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而且這個音聲永遠不間斷,平等隨入的意思。如來的音聲好。正音、清淨音、慈悲音,決定沒有邪曲。隨著佛的音聲,我們生起信心、生起智慧;智慧就是解,能信、能解,法喜充滿,這就是隨入的意思。所以虛空這個比喻,普遍比喻叁業∶意業、身業、語業。所以說得成正覺,成正覺的時候,自自然然你就獲得無量的清淨叁業。這是十種身裏頭介紹菩提身,十種身以菩提身爲根本。二)、威、勢、身【身恒遍坐一切道場。菩薩衆中,威光赫弈,如日輪出,照明世界。】這一小段經文是講“威勢身”。威是威德,勢是勢力,我們一般講能力,超越一切顯勝。意思是說諸佛菩薩他能夠隨九法界的有情衆生,衆生喜歡什麽樣的身分,他就能示現什麽樣的身分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:“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。”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種種差別無不周遍,也是周遍法界。“身恒”,恒是恒常;“遍”,普遍;“坐一切道場”。“一切道場”,清涼大師也講十種,十種身就有十種道場。第一種“智身”。智是智慧,“遍坐法性道場”。此地這個智,自性裏面本具的般若智慧。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坐那個道場?當然是以自性,是它的道場。第二是“法身”。“法”是萬法,一切法。在佛的教學裏面,佛用這個代名詞,如果跟你講這個宇宙之間,一切理、一切事、一切現相、一切因緣果報,這裏面我們現在分類有動物、有植物、有礦物,這叁個之外還包括一些自然現象,太多太多了,說不清楚,所以佛把這些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用一個代名詞叫“法”。法的意思就太廣大、太深、太廣了,這是一個代名詞。所以說佛法無邊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,爲什麽?法無邊。“佛”這個字什麽意思?佛是覺,你對於一切法的智覺當然也沒有邊際。法身是什麽意思?一切諸法就是自己的身,所以說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這是真的,這絕對不是假的。過去禅宗裏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之後,他說出一句話∶“盡虛空、遍法界是沙門一只眼。”這個意思顯示什麽?顯示他證得法身,他不是以爲自己這個身是身,盡虛空、遍法界都是自己,這叫證得法身。證得法身,給諸位說,法身那裏有生滅?這個身有生滅,那一切衆生身沒有生滅?所以法身常住,不生不滅。以法爲身,法確確實實是身,怎麽是身?所有一切法,連這個虛空都包括在其中,都是自己心性變現之物;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這是法身。法身坐什麽道場?法身是“非坐而坐”,無所不坐,這是法身道場。第叁“法門身”。四弘誓願裏面第叁句告訴我們,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法門是我們的身。那個法門坐什麽道場?“安坐萬行道場”,沒有一行不是道場。佛在經上,有一次告訴光嚴童子,叫他去親近維摩居士。維摩居士生病了,維摩居士爲什麽會生病?他跟我們一般人生病不一樣,我們生病是打妄想生的,他生病是智慧生的,不一樣。智慧生的是什麽?叫示現。因爲不生病,平常沒有人來看他,這一生病,就好多人來看他。來看他什麽?看他,他就機會教育,教人開悟,所以他那個生病是智慧生的。我們生病是從煩惱生的、從妄想生的,那個病很苦,沒救;他生病,智慧生的,示現。釋迦牟尼佛聽說了,佛當然曉得,他要開道場了,要講經說法了。所以叫他的這些弟子們到那裏去問候維摩居士,實際上是到那裏去親近維摩長者,聽維摩居士講經說法。光嚴童子就向釋迦牟尼佛報告,他說∶“世尊,我不敢去。”爲什麽不敢去?他說∶“過去曾經有一次,我在城外。”他是出城,離開毗耶離大城,正好在路上遇到維摩居士;維摩居士進城,他出城,在路上碰到了。光嚴童子遇到維摩居士,向維摩居士致敬,問他∶“老居士,您從那裏來?”維摩居士告訴他∶“我從道場來。”光嚴童子就問他∶“你道場在那裏?”打聽打聽道場在那裏,他從道場來。老居士就告訴他∶“直心是道場。”沒有虛假。所以我們看諸佛菩薩那種真誠、慈悲,這經上講“遍一切處”。我們今天問“你從那裏來?”,“我們從淨宗學會來。”,“淨宗學會在那裏?”,“在芽籠。”不都是這個答覆。這凡夫,凡夫就是凡夫,菩薩就是菩薩,不一樣。他們這一問一答,我們在旁邊聽了得好處,我們明白了。世尊當年出現在世間是以出家身分示現成佛,諸位一定要曉得,同時還有一位以在家身分示現成佛的維摩居士,同時示現的兩尊佛。佛法是平等法,告訴你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就在你本行裏面就成佛了,不需要說“我學佛,大概要換一個身分”,錯了,著相了。什麽樣的身分、什麽樣的工作、什麽樣的生活方式,都成菩薩、都成佛。“直心是道場”,只要我們心地真誠,決定沒有虛僞,決定沒有虛假,以至誠心處事待人接物,你就是坐道場。維摩居士又說∶“發行是道場。”發行是什麽?發心修行,這個意思很廣。發心修行就是你要發心把你一切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,能把事情辦好。你在辦事情時,把事情辦錯了,辦得不夠完美,你去想我怎樣辦好?把辦不好的原因改正過來,那不就行了嗎?辦那些事情是修行?點點滴滴,日常生活當中統統都是。今天煮飯不小心,飯燒焦了,那就是過失;我們能把這個過失改好、改正過來,飯煮熟了,煮得非常好,大家吃了都很歡喜,這就是修行。