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回。下下品往生的人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做阿惟越致菩薩,你說這多希有,多麽難得。提高品位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時時刻刻能提得起觀照功夫,而觀照裏頭的綱領,《金剛經》很適合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,起心動念,不管起的什麽心,不管起的什麽念,立刻就能夠覺悟到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把你的心念就打掉了,再一句阿彌陀佛提起就對了。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正念現前,無論起什麽念頭都是邪念,阿彌陀佛是正念。《般若經》上還有兩句話,也能夠時時刻刻幫助我們深入觀照,“叁心不可得”,“諸法無所有”。諸法是一切萬法,爲什麽說無所有?一切諸法都是從緣生,凡是緣生之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《般若經》上講“緣起性空”。這些重要的開示,都可以幫助我們時時刻刻醒悟過來,不再迷惑了,這樣才能夠安坐道場。如果就威勢身來說,這裏面又可以說爲六種道場。第一個是“遍一切同類世界道場”。遍是普遍,同類那是講法身大士,相宗裏面講同生性。第二也能遍“一切異類世界”,這也是道場,這是異生性。另外還說到“一切世界種”、“一切世界海”,這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向太空物理去展觀,大而無外。第五講“一切微塵中”,這是說到小而無內。無論是大,無論是小,無論是因,無論是果,都是自己心性所變現出來的境界。心體遍一切法界,它的作用那有不遍法界的道理?所以《華嚴》上說,佛坐在一毛端上轉大*輪,轉大*輪就是開大法會,講經說法。在什麽場所?在毛端上。不止“芥子納須彌”,不止!大小無礙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無障礙法界,事事無礙。末後一個意思說“刹塵帝網無盡道場”,這是總結。刹是佛刹;塵是形容極多,像微塵那麽多的諸佛刹土;帝網是比喻,像大梵天的羅網一樣;都是比喻無窮無盡,說明無有一處不是道場。這是說到一切道場,簡單就介紹到此地。再看底下這一句經文。“菩薩衆中,威光赫弈,如日輪出,照明世界。”日輪是太陽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菩薩衆中,這是講這一些法身大士們,他們在一些菩薩衆中,顯示得特別的殊勝。威德、智慧、容貌,超勝一切菩薩,那其他的更不必說了。菩薩下面,緣覺、聲聞、六道凡夫,還有誰能夠比得上?後面兩句比喻像太陽一樣,太陽出來之後,照明世界,這是比喻菩薩叁身的殊勝。清涼大師跟我們說,這個比喻很明顯,日出先照高山,比喻化身。在陽光之下,沒有一樣東西不照,都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像法身一樣。處處全現,這就如報身一樣。所謂是化身坐道場、法身坐道場、報身坐道場。叁身實在說就是一個身,一而叁,叁而一;一不礙叁,叁不礙一。法身是體,報身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,應化身完全是他受用。叁)、福、德、身【叁世所行衆福大海,悉已清淨。】這是說“福德身”。世間人求福,佛不反對。諸佛菩薩也修福,可是佛常常警惕我們,唯恐我們修福迷在福中,那就錯了。“叁世所行”,這是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佛沒有一樣不學,沒有一樣不修。在果地煩惱習氣斷盡了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斷了,換句話說,叁際也坐斷了。什麽時候?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超越時間,超越空間。超越時間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同時存在,沒有先後,這是你超越叁際,你在叁際裏頭得清淨。你不能夠超越,你清淨心沒現前。清淨心現前,裏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沒有了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十方叁世那裏來的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裏頭變現出來的。所以只要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斷掉了,叁際相了不可得,這是真的。現代科學家算是相當聰明,但是他們知道空間是可以突破,時間也可以突破,換句話說,時光倒流,可以回到過去,也可以進入未來。這個道理他懂,他也知道可能,但是究竟用什麽方法,他不知道;所以他們用佛法來說,“知其當然,未知其所以然”。也就是說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是怎麽形成?什麽原因形成?他沒搞清楚。空間,他們講叁度空間、四度空間、五度空間,這一些度數維次怎麽來的?他們知道確確實實有不同的空間存在,但是不曉得怎麽來的。這個道理深,比較難懂。我們說另外一樁事情大家就比較好懂,譬如我們今天講的“波”,電波,這個大家好懂多了。電波,我們知道,我們現在這個空間,無線電波非常複雜,頻率不相同,所以雖然在一起,它也不相雜。我們拿一個收音機,撥到那一個頻道,就聽到那一個電臺的音聲;換一個頻率,就換一個電臺的播出;頻率不相同。時間、空間的産生也是這麽個道理,統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裏面變現出來的。假如我們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都坐斷了,恢複到清淨心,一念不生,那就是佛給我們說的境界了,所有時間、空間的障礙全部突破了,這個福就大了。“衆福大海”,這“海”是比喻,你的福報廣大,就像海一樣。實在說這是個形容詞,比海大得太多太多了,你所修的毫發之福,都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由此可知,如果你著叁世相,你著相,你的福不管修多大,不是清淨福報。