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上)▪P3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见不闻,不见不闻不是佛的音声、色相没在我们现前,不是。他在,他周遍法界,我们这儿那能说没有?我们不见不闻是我们的六根出了毛病,我们眼有障,所以见不到;耳有障,所以听不到。只要把障碍拔除了,佛的形像我们见到,佛的音声亲自听到。《无量寿经》上世尊不是明白的告诉我们,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讲堂“大音宣布”,尽虚空、遍法界都能得闻,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说在例外。所以一定要晓得我们的亏吃得实在是太大太大了,什麽亏?妄想、分别、执着。一直到现在,我们还是贪着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不肯把它放下。十方诸佛如来、诸大菩萨讲经演教周遍法界,我们今天落得一个不见不闻,完全不能够觉知,这个身体好像失去知觉了,麻木不仁。麻木不仁这有严重的病况,我们今天这个身就是有这麽重的病。有病,如果自己知道自己生病就有救了。为什麽?他会求医。最怕的是有病自己不知道有病,不肯求医,这个病永远没有办法复原,就同这个情形一样。所以佛确确实实是法音周遍十方国土。

  【譬如虚空具含众像,於诸境界无所分别。又如虚空普遍一切,於诸国土平等随入。】

  这两句是佛用比喻来说,譬如前面所讲三业普周。实在说,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不可思议,常言说得好∶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”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,也没有办法用心思去思想。为什麽?达不到。比喻怎麽能比?在种种比喻当中,古大德常讲,唯有虚空真如可以勉强的作个比喻,如果用其他的来作比喻,没有一样能恰当,所以这个地方用虚空来作比喻。虚空就是我们今天讲空间,空间里面包含许许多多的色相,这个我们很清楚,容易理解。像太空当中有多少星球,这些星球跟我们这个地球相彷佛。这许许多多星球从那里来的?这些星球里面也有众生,有我们肉眼能见的,也有我们肉眼不能见的。我们肉眼能见的这个色相,大家容易明白;肉眼见不到的色相更多,这个要知道。虚空当中这麽多的物象会不会显得拥挤?会不会有一些碰撞?这个事情不会有的。为什麽不会有?心性所变现出来的,它有秩序、有层次,真的是有条不紊,而且所变现的这些色相都是幻有,不是真有。经上讲∶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”这给你讲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清凉大师在本经给我们做了综合的结论,本经显示无障碍的法界,无障碍法界在那里?就在我们现前;确确实实是无障碍,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。今天我们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是障碍,为什麽一个无障碍的法界变成处处都是障碍?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,所有一切障碍都是从妄想、分别、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。我们想想也就能明白几分,我们的妄想、分别、执着真的是太多太多了,数不尽;换句话说,现在的障碍就太多太多了,比你遭遇的多得多,比你想像的多得多。这些障碍要从根把它拔除,那就是妄想、分别、执着。佛教这些聪明人修行,聪明人从那里修?从根本修。根本是什麽?妄想、分别、执着。只要把这个拔掉,连根都拔掉了。然後星球与星球碰上也没有障碍,空与空相撞有什麽妨碍?就没有障碍。这些都是事实的真相。我们把本来无障碍的环境,这法界实在讲就是我们生活环境,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变成处处都是障碍,过失在我们自己,不在别人。我们今天有缘学佛,学佛最要紧的事情明白这些道理、明白事相,明白这其中的因缘,然後我们才有能力突破,突破之後恢复我们本来的生活。禅宗里面讲∶“本来面目。”本来面目就是本来的生活,本来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。诸佛菩萨住三昧之中,三昧就是正受,正常的享受,正常的享受是无障碍的享受。我们今天由於无明不觉,生起这些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把我们正常的享受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享受,这错了。常常观虚空,《金刚经》上佛教给我们,梦幻泡影,如露如电,教我们常作如是观,这话很有道理。这个“观”就是转变我们的观念,现在哲学的名词叫做“宇宙观”、“人生观”你对人生的看法、对宇宙的看法,我们要把过去种种错误的看法转过来。经文里面“於诸境界无所分别”,虚空不分别。虚空确确实实,“具”是具足,圆满具足。所有的星球、所有的万物都在虚空包含之中,虚空於一切境界、一切万事万物没有分别。这个比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“无所分别”。佛与大菩萨於一切境界当中确实像虚空一样,他没有分别,有分别就不平等,所以人家能够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,道理在此地,他不执着了。第二句里面“又如虚空普遍一切,於诸国土平等随入”,着重在“平等随入”。前面讲“於诸境界”,这一边讲“於诸国土”,意思是一样的;“於诸国土”跟“於诸境界”是一桩事情。