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大衆的榜樣、做社會大衆的典型。佛法沒有定法,佛沒有一定的身相,佛也沒有定法可說,你一定要懂得原理原則,佛是應機說法。我們要觀察現代這個社會、現代這個衆生他有什麽毛病,我們怎麽作法?反其道而行之,就是給他啓, 示。現在這個社會衆生財看得很重,我們把財舍掉;名看得很重,我們把名舍掉;利看得很重,我們把利舍掉;這就是自在教化。你們一定要財、要名、要利,好像過得才光彩,在社會上才有地位,才受到人尊重。我這一表演,我什麽都沒有,財也沒有、名也沒有、位也沒有,什麽都沒有,我過得也自在,也不比你差。說實在話比他自在得太多,讓他看到這個樣子,聽到這個說法,他能夠體會、能夠覺悟、能夠回頭,佛法效果就收到。所以智能隨俗非常非常重要。總而言之,說明如來身業、語業、智業,在如來果地上叫智,在我們凡夫叫意。我們凡夫叁業叫身、語、意,在如來果地上叫身、語、智。叁業依止性德,所以作用就自在。十方世界是說大的,我們講今天現在這個世界,種種不同的國家地區、不同的社會、不同的種族、不同的信仰、不同的生活方式、不同的習性,我們要懂,如何能夠像佛一樣自在調順一切衆生,令一切衆生歡喜接受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衆生跟你相接觸,對你印象不好,不歡喜你,你有再好的佛法,你都沒有辦法傳給他。所以“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”,佛這一句開示,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裏。如何在一切衆生面前,能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這個不是做作,不是去研究衆生的心理。現在爲了討人家歡喜研究心理學,怎麽樣來專門對付人,都不懷好意。搞工商界,工商界這些企業家們,都天天在研究心理學,研究這些群衆心理學,目的何在?怎麽樣把你荷包裏錢到我口袋裏來,最後的目的在此地。討人歡喜,最後叫人上當,目的在此地。佛法不是如此,佛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以真誠心,真誠到極處,以大慈悲心、真誠心去關懷衆生、愛護衆生、幫助衆生,這當中沒有任何希求,不求回報。縱然這些衆生剛剛接觸對你懷疑,你對我這麽好究竟有什麽目的?還得提防幾分。時間久了,他就明白,自自然然對你歡喜、尊重,肯接受你的教誨。真誠、慈悲這種感人是永恒不變。世間法裏頭用種種手段,種種技巧欺騙一切衆生,到衆生上了當之後,他覺悟了,當只會上一次、兩次,不會上很多次。吃了虧,學了經驗,吃虧學乖,這是世間法。佛法決不用任何手段,決不用任何的方式,它用的是真誠、清淨、慈悲,發心決定是利益一切衆生,決不會傷害一切衆生,決不會損耗一切衆生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佛在一切經論當中,無數次叮咛囑咐,這種教學法就是長時薰修,讓我們有深刻的印象,念念不忘。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佛的教誨、佛的開導能提得起來,不會忘記。當起心動念的時候覺悟就快,古人所講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;覺,想到佛的教誨,想到自己曾經發願我要依教奉行,妄想念頭立刻就轉過來了。念佛的人就是用一句佛號,妄想才生立刻就警覺到,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念轉過來,念正,語就正、行就正,一切皆正。身心正,我們依報環境當然正,這是我們在這部經上應當要知道學習。
(十)、衆海雲集一)、集會的義趣【衆海雲集】。這一段經文要告訴我們,參與這一次法會一些大衆。清涼大師在沒講經文之前,先把與會大衆集會的義趣先給我們說明白。他一共分做十段,我們在此地簡單的爲諸位略爲介紹。第一個是說集會的意義。我們知道世尊這一次法會是在定中所講,這是很希有,不但我們凡夫見聞不及,就是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他們也不見不聞。由此可知,凡是參與法會的大衆都是法身大士,不是平常人。經裏面我們看到種種不同的身分,那是示現,絕對不是真正的六道凡夫、鬼神之類,我們如果這樣看法,那就看錯了。正如同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,以種種不同的身分出現在這個社會裏面,我們凡夫看到他也是凡人,誰知道他是法身大士?誰知道他是佛菩薩再來?世尊爲我們說出,祖師大德爲我們指點出來,我們這才恍然大悟。他們集會的意思,這一會是佛要說根本的*輪也就是說明世尊這一代時教,他老人家出現在世間講經叁百馀會,說法四十九年,他到底說的是什麽法?《華嚴》是根本法,《華嚴》是個圓滿法,這一會就非常重要。這一些菩薩參與這些法會,第一是來“作影響衆”,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。道場要殊勝莊嚴才能幫助初學,初學的人看到道場盛況美好,他心裏頭就有感動,能夠生歡喜心,發願來求學。如果這個道場很大,佛在這個地方講經、教學,聽衆只有叁個、五個,外面初學的人一看這個樣子,掉頭就走了;大概沒什麽,你看沒人聽,引不起他尊重心。