如果你斷了叁際的心,也就是你不著相,那個福報之大,不可思議,無法去度量。所以我們修福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了解事實的真相,知道如何去修學。但是我們要想不著相,難!雖然說不著相,事實上已經著了,難在這個地方。也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甚深的習氣,無量劫已經養成習慣,很想斷,總是斷不了。雖然斷不了,愈淡泊愈好,應當要在這上面努力。我們於一切法的分別、執著,一定要做到一年比一年淡,習氣染著一年比一年輕,這就是功夫得力的好現象。如果我們的習氣、煩惱,今年跟往年還差不多,如果今年比往年還來的嚴重,那就麻煩了,我們這個佛法就白學了!學的一定有偏差,一定有問題,應當認真去反省、去檢點,這叫會修行。會修行的人,時時刻刻找自己的毛病,發現自己的毛病,這就是覺悟;把自己毛病、習氣、染著改過來,這是功夫,你真有功夫了。這個地方是修行重要的綱領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提示的叁個綱領∶清淨、平等、覺。這五個字裏面,實際上就是叁寶、叁學,裏面含攝無量無邊的法門,都沒有離開這五個字。我們今天用什麽方法來修學?在生活上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了,提醒自己要清淨、要平等、要覺悟。具體使用的方法,在事上說,就是要看得破、要放得下。在行門裏面講,時時刻刻提起這一句佛號,心心向往極樂世界,念念與諸佛菩薩海會同在。看一切處皆是道場,一切時都是始成正覺,常有這種觀念就好,常作如是觀。四)、意、生、身【而恒示生諸佛國土。】這是第四“隨意受生”,十種身裏面講“意生身”。隨意受生有兩個意思,一個意思“隨他意”,就是佛菩薩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像觀世音菩薩,千處祈求千處應。求的人是什麽樣的身分,菩薩就有能力給他現同類身去度他,這叫隨他意。實實在在講處處受生,而且跟諸位講,念念受生。世界太大了、太多了,虛空裏面實在講,我們所能夠看到的虛空,現在科學家講的,我們只能看到一個頻道,只能看到一個時段,沒有辦法看到過去、未來,只能看一個頻道。實際上頻道是無量無邊,時空裏面的世界也就無量無邊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常用,“十恒河沙數,佛刹微塵數”,把那個佛刹磨成微塵,用這個數量來形容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是事實,絕不是心裏面想像的話,不是的,不是形容的話,不是猜測的話,而是事實真相。這麽多的世界,衆生的數量更不必說了,那個地方衆生有求,菩薩就應了。那一位菩薩去應?與這個衆生有緣的菩薩。菩薩多,經上常講,華藏世界我們就不說了,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。《無量壽經》我們念得很熟,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的人數誰能算得清?這麽多的菩薩,這麽多衆生在感應,那裏曉得那一個菩薩跟他有緣?那一個菩薩去應化?這就如同電腦一樣,數量再多,一毫都不差,那個感應實在不可思議。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,要與一切衆生結法緣。你法緣結得愈多,將來你成了佛;不必成究竟圓滿佛,你只要成分證位佛就行。(分證佛,我們《華嚴經》裏面,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證佛。)你就有能力在十方無量無邊世界,你可以應化到過去,你也可以應化到未來,神通真的是廣大,真正不可思議。同時還要應無量無邊衆生的感應,有這個能力分身、化身,經上不是常說,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。諸位要曉得,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下下品往生就有這個能力,就有這個受用。極樂世界不能不去,難怪《華嚴》會上文殊、普賢都要求願往生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第二種是“隨自意”。隨自意,那都不想生了,那有這麽多麻煩?隨自意可以不生,可以不現形相,像我們這個世界無色界天人一樣。其實無色界天人沒有顯色,他還是有色的;他那種色相因爲不是顯色,我們看不到。譬如人在定中,定中有境界,定中有色相,只有入定的人他清楚,別人見不到;還有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,夢中有色相,跟我們睡在一起的人他也見不到。無色界天人的色相就類似這種的,不是真的沒有色,還是有。所以法身大士他可以真正把色相滅盡,永嘉大師所說∶“覺後空空無大千。”確實能入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叫大涅槃境界。這些佛菩薩們住不住涅槃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∶“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。”實在這個話的意思我們要會聽,不住生死就是住涅槃,不住涅槃就是意生身,就是意生身的兩個意思:隨他意,不住涅槃;隨自意,不住生死;而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是同時。我們講叁身就好講,法身不住生死,應化身不住涅槃;報身是自受用身不住生死,他受用身不住涅槃,這很有趣味。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顯示出無量的慈悲,真實智慧,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超越時空,盡未來際,正是古德所說∶“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。”法身無生,無所不生。法身是我們自己真正之身,禅宗裏面常講“父母未生之前本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