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上)▪P4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而且这个音声永远不间断,平等随入的意思。如来的音声好。正音、清净音、慈悲音,决定没有邪曲。随着佛的音声,我们生起信心、生起智慧;智慧就是解,能信、能解,法喜充满,这就是随入的意思。所以虚空这个比喻,普遍比喻三业∶意业、身业、语业。所以说得成正觉,成正觉的时候,自自然然你就获得无量的清净三业。这是十种身里头介绍菩提身,十种身以菩提身为根本。二)、威、势、身【身恒遍坐一切道场。菩萨众中,威光赫弈,如日轮出,照明世界。】这一小段经文是讲“威势身”。威是威德,势是势力,我们一般讲能力,超越一切显胜。意思是说诸佛菩萨他能够随九法界的有情众生,众生喜欢什麽样的身分,他就能示现什麽样的身分,就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:“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”随类化身,随机说法,种种差别无不周遍,也是周遍法界。“身恒”,恒是恒常;“遍”,普遍;“坐一切道场”。“一切道场”,清凉大师也讲十种,十种身就有十种道场。第一种“智身”。智是智慧,“遍坐法性道场”。此地这个智,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。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坐那个道场?当然是以自性,是它的道场。第二是“法身”。“法”是万法,一切法。在佛的教学里面,佛用这个代名词,如果跟你讲这个宇宙之间,一切理、一切事、一切现相、一切因缘果报,这里面我们现在分类有动物、有植物、有矿物,这三个之外还包括一些自然现象,太多太多了,说不清楚,所以佛把这些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用一个代名词叫“法”。法的意思就太广大、太深、太广了,这是一个代名词。所以说佛法无边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,为什麽?法无边。“佛”这个字什麽意思?佛是觉,你对於一切法的智觉当然也没有边际。法身是什麽意思?一切诸法就是自己的身,所以说尽虚空、遍法界是一个自己,这是真的,这绝对不是假的。过去禅宗里面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之後,他说出一句话∶“尽虚空、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。”这个意思显示什麽?显示他证得法身,他不是以为自己这个身是身,尽虚空、遍法界都是自己,这叫证得法身。证得法身,给诸位说,法身那里有生灭?这个身有生灭,那一切众生身没有生灭?所以法身常住,不生不灭。以法为身,法确确实实是身,怎麽是身?所有一切法,连这个虚空都包括在其中,都是自己心性变现之物;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这是法身。法身坐什麽道场?法身是“非坐而坐”,无所不坐,这是法身道场。第三“法门身”。四弘誓愿里面第三句告诉我们,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法门是我们的身。那个法门坐什麽道场?“安坐万行道场”,没有一行不是道场。佛在经上,有一次告诉光严童子,叫他去亲近维摩居士。维摩居士生病了,维摩居士为什麽会生病?他跟我们一般人生病不一样,我们生病是打妄想生的,他生病是智慧生的,不一样。智慧生的是什麽?叫示现。因为不生病,平常没有人来看他,这一生病,就好多人来看他。来看他什麽?看他,他就机会教育,教人开悟,所以他那个生病是智慧生的。我们生病是从烦恼生的、从妄想生的,那个病很苦,没救;他生病,智慧生的,示现。释迦牟尼佛听说了,佛当然晓得,他要开道场了,要讲经说法了。所以叫他的这些弟子们到那里去问候维摩居士,实际上是到那里去亲近维摩长者,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。光严童子就向释迦牟尼佛报告,他说∶“世尊,我不敢去。”为什麽不敢去?他说∶“过去曾经有一次,我在城外。”他是出城,离开毗耶离大城,正好在路上遇到维摩居士;维摩居士进城,他出城,在路上碰到了。光严童子遇到维摩居士,向维摩居士致敬,问他∶“老居士,您从那里来?”维摩居士告诉他∶“我从道场来。”光严童子就问他∶“你道场在那里?”打听打听道场在那里,他从道场来。老居士就告诉他∶“直心是道场。”没有虚假。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那种真诚、慈悲,这经上讲“遍一切处”。我们今天问“你从那里来?”,“我们从净宗学会来。”,“净宗学会在那里?”,“在芽笼。”不都是这个答覆。这凡夫,凡夫就是凡夫,菩萨就是菩萨,不一样。他们这一问一答,我们在旁边听了得好处,我们明白了。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是以出家身分示现成佛,诸位一定要晓得,同时还有一位以在家身分示现成佛的维摩居士,同时示现的两尊佛。佛法是平等法,告诉你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就在你本行里面就成佛了,不需要说“我学佛,大概要换一个身分”,错了,着相了。什麽样的身分、什麽样的工作、什麽样的生活方式,都成菩萨、都成佛。“直心是道场”,只要我们心地真诚,决定没有虚伪,决定没有虚假,以至诚心处事待人接物,你就是坐道场。维摩居士又说∶“发行是道场。”发行是什麽?发心修行,这个意思很广。发心修行就是你要发心把你一切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,能把事情办好。你在办事情时,把事情办错了,办得不够完美,你去想我怎样办好?