世間凡人也不知道佛有多大智慧、有多大的本事,不知道,誰來親近他?所以十方這一些大菩薩們他們有責任,他們到道場來湊數,使這個道場聽衆非常之多、非常的殊勝,用意在此地,所以是來作影響衆。清涼大師跟我們講,與會的大衆一共有十大類,第一大類是影響衆。通常我們一般講經的時候,第一個就是當機衆,此地把當機衆擺在後面,影響衆擺在前面。教我們什麽?教我們∶這個經我念得很熟,他會講,我也會講,我講得比他還好。可是他講經,我要來聽,我爲什麽來聽?當影響衆。讓別人一看,這個人都會講經,講得不錯,他也來聽,這講經的人大概是很行;他影響初學,這個功德就很大了。特別是我們發心要學講經說法,以這個方式來接引大衆。所以任何法師講經,除非我們自己實實在在抽不出時間,如果能抽得出時間一定要去聽,這裏頭還有因果報應。別的法師講經你不聽,你這個法師上臺講經也沒人聽,因緣果報。我們肯喜歡聽別人講經,不但是出家人,在家人講經、初學人講經,我們都熱心來聽,你的法緣才殊勝,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的。第二個意思是“爲作輔翼”,幫助、協助、表演做佛的好學生。佛是老師,老師教得好,一定有很多傑出的學生,他底下有很多好學生,顯示老師教學的成就,教化有功。在這個法會裏面常常看到,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這些大菩薩都參與這個道場,使初學的人見到這個盛況,信心、恭敬心、學習的心理自然就生起來。第叁意思是“護法”,護持道場。我們到這個道場來參與道場的活動就是護持,所以一舉裏面有許許多多的意思。在這一段經文裏面,我們看到有金剛神,金剛護法。第四類,譬如後面我們看到有道場神,這一類是“莊嚴道場”。此地所講種種神都是法身大士,都是諸佛如來化身而來,來莊嚴道場。這些人的身分,到我們講到經的時候,我一一爲諸位同修介紹,這些人就在我們生活圈子裏面,沒離開我們。我們自己也是道場當中的一分子,然後才曉得《華嚴經》確確實實活活潑潑,顯示我們的生活狀況,對我們非常有利益。第五類教導我們“修供養”。如何修供養、修布施,才真正種福田,真正種了善因,善因將來一定得善果。世間人有不少人,也很喜歡布施供養,但是沒有智慧,往往這些布施供養找錯了地方,供養得不如法,所得的利益、效果就差了很多,此地佛菩薩來教導我們。第六“發起這部經”,發起這個法會。這一部經的發起不是一個人啓請,大衆啓請。大衆並沒有表白來啓請,很有趣味,大衆心裏頭有這個意念,佛有他心通,衆生心裏有念頭,佛知道,所以大衆念請。這也是教導我們,教我們念念當中要知道請轉*輪要懂得請佛住世,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;要有廣大的智慧,要有廣大的心量,大慈大悲。衆生不知道請,他們不曉得佛法的殊勝,不知道佛法的利益,所以不知道啓請。我們知道的人,這是世尊當年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,世間人沒有一個人知道釋迦牟尼佛成佛,沒人知道。如果沒有人來啓請,佛示現成佛之後,看看沒人請,那就入般涅槃,就走了,就不住世,這個地方沒有緣。好在淨居天人他們慈悲,他們有智慧,他在第四禅五不還天,天眼看到了,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閻浮提,在我們這個地面上,菩提樹下示現成佛,趕緊下來代我們大家啓請。請佛住世,請佛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,請轉*輪佛才開始講經說法。這是發起這部經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,發起必須對佛法真正認識、真正明了。爲誰發起?爲一切衆生發起,不是爲自己。第七個意思這才講“當機”,一切衆生在這個機緣之中,聽到佛說這樣圓滿殊勝的道理、方法,他懂了,他得受用,受用的利益無量無邊。第八個意思,這一些菩薩到這邊來示現,暗中是“表法”。世尊師子座裏面也流出了許許多多的菩薩,顯示法門的奇特,不可思議,也是通表像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“一切皆成佛”,表這個意思。第九個意思,佛說的種種道理、種種成就,如果沒有人來作證明,初學的人聽到總不免疑惑。這一些法身大士到這個道場來爲大家“作見證”,證明佛所講都是真實的。最後一個意思,是“反過來顯示”出心量小的人、迷惑障礙深重的人,他們不見不聞,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這個殊勝的法門他沒有緣分。所以這個意思很多,有這麽多的意義,他們當然要來參加這一會。意義明了了,還得要懂得因緣,不是說我們有這個意願就能參加。有這個意願,通常講還得有條件,條件不具足你也不能參加。譬如我們今天在此地共同來研習這部大經,這也是一個法會,必須你是住在新加坡,你才有條件來參與這一會。如果你不是住在新加坡,你是別的國家地區的人要想來參加,那條件不具足。縱然你能來,居住的時間很短,你只能聽到少分,不能聽到圓滿。諸佛菩薩參加世尊這一次大會,也要因緣具足。他那些條件?第一個要跟佛有緣,我們常說,我過去講經跟大家多次的提到過,我們發心從事於傳播佛教育的工作,也就是講經說法的工作,這個緣就很重要,一定要懂得結法緣。我們到一個新的地方,無論是什麽因緣到這個場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