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上)▪P4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世尊用比喻来显示身、语、意三业,这是十种身里面第一种身。清凉大师在这两种比喻里面给我们说了四个意思∶第一个意思含摄,第二个意思无分别,第三个意思普遍,第四个是遍入。在普遍比喻里面,妙观察智,无所不知,这就是普遍的意思。同修们必须要知道,佛在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,都是说我们自己。毗卢遮那如来,它的意思,这一句话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“遍一切处”。一切处是指尽虚空、遍法界,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境界。怎样才能遍?实在说,无有一法不遍。第一个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遍一切处,大概一般学佛的同修对这个都能够接受。真如本性遍一切处,而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,佛在楞严会上把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说得很清楚,说得很多。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,用相宗的四智来说,智遍一切处,心遍一切处,想遍一切处,乃至於我们的身也遍一切处。这个就是说明理能遍一切处,事也能遍一切处,这部经称之为“不思议解脱境界”。前面讲过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,今天接着讲妙观察智。“妙观察智”,无所不知。平等性智是无分别,而妙观察智是有分别,所以它是普遍的意思。前面说过理智、量智,如理智、如量智,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。妙观察是如量智。“成所作智”,成是成就,作是所作,包括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、说法、生活、教学、接引一切大众;接引大众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酬,处事待人接物。“成所作智”这四个字,意思深。菩萨接触一切大众都能令大众开智慧;成是成就,不但成就自己,也成就一切众生。何以?菩萨三业清净,三业都充满了真实智慧,智慧光明遍照一切众生。成就所作,这是“入”,随入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智体遍一切处,智慧的作用也遍一切处,这是从佛果地上来说。佛菩萨如是,然後我们一定要想到,我们的心行又何尝不遍一切处?只是佛是智遍,我们是惑遍,迷惑;惑就是无明,起作用就是烦恼。我们今天无明跟烦恼遍一切处,所以生生世世无论在那里受身,总是不能够脱离苦恼,这个道理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要细心的去体会。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前怎样转变我们的生活行为,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,这在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“观行”。经论里面用的词句很简单,如果意思要不能够明了,往往我们读诵,囫囵吞枣的就混过去,这样对於我们修学,当然得不到利益。观行上层的功夫,也就是说我们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,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,最殊胜的无过於随顺真如,那你的功行跟诸佛菩萨决定相应。《华严经》经文里头又说∶“如来深境界,其量等虚空。”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佛的心、体等虚空法界,量等虚空法界,作用等虚空法界。“一切众生入,而实无所入。”这两句话不太好懂。众生入,这个“入”就是相应的意思,契入,也是证得的意思。末後一句话,而实无所入,这个讲法跟佛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说:“圆满菩提归无所得。”《般若经》上我们天天念“无智亦无得”,智是能入,得是所入,无智亦无得,这些话真正的含义是什麽?我们要懂得,永离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着。如果你要说,我有智,我有得,你错了!你没入,你还落在妄想、分别、执着里面。一切众生入,这个众生是指九法界大心凡夫,大心众生,他不是不能入,他能入。能入,决定没有入的相,决定没有入的念,那你就是真的入;你还有入的相,还有入的念头,你没入。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总原则,我们的修学、观行要跟真心相应,真心离念,真心里面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;“念”就是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“离”,没有这些东西。佛给我们讲经说法,可以说实在是相当相当的不容易,真实的境界说不出的,所谓是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”。众生分别、执着习气太深太深,心里面总是落在一边。凡夫的心执着“有”,佛跟大家说,执着“有”是错了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那虚妄的,那“有”不要了,着“空”了,他总是要有个执着。今天佛在这个经上给你说真如,给你讲自性,你又分别一个真如,又去执着一个真如,这不叫麻烦?什麽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觉悟?利根上智之人,他懂得佛的意思,佛所说一切法无非是教我们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分别、都不要执着,那就相应。可是这个地方又有难处,真不要分别、不要执着,好!我一切不分别,一切都不执着了,还是执着。执着一个“不分别,我不执着了”,他还是执着,这事情难办。这就是说明为什麽与真如相应那麽困难,道理就在此地,自己不知不觉还是堕在执着里头,我们在此地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。前面说过了,对世尊果地上的境界,佛果的境界,只有虚空跟涅槃稍稍能作譬喻,用其他的譬喻都没有办法。虚空这个相,我们能够观察到,能够体会到,遍入国土。