什麽叫修行?念念當中供養大家。我事情做好了,讓大家都得到受用,讓大家都生歡喜心,這就對了。我們這一次大會的總講題用了八個字: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無論做什麽事情,都要做最好的樣子、最好的模範,這就是修行,就是維摩居士講的發行是道場。無論辦什麽事情,都能辦得很好,令一切衆生都滿意、都歡喜。又說:“深心是道場。”深心,菩提心裏面的一分,直心、深心都是菩提心。深心是好善好德,諸位要知道,好善好德不著好善好德之相,那才是菩提心。如果好善好德,著了好善好德的相,只能算是個善心、好心人,不是菩提心。爲什麽?不能覺悟,不能了生死、不能出叁界。他所修的善行,善心、善行感得叁善道的福報,他修福,不能夠成爲菩薩。所以好善好德不著好善好德的相,於好善好德裏面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是深心,這樣能夠增長功德,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。又說:“菩提心是道場。”能離一切過失。菩提心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;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說的是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。人能夠常存這個心,不但六道裏面的過失你沒有了,連四聖法界的過失也不會有。四聖∶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是十法界之內的過失都可以避免,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。維摩居士說了這幾條之後,接著又說:“布施是道場。”以清淨心布施,不求果報。如果我們凡夫布施,凡夫爲什麽布施?希求果報。佛在經上講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佛有沒有說錯?沒錯,佛給你說的是真話。你修財布施,你得財富,你得多大的財富?如果你有希求果報,你所得的很有限,得的不大。如果你沒有求報的這個意念,那這個果報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爲什麽?你所修決定跟你的心相應。你的心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個心量是等虛空法界,所以一絲毫的善,果報都是遍虛空法界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如果你有希求,那就是如你所求的那麽多,再就沒有了。你在佛門修布施,如理如法的布施,求升官、求發財,好,讓你升官,官做到總統,再沒得做了,到頭了。你總不可能想到,我做新加坡的總統,也做馬來西亞的總統,做全世界的,也沒想到這個,你只想到一個國家,你的福報就那麽大了。你想發財,你的財富有幾十億、幾百億,大概也就到此,到頭爲止了,不能再發了。再發怎麽樣?你壽命到了,沒有了,到最後你的地位、財富還是一場空。所以要曉得無分別心,那個果報不可思議。你這種布施生生世世,無論你在那一道、無論你在那一個佛國土,你的受用都不缺乏。衣、食、住、行,我們今天講物質生活,永遠不會缺乏才是。所以你才曉得無分別心這個大,爲什麽?沒有界限。我們應當要學。你今天在我們這個講堂,這兩個小時能把這個學會了,你這一生生生世世永遠受用不盡,我們這兩個小時沒有白過。中國的文字是一個高度智慧的符號,我們過去這些列祖列宗真的是世間一等聰明人。妄想,“想”,想是你心裏頭在想一個東西,在想,所以心上有個相,那就是想。那個想是妄想,爲什麽?心上本來沒有相,本來無一物,怎麽會心裏頭跑一個相出來了?那個相當然就妄相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你執著,執著什麽?那個心上劃了許多界限。“思”,思是心上畫成格子;心本來很大,心包太虛,偏偏把它畫成很多小圈圈,愈畫愈小,把這個心量變成那麽小,執著。分別就有相,執著就起了界限。你所修的一切福報,無論是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你的福報總不能夠超過你自己劃的界限。你要是有用分別心去修福,你得的這個果報不能超過你的界限,也就是不能超過你的心量,你得的就是這麽大。如果你要把心上那個相、那個格子拿掉,不要了,你這個心就大了,原本的心就顯露,果報就不可思議。所以修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不求果報;布施完了,心裏頭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,果報不可思議。布施的小,得福大,得無邊的福報;布施的時間短,享福的時間長。爲什麽?超越時空。我布施只做了一天、兩天,享福是無量劫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迦葉尊者,修頭陀行;佛講在過去生中,他曾經用一缽飯供養一位辟支佛;他這個布施,布施的東西一缽飯,時間就一次。他無分別心,沒有分別、執著,也沒有想到什麽果報。佛說出來,他這個布施的功德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,時間這麽長。我們今天凡夫修布施,總要問果報、總要問利益,有什麽好處?你想想看那個心量多小、那個心量多窄,得福非常有限。聲聲還以爲自己是學佛,其實那裏是學佛?他學的是個糊塗佛,是個迷惑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