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上)▪P4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世尊用比喻來顯示身、語、意叁業,這是十種身裏面第一種身。清涼大師在這兩種比喻裏面給我們說了四個意思∶第一個意思含攝,第二個意思無分別,第叁個意思普遍,第四個是遍入。在普遍比喻裏面,妙觀察智,無所不知,這就是普遍的意思。同修們必須要知道,佛在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,都是說我們自己。毗盧遮那如來,它的意思,這一句話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“遍一切處”。一切處是指盡虛空、遍法界,實實在在是不思議的境界。怎樣才能遍?實在說,無有一法不遍。第一個是我們的真心本性遍一切處,大概一般學佛的同修對這個都能夠接受。真如本性遍一切處,而整個虛空法界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,佛在楞嚴會上把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說得很清楚,說得很多。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裏面,用相宗的四智來說,智遍一切處,心遍一切處,想遍一切處,乃至於我們的身也遍一切處。這個就是說明理能遍一切處,事也能遍一切處,這部經稱之爲“不思議解脫境界”。前面講過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,今天接著講妙觀察智。“妙觀察智”,無所不知。平等性智是無分別,而妙觀察智是有分別,所以它是普遍的意思。前面說過理智、量智,如理智、如量智,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。妙觀察是如量智。“成所作智”,成是成就,作是所作,包括菩薩在九法界裏面現身、說法、生活、教學、接引一切大衆;接引大衆,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應酬,處事待人接物。“成所作智”這四個字,意思深。菩薩接觸一切大衆都能令大衆開智慧;成是成就,不但成就自己,也成就一切衆生。何以?菩薩叁業清淨,叁業都充滿了真實智慧,智慧光明遍照一切衆生。成就所作,這是“入”,隨入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智體遍一切處,智慧的作用也遍一切處,這是從佛果地上來說。佛菩薩如是,然後我們一定要想到,我們的心行又何嘗不遍一切處?只是佛是智遍,我們是惑遍,迷惑;惑就是無明,起作用就是煩惱。我們今天無明跟煩惱遍一切處,所以生生世世無論在那裏受身,總是不能夠脫離苦惱,這個道理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要細心的去體會。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前怎樣轉變我們的生活行爲,轉變我們的思想觀念,這在佛法裏面通常稱之爲“觀行”。經論裏面用的詞句很簡單,如果意思要不能夠明了,往往我們讀誦,囫囵吞棗的就混過去,這樣對於我們修學,當然得不到利益。觀行上層的功夫,也就是說我們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,修正我們一切錯誤的行爲,最殊勝的無過於隨順真如,那你的功行跟諸佛菩薩決定相應。《華嚴經》經文裏頭又說∶“如來深境界,其量等虛空。”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佛的心、體等虛空法界,量等虛空法界,作用等虛空法界。“一切衆生入,而實無所入。”這兩句話不太好懂。衆生入,這個“入”就是相應的意思,契入,也是證得的意思。末後一句話,而實無所入,這個講法跟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說:“圓滿菩提歸無所得。”《般若經》上我們天天念“無智亦無得”,智是能入,得是所入,無智亦無得,這些話真正的含義是什麽?我們要懂得,永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如果你要說,我有智,我有得,你錯了!你沒入,你還落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裏面。一切衆生入,這個衆生是指九法界大心凡夫,大心衆生,他不是不能入,他能入。能入,決定沒有入的相,決定沒有入的念,那你就是真的入;你還有入的相,還有入的念頭,你沒入。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總原則,我們的修學、觀行要跟真心相應,真心離念,真心裏面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“念”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“離”,沒有這些東西。佛給我們講經說法,可以說實在是相當相當的不容易,真實的境界說不出的,所謂是“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”。衆生分別、執著習氣太深太深,心裏面總是落在一邊。凡夫的心執著“有”,佛跟大家說,執著“有”是錯了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那虛妄的,那“有”不要了,著“空”了,他總是要有個執著。今天佛在這個經上給你說真如,給你講自性,你又分別一個真如,又去執著一個真如,這不叫麻煩?什麽時候你才能真正的覺悟?利根上智之人,他懂得佛的意思,佛所說一切法無非是教我們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分別、都不要執著,那就相應。可是這個地方又有難處,真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,好!我一切不分別,一切都不執著了,還是執著。執著一個“不分別,我不執著了”,他還是執著,這事情難辦。這就是說明爲什麽與真如相應那麽困難,道理就在此地,自己不知不覺還是墮在執著裏頭,我們在此地一定要很細心的去體會。前面說過了,對世尊果地上的境界,佛果的境界,只有虛空跟涅槃稍稍能作譬喻,用其他的譬喻都沒有辦法。虛空這個相,我們能夠觀察到,能夠體會到,遍入國土。在今天我們看到太空許許多多數不清的星球,在佛經裏面講世界、講國土,國土是佛刹,我們現在講星球,在虛空當中。“虛空遍入國土,國土並不遍入虛空。”有國土的地方當然有虛空,有虛空的地方不一定有國土。我們把這個國土換成星球就好懂,有虛空的地方不一定有星球,有星球的地方當然有虛空,這個一定的道理,這就是“遍入”的意思。虛空與星球平等隨入,星球與虛空,它確實有彼此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到平等隨入的意思。如果你的心思細密,你會想到現相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。如果是真實,彼此就不能夠互相契入,能互相契入,當然不是真實的。《楞嚴經》上佛有很妙的比喻,譬如這一個物體,無論大小,譬如我們舉這一個物體,這個物體如果是真實的,虛空也是真實的,這個物體定在這裏,它就不能動。我們要問,這個物體裏頭有沒有虛空?這個裏頭沒有

