了《華嚴經》,不但是你的心量拓開了,你也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學佛,學得跟佛一模一樣。這第四大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
(九)、教主難思
第五大段∶“教主難思”。前面四段講的是依報,這一段要給我們講正報。教,是教學,是教導。主,主持的人,主持教學的人,主持教導的人,在講堂上主講的人。難思是不可思議,這一位主持教學的人,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請看經文。【爾時世尊,處于此座。於一切法,成最正覺。】“爾時”,就是這個時候。“世尊”,此地是指毗盧遮那如來。毗盧遮那,法身佛;盧舍那,報身佛;釋迦牟尼,應化身佛,應身佛;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。“處于此座”,坐在師子寶座上。“於一切法,成最正覺”,一切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,我們要學。成是成就。正覺揀別煩惱斷盡,一切錯誤的思想、見解也都放下,正知正見,對於宇宙人生的體性、現相、因果變化,都能正確的明白,沒有絲毫差錯,這叫正知正見,這個叫正覺,這是真實智慧。心安住在真實智慧裏面,生活那有不自在的道理?世間衆生,有苦有樂,有憂有喜,苦從那裏來?樂從那裏來?憂從那裏來?喜從那裏來?誰知道? 憂苦,我們都想離開,怎樣才能離開?爲什麽我們想離開而離不開?喜樂,我們想得到,爲什麽得不到?我們有許許多多個“爲什麽”,千千萬萬個“爲什麽”,這就是迷而不覺。佛這些疑問都斷得乾乾淨淨,沒有一樣不明了,沒有一樣不清楚,表現給社會大衆看,這叫“示”,示是做出樣子,示是示範。諸佛如來善於表演,現在講“演員”,世間一流的演員,跟佛菩薩相比差太遠了。諸佛菩薩個個都是非常精彩的演員,我們學佛,學佛也學演員。這個世間,叁種世間∶衆生世間、器世間、智正覺世間,就是我們的舞臺,我們表演的場所。我們的生活是表演,我們的工作是表演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表演。你要能表演成正覺,你是佛菩薩一流人物。古德說此地的佛身,菩提身。《華嚴》裏面佛給我們講十種身,十種身菩提身是根本。這十種身實在講,就是我們這身具足十種德能,不是說真的有十個身,就如現在人講的“身分”,每一個人都具足多重身分,佛的十身有什麽希奇?我們世間人要說出你的身分,對你的父母來說,你是兒子的身分;對你自己子女來說,你是父母的身分;對待你的哥哥,你是弟弟的身分;對你的弟弟,你是兄長的身分。儒家給我們講“五倫十義”,這個世間法也講每一個人都有十種身分,這個意思我們仔細去思惟,跟佛的這種身分可以能配合。菩提身,這是總說。菩提是大覺,無量的智慧德能,稱他作菩提身。他有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,所以他過的是智慧的生活,他從事大智慧的工作,於法性本體相應,他能夠在一切法中,給大家作榜樣、模範。這四個字“成最正覺”,什麽叫成?你得到了叫成,我們通常講你證得了。佛法裏也常說契入,你入了這個境界,這叫“成”。“最”是達到頂點,沒有再比這個高,這是圓教的佛果。等覺菩薩不錯了,等覺菩薩還沒到頂點,上面還有一層,這是達到頂點,這才叫“最”。什麽叫正?斷絕邪知邪見,遠離顛倒妄想,這叫“正”。什麽叫“覺”?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性在那裏?盡虛空、遍法界就是性。這個裏頭森羅萬象,佛經裏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就是自性。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心跟識都是一個意思。所以心在那裏?盡虛空、遍法界就是。所謂:“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。”真,是講心性,心性是真;妄,是講現相,整體的現相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,這叫開悟,這叫大覺。所以佛無論示現什麽身分,像本經末後五十叁參,無論現什麽身分,無論示現那一個行業,都是“成最正覺”,都是示成最正覺。這個“示”,表演,表演最正覺。生活,最正覺的生活;貧窮人,貧窮人最正覺的生活;富貴人,富貴人最正覺的生活。在這個社會上,你從事高級的行業,高科技的行業,這個行業裏面的最正覺。你從事很低級的行業,在從前,拉黃包車、擦皮鞋的,佛示不示現?也示現。在這個裏面示現成最正覺,然後讓一切衆生見聞覺知,真的一下明白了。生活行業那是相,相上有差別,智正覺沒有差別。果然都成最正覺了,他在差別裏面過平等的生活,這就高明。差別,相裏面差別,性裏面沒有差別,理裏面沒有差別,他受用裏頭沒有差別。決不是說高尚的行業跟卑賤的行業裏面感受不一樣,那是凡夫;佛菩薩他的感受一樣的,都得大自在,都是無盡的快樂。這個地方我們要學。怎樣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?也就是說,怎樣才能讓我們現前變成佛菩薩自在安樂的生活?必須具備兩種智慧∶根本智與後得智。爲什麽?這兩種智慧才真正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。我們迷得深,障重,這種迷障,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有叁大類。一大類是“現行”,現行就是現前的這些現象,現象有什麽障礙?在我們自身來說,有煩惱,是非人我、貪嗔癡慢。在境界上,無論是人事境界、物質境界,都有很大的誘惑力,它引誘我們什麽?引誘我們的貪、嗔、癡,把我們心裏面貪、嗔、癡的種子引起現行。第二種障是“種子”,阿賴耶裏面含藏的種子,雖然它沒有起現行,障礙你證大菩提。第叁類是“習氣”,說習氣諸位也許能夠懂得,習氣不好斷。古德爲我們形容習氣,讓大家能夠體會得到什麽叫習氣。譬如一個酒瓶,酒瓶盛酒的,我們把酒倒乾淨,裏面也擦乾淨,確確實實一點酒都沒有了。那個酒就好比是現行,真的斷掉了、斷根,聞聞還有味道,那個味道就是習氣。所以煩惱好斷,習氣難除。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,有見思煩惱的習氣。到什麽時候習氣才斷?辟支佛,證辟支佛果,見思煩惱的習氣也斷了。通常講斷現行的煩惱,有定功就行,忍辱、禅定就能斷。斷習氣是一定要開智慧,沒有高度的智慧,習氣是除不掉的,這不用功怎麽行?極其微細的習氣種子,如來在果地上統統斷乾淨了。說個實在的話,等覺菩薩還有習氣,極其微細的習氣。他的煩惱、所知障盡了,在十法界裏頭隨類現身,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,於一切法得大自在,在一切法裏頭表演最佳的榜樣。
【智入叁世,悉皆平等。其身充滿一切世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