在今天我们看到太空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星球,在佛经里面讲世界、讲国土,国土是佛刹,我们现在讲星球,在虚空当中。“虚空遍入国土,国土并不遍入虚空。”有国土的地方当然有虚空,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国土。我们把这个国土换成星球就好懂,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星球,有星球的地方当然有虚空,这个一定的道理,这就是“遍入”的意思。虚空与星球平等随入,星球与虚空,它确实有彼此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到平等随入的意思。如果你的心思细密,你会想到现相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如果是真实,彼此就不能够互相契入,能互相契入,当然不是真实的。《楞严经》上佛有很妙的比喻,譬如这一个物体,无论大小,譬如我们举这一个物体,这个物体如果是真实的,虚空也是真实的,这个物体定在这里,它就不能动。我们要问,这个物体里头有没有虚空?这个里头没有

  虚空。如果说没有虚空,我们把这个物体移开了,这一边的虚空是不是缺了一块?应当缺一块,这个地方原来没有虚空,虚空被这物体占住了,这是有体积的。移开之後这个地方的虚空是不是缺了一块?没有缺。无论这个物体移到那一边,虚空并没有缺,由此可知,虚空遍入这个物体,我们要细心去思惟。否则的话,在现相上一定是物体移动,虚空一定就缺一块,这个才是对的、才合理。从这些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,佛在经里面所说的,所有一切的现相不是真实的,《金刚经》上讲“梦幻泡影”。这相叫假相,性叫真性,性是真的,能变现相的这个心性是真的,所变出来这个形象是虚妄的、是假的。真性就像虚空一样,它没有形象,但是它能够含摄一切现相,它能够遍入一切现相。诸位要细心去思惟,很有趣味。虚空比喻佛的智慧,国土也能够比喻三世,三世是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三世之处,佛智一定在其中;佛智之处,三世不一定有现相存在。从这个地方,我们能体会到遍入的意思。十方三世都是一切众生想像里面变现出来的,在佛法里面叫“遍计所执性”,我们现代的名词“抽象的概念”。十方三世从那来的?抽象概念里面所产生的,完全没有事实。佛智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,无论是实智,或者是权智,都能够平等随入。因此,我们在一切时、一切处,不定什麽因缘,都有开悟的可能,道理就在此地,这是我们要细心去思惟、去观察。第三句是讲到语业,经文里面“其音普顺十方国土”,也是这两种比喻,比喻语业。如来果地上,他一语之中能够具含一切语,所谓是“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”。这个都是我们心思言辞达不到,我们无法来表达的。但是现在的科技,电脑进步到现在这个时代,听说可以自动的翻译,我们用一种音声在这里讲演,通过电脑可以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。电脑有这种能力,於是我们就相信佛有这个能力,应当是可以肯定的。道理在那里?跟电脑原理也有一点相似。佛在经上给我们讲,佛是无心,就是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所以才能以一音里面具足一切音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这是讲到原理,使我们想像到电脑也是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所以它能显示这个能力。由此可知,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了,实在说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一切智慧德能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,读这部经完全是要了解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、本有的能力。佛是显露出来了,我们今天是显不出来。佛能够显露出来了,告诉我们那个原理就是他离开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无分别心,自自然然的流露,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。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什麽?本来心性里头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偏偏起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个就麻烦大了。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是愈来愈浓厚、愈来愈深、愈来愈广,把我们心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碍住了,透出来的少分之少分。我们在经典里面明白这一些事实真相,懂得这个道理,那麽我们要学,怎样学一个无心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了一个比喻,“舍支天鼓,无心出故。”这是本经《十忍品》里面讲到“如响忍”,《无量寿经》上给我们讲三种忍,也讲到如响忍。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了一桩事情,好比帝释天主,他的夫人;我们中国人称为“玉皇大帝”,就是忉利天主,忉利天主的夫人是阿修罗女,她的名字叫舍支。她的音声美妙,能以一声当中,她一声里面有千百种音变化,她有这个能力,一音出去就像交响乐一样。我们知道交响乐,几十种乐器共同演奏,出的音声微妙。其实现在不难懂,我们用个录音机,把它统统录下来,一放,一音不就出几百种音声吗?所以现代用科技来观察,这事情不是难事情,但是原理是一个,无分别心。录音机没有分别,如果它有分别,这个声音好听,我听它;那个声音不好听,我不要它,那你就搞不成了。我们凡夫麻烦大的就是个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舍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确确实实我们肯定有这种能力,一音当中具足一切美妙的音声。几时我们的音声出来,就像录音机的播放一样,许许多多音声从一声里面就流露出来。这是世尊举出忉利天主的夫人,她有这个语音。菩萨有这个能力,菩萨心清净,妄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