虚空普遍一切,真的是平等随入,无所分别,实在是为我们显示出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所讲清净、平等、觉。佛智广大犹如虚空,这是总喻,虚空这是总的比喻。佛的根本智,佛的後得智,在经上所讲量智、理智。“量智包含而普遍,理智无分别而证入。”理智就是无分别智,量智知差别法,一切法无所不知。《般若经》上讲:“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。”那个无知是什麽意思?无分别。般若无知,无知就是讲无分别,他那样不清楚?样样都清楚。譬如我们眼见色,当我们没有起分别、没有起执着,於一切境界、一切色法里头不分别、不执着的时候,这时候是根本智现前。不是说不分别、不执着,什麽都不知道,那有这回事情?样样都清楚、样样都明了,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、执着,根本智现前。它起作用的时候,这个作用是别人来问,来向你请教,你随问随答,无所不知。不是说来问一下,等问到之後,让我想一想再告诉你;想一想就完了,那就是凡夫了,落到意识里,不需要想。佛在经典里面开这麽多的法会,听众当中或是启请的、请法的人向佛提出问题,随问佛就随答;佛没有说:让我想想,我再来告诉你,没有。自自然然的随问随答,这叫後得智,这个就是如量智。如量是什麽?如众生之量,就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:“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”你程度高的,佛解释的就深、就广;程度浅的,佛解释的也浅、也近,让你听到都欢喜、都满意。这种智慧叫如量智,如量智是无所不知。可是你要晓得,无所不知是从无分别智里面流露出来的。假如你要没有根本智,那来的後得智?就好像植物一样、树木一样,树要没有根、没有本,那个枝叶花果怎麽可能有?所以差别智无所不知依根本智而起。只要你得根本智,你就会自然得後得智,就是无所不知。这里面说“智”,古人也用相宗的四智来讲,因为《华严经》也是属於相宗的根本经典。法相宗六经、十一论,《华严》也是六经之一,因为这里面讲法相的理跟事也不少。相宗讲四智,讲大圆镜智,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转末那为平等性智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,所以在果地上就不是叫八识,叫四智,称为四智菩提。“大圆镜智”,纯净圆德,圆满的德能。在迷的时候,它含藏种子;觉悟的时候,它能够“现种依持”。它“能现能生”,能现的是什麽?能生的是什麽?能现的是一切依正庄严,有情众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,法身大士的一真法界的依正庄严,都是大圆镜变现出来的。能生是能生一切智。向下经文里头有说,“菩提智,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,而无所现。无所现言,无有分别。”所以本经,法相宗取它作依据之一,不是没有道理。菩提是智,现种现行功德之所依,种子功德是所持,所以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。所现的这些相,因缘生法,当体即空,像《金刚经》上说∶“如梦幻泡影。”所以现而无所现,但是无所现的意思就是讲无有分别。无有分别这个话就是讲无心而现,也可以说无意而现。有心有意就有分别,那就有障碍;无心无意没有障碍。“平等性智”,观一切法,观自观他,有情无情,法法平等,也没有分别。诸位要晓得,没有分别才是真平等,有分别就不是真平等。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,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,我们知道四圣法界是十法界里面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这四法界没有执着,他有分别。执着是烦恼障,他断了;分别是所知障,他没断。不过愈是往上面去,他的障碍愈薄;愈往下面,他的障碍愈重、愈深。不分别才平等,所以十法界里面讲平等都是相似法,不是真的。必须超越十法界,圆教初住菩萨真的转八识成四智,心里面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妄想也少了,这个才是“悉皆平等”,平等就是讲没有分别。十法界里面的人,他还没有忘掉我、法,所以分别如来。佛菩萨示现到我们人间来,为我们讲经说法,还是要用分别、还是要用执着。你看制订这些戒律,这样可以做,那样不可以做,还是要执着、还是要分别;教小朋友,教初学。教法身大士,没这个话了;再跟诸位说,佛教法身大士连言语都没有了。别说是一真法界里面,教学的状况我们没法子想像。我们看这个天界,初禅、梵天里面还有说法,还有讲经说法;二禅就没有,二禅人不讲话,讲话很累。用什麽方法来沟通、表达意见?放光,叫光音天。二禅是光天,放光来表达意见、沟通意见,所以佛要在二禅天讲经说法是用放光。三禅天光都不要放了,放光还太罗嗦了,完全是心灵的交通,就是我们今天讲心灵的感应。他心清净,所以三禅叫净天,彼此心地都非常清净,心灵交感,他用这个方法来沟通。连高级的凡夫都入这个境界了,何况一真法界?所以一真法界跟极乐世界里面那些状况,我们真的是无法想像。佛菩萨给我们描绘一点、介绍一点,都是些方便说,描绘一个相彷佛的样子,真实的境界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,然後,哦!原来是这样的,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达得到的。那真是奇妙到极处,我们统统都有分。

  一)、菩、提、身【譬如虚空具含众像,於诸境界无所分别。又如虚空普遍一切,於诸国土平等随入。】这一段经文, 里面,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