把办不好的原因改正过来,那不就行了吗?办那些事情是修行?点点滴滴,日常生活当中统统都是。今天煮饭不小心,饭烧焦了,那就是过失;我们能把这个过失改好、改正过来,饭煮熟了,煮得非常好,大家吃了都很欢喜,这就是修行。什麽叫修行?念念当中供养大家。我事情做好了,让大家都得到受用,让大家都生欢喜心,这就对了。我们这一次大会的总讲题用了八个字: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。一切时、一切处,无论做什麽事情,都要做最好的样子、最好的模范,这就是修行,就是维摩居士讲的发行是道场。无论办什麽事情,都能办得很好,令一切众生都满意、都欢喜。又说:“深心是道场。”深心,菩提心里面的一分,直心、深心都是菩提心。深心是好善好德,诸位要知道,好善好德不着好善好德之相,那才是菩提心。如果好善好德,着了好善好德的相,只能算是个善心、好心人,不是菩提心。为什麽?不能觉悟,不能了生死、不能出三界。他所修的善行,善心、善行感得三善道的福报,他修福,不能够成为菩萨。所以好善好德不着好善好德的相,於好善好德里面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这是深心,这样能够增长功德,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。又说:“菩提心是道场。”能离一切过失。菩提心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;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说的是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。人能够常存这个心,不但六道里面的过失你没有了,连四圣法界的过失也不会有。四圣∶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这是十法界之内的过失都可以避免,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。维摩居士说了这几条之後,接着又说:“布施是道场。”以清净心布施,不求果报。如果我们凡夫布施,凡夫为什麽布施?希求果报。佛在经上讲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佛有没有说错?没错,佛给你说的是真话。你修财布施,你得财富,你得多大的财富?如果你有希求果报,你所得的很有限,得的不大。如果你没有求报的这个意念,那这个果报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为什麽?你所修决定跟你的心相应。你的心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这个心量是等虚空法界,所以一丝毫的善,果报都是遍虚空法界,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如果你有希求,那就是如你所求的那麽多,再就没有了。你在佛门修布施,如理如法的布施,求升官、求发财,好,让你升官,官做到总统,再没得做了,到头了。你总不可能想到,我做新加坡的总统,也做马来西亚的总统,做全世界的,也没想到这个,你只想到一个国家,你的福报就那麽大了。你想发财,你的财富有几十亿、几百亿,大概也就到此,到头为止了,不能再发了。再发怎麽样?你寿命到了,没有了,到最後你的地位、财富还是一场空。所以要晓得无分别心,那个果报不可思议。你这种布施生生世世,无论你在那一道、无论你在那一个佛国土,你的受用都不缺乏。衣、食、住、行,我们今天讲物质生活,永远不会缺乏才是。所以你才晓得无分别心这个大,为什麽?没有界限。我们应当要学。你今天在我们这个讲堂,这两个小时能把这个学会了,你这一生生生世世永远受用不尽,我们这两个小时没有白过。中国的文字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符号,我们过去这些列祖列宗真的是世间一等聪明人。妄想,“想”,想是你心里头在想一个东西,在想,所以心上有个相,那就是想。那个想是妄想,为什麽?心上本来没有相,本来无一物,怎麽会心里头跑一个相出来了?那个相当然就妄相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你执着,执着什麽?那个心上划了许多界限。“思”,思是心上画成格子;心本来很大,心包太虚,偏偏把它画成很多小圈圈,愈画愈小,把这个心量变成那麽小,执着。分别就有相,执着就起了界限。你所修的一切福报,无论是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你的福报总不能够超过你自己划的界限。你要是有用分别心去修福,你得的这个果报不能超过你的界限,也就是不能超过你的心量,你得的就是这麽大。如果你要把心上那个相、那个格子拿掉,不要了,你这个心就大了,原本的心就显露,果报就不可思议。所以修布施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不求果报;布施完了,心里头乾乾净净,一尘不染,果报不可思议。布施的小,得福大,得无边的福报;布施的时间短,享福的时间长。为什麽?超越时空。我布施只做了一天、两天,享福是无量劫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迦叶尊者,修头陀行;佛讲在过去生中,他曾经用一钵饭供养一位辟支佛;他这个布施,布施的东西一钵饭,时间就一次。他无分别心,没有分别、执着,也没有想到什麽果报。佛说出来,他这个布施的功德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,时间这麽长。我们今天凡夫修布施,总要问果报、总要问利益,有什麽好处?你想想看那个心量多小、那个心量多窄,得福非常有限。声声还以为自己是学佛,其实那里是学佛?他学的是个糊涂佛,是个迷惑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