  虛空。如果說沒有虛空,我們把這個物體移開了,這一邊的虛空是不是缺了一塊?應當缺一塊,這個地方原來沒有虛空,虛空被這物體占住了,這是有體積的。移開之後這個地方的虛空是不是缺了一塊?沒有缺。無論這個物體移到那一邊,虛空並沒有缺,由此可知,虛空遍入這個物體,我們要細心去思惟。否則的話,在現相上一定是物體移動,虛空一定就缺一塊,這個才是對的、才合理。從這些道理我們能夠體會到,佛在經裏面所說的,所有一切的現相不是真實的,《金剛經》上講“夢幻泡影”。這相叫假相,性叫真性,性是真的,能變現相的這個心性是真的,所變出來這個形象是虛妄的、是假的。真性就像虛空一樣,它沒有形象,但是它能夠含攝一切現相,它能夠遍入一切現相。諸位要細心去思惟,很有趣味。虛空比喻佛的智慧,國土也能夠比喻叁世,叁世是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叁世之處,佛智一定在其中;佛智之處,叁世不一定有現相存在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能體會到遍入的意思。十方叁世都是一切衆生想像裏面變現出來的,在佛法裏面叫“遍計所執性”,我們現代的名詞“抽象的概念”。十方叁世從那來的?抽象概念裏面所産生的,完全沒有事實。佛智是自性裏面本具的智慧,無論是實智,或者是權智,都能夠平等隨入。因此,我們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不定什麽因緣,都有開悟的可能,道理就在此地,這是我們要細心去思惟、去觀察。第叁句是講到語業,經文裏面“其音普順十方國土”,也是這兩種比喻,比喻語業。如來果地上,他一語之中能夠具含一切語,所謂是“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”。這個都是我們心思言辭達不到,我們無法來表達的。但是現在的科技,電腦進步到現在這個時代,聽說可以自動的翻譯,我們用一種音聲在這裏講演,通過電腦可以翻成各種不同的語言。電腦有這種能力,於是我們就相信佛有這個能力,應當是可以肯定的。道理在那裏?跟電腦原理也有一點相似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佛是無心,就是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所以才能以一音裏面具足一切音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這是講到原理,使我們想像到電腦也是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所以它能顯示這個能力。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喪失了,實在說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一切智慧德能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,讀這部經完全是要了解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、本有的能力。佛是顯露出來了,我們今天是顯不出來。佛能夠顯露出來了,告訴我們那個原理就是他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無分別心,自自然然的流露,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。我們今天的麻煩是什麽?本來心性裏頭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偏偏起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就麻煩大了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愈來愈濃厚、愈來愈深、愈來愈廣,把我們心性裏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礙住了,透出來的少分之少分。我們在經典裏面明白這一些事實真相,懂得這個道理,那麽我們要學,怎樣學一個無心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舉了一個比喻,“舍支天鼓,無心出故。”這是本經《十忍品》裏面講到“如響忍”,《無量壽經》上給我們講叁種忍,也講到如響忍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舉了一樁事情,好比帝釋天主,他的夫人;我們中國人稱爲“玉皇大帝”,就是忉利天主,忉利天主的夫人是阿修羅女,她的名字叫舍支。她的音聲美妙,能以一聲當中,她一聲裏面有千百種音變化,她有這個能力,一音出去就像交響樂一樣。我們知道交響樂,幾十種樂器共同演奏,出的音聲微妙。其實現在不難懂,我們用個錄音機,把它統統錄下來,一放,一音不就出幾百種音聲嗎?所以現代用科技來觀察,這事情不是難事情,但是原理是一個,無分別心。錄音機沒有分別,如果它有分別,這個聲音好聽,我聽它;那個聲音不好聽,我不要它,那你就搞不成了。我們凡夫麻煩大的就是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舍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確確實實我們肯定有這種能力,一音當中具足一切美妙的音聲。幾時我們的音聲出來,就像錄音機的播放一樣,許許多多音聲從一聲裏面就流露出來。這是世尊舉出忉利天主的夫人,她有這個語音。菩薩有這個能力,菩薩心清淨,妄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