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上)▪P5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來,這個場所或者是有寺院,或者是有佛堂,我們進去了,依照規矩進去先要禮佛叁拜。怎麽拜法?我第一拜,願我跟這個道場有緣,結法緣;第二拜,我跟這個道場常住結法緣;第叁拜,跟這個道場信徒結法緣。以後就有機會到這裏來講經,大家就能歡喜相處,這個叁拜不是白拜的。我不知道你們拜叁拜是怎麽個拜法,是什麽個心願,我拜佛這叁拜是要結法緣。從前演培法師找過我,問我,他說:“淨空法師,你的法緣很殊勝,你能不能教給我?”這要念念當中真有心結緣,這才行。你們大家叁稱釋迦牟尼佛,向釋迦牟尼佛拜叁拜,我的意思不一樣,個人有個人的心願,要懂得結法緣。這些人,這一會,《華嚴經》這一會,會主是誰?毗盧遮那如來。這一些人過去生中如果跟毗盧遮那佛沒有緣,想去也不行,你條件不具足。前面是有意思,我很想去作影響衆,我很想去護持道場,我很想去供養道場,得有條件。第一個條件,與毗盧遮那佛有緣,過去生中曾經跟他結過法緣。第二,也必定蒙佛攝受過,佛曾經教你、教導過你。佛很慈悲,對一切有緣衆生,只要你不排斥,你見到佛能生歡喜心,佛一定以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來攝受一切衆生。我們過去生中,也曾經蒙毗盧遮那如來攝受過。第叁個條件,這個法門是圓教的法門,如果在阿賴耶識裏頭沒有聽過圓教,沒有圓教的種子,你聽這個法門,你很難接受。所謂是圓頓根性,不說頓,圓;一定是圓教的根性,聽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。圓教法門,諸位同修要記住,“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”,這才圓;要有障礙,那就不圓。我們今天接觸這個社會,一切人、事、物統統都有障礙。爲什麽有障礙?圓不過來!過去生中多多少少總是聽過圓教的法門、聽過圓教的經典,你才有機會參與這個法會。第四個條件,也必定曾經發了大心,護持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修學佛法,這個緣殊勝,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。第五個條件,過去生中曾經發過大願,願意跟佛學。後面神衆裏面有一類叫身衆神,身衆神到後面跟諸位介紹。是什麽意思?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侍從,用我們佛門的術語來講常隨衆。佛到那裏,這一批人就跟到那裏,追逐不舍,常常在佛的身邊,所以就叫做常隨衆。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,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隨衆,佛到那裏,他就跟到那裏。凡是一個老師,好的老師,總有一些學生常常跟著他,老師到那裏,這些學生也跟到那裏,這一批人就是身衆神。第六,追隨佛陀心願永遠沒有滿足,一心一意修菩提道、學菩薩行,不疲不厭,這就是下面有一類足行神,他來表法。第七個因緣是喜歡聽聞正法,歡喜,聞法得快樂,法喜充滿,在後面有乾闼婆王,這是主樂神。“樂”是音樂,他主持道場法會裏面演奏一切樂章,他們是樂隊,來表這個意思。第八個因緣是真正能夠接受佛的教誨,虛心向學,把貢高我慢的習氣降伏住,這是後面神衆裏面有一類主風神。風是動的,主風神是那一類的人?主持就是主辦一切活動這些人物,他們有經驗、有專長,可以主辦一切活動。辦任何的活動都要謙虛、都要卑下,你是高姿態,貢高我慢,辦什麽活動也沒有人來參加,也沒人來捧場。第九是本身平常修福修慧,心量廣大,佛經裏面常講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,他們也有這個意思,這才與佛相應。末後,這是跟佛同一個善根,這一條可以說我們統統都具足,我們也有,前面這些條件我們未必有。但是我們今天能夠參與此地華嚴法會,我們也可以說世尊當年華嚴法會,這一些法身大士們他們這些因緣統統具足。我們在末法時期,去佛將近叁千年,我們也有少分,雖不是滿分,也有少分因緣,才有機緣參加這次法會。這一次法會能夠自始至終一堂不缺,你的因緣就相當深,不是少分因緣。雖不是滿分,也可以說多分的因緣,是多分,這是實實在在的。所以參與這個法會,我們一定要有真誠的心、要有恭敬心,要求叁寶加持。這個法會的時間長,不是短時間,希望這個法會自始至終我們都能夠參與。從上面這十個意思、十種因緣,我們也就能夠想像到,法會的大衆也有十類。這個說法要用現在話來說,十種不同的團體,“類”就是有團體的意思。像前面說影響衆、常隨衆、守護衆、莊嚴道場衆、供養衆、發起衆、當機衆;當機就是這次法會聽衆當中,聽聞佛法真正得利益的這些人,也就是真正的學生,其他的是來表演,那些都是已經有成就,是來表演;還有表法衆、還有作見證這一類衆。由此可知,每一個人到這個道場來用意不一樣。往年我在臺中求學,我有一個老校長,是在抗戰期間我在中學念書那個時候,他是我的校長,周邦道居士。到臺灣來之後,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,非常虔誠,學問、道德可以說是普遍令大衆敬佩。學問我們不說,單單講他的做人、他的德行,大概在現在這個世間再也找不到第二個,我沒見到第二個,但是我聽都沒聽到過。他在臺灣是考選部政務次長,考試院考選部的政務次長就是副部長,我們講第一副部長。公家給他有汽車、有司機,配給他的有車、有司機,他除了辦公事坐公家的車,私人出去辦事坐巴士。你們想想這個世間還有第二個人嗎?公私分得那麽清楚,爲公家節省汽油,私事不可以用公家的車,你就知道這位老先生的做人,沒有話說。不是自己應該得的利,分文不取,我們這個世間還有這麽一個好的官員,真正是難得。穿的衣服都是舊衣服,一件衣服穿十幾、二十年,他也不怕人笑。法師講經,他有時間的話一定來聽,不但來聽,還帶著筆記本,一面聽一面還在寫筆記。講經的人是什麽人?初學的學生,李老師教的學生,在家學生,年歲很輕,二、叁十歲,他差不多將近七十歲。聽二、叁十歲的人上臺講經,還在底下聽經,還寫筆記,聚精會神,好像是初學人一樣。我有一次向他請教,我說:“老師,你怎麽還寫筆記?”影響衆;他作影響衆,我明了了,他是裝樣子給別人看。這個人講經,政務次長都來聽,還在寫筆記,大概講得不錯,他影響別人。但是他真做筆記,不是假做,他不是裝模作樣。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,這個叫莊嚴道場。莊嚴道場就是莊嚴佛法,這是代佛弘法,功德無量無邊。我們今天有不少年輕的法師在這裏學習講經,就沒有周邦道先生,如果多有這麽幾個大菩薩在,道場的氣象就不一樣。我們學了《華嚴》之後,希望影響衆逐漸就來多,希望每一位法師上臺講經,都有這九種聽衆。華嚴會上總共有一百七十五衆,就是像這類的團體,把它一類一類的分,有一百七十五類,非常非常殊勝、非常非常希有。在第一會裏面,也就是我們講序品裏面,就看到有四十一個團體。每一類大衆裏面的人數太多太多,數不清,到後面我們就可以看到。每一類都是以刹塵、無量、不可說,用這些數字爲單位。爲什麽這麽多?因爲這一會是從法性裏面現起,一一會中都具足這一百七十五類的大衆,每一類大衆都稱法界緣起,所以人數就不可思議,古德講無有窮盡,這是華嚴海會的人數。確實很像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召開地藏菩薩的法會,那個人數也是不可思議。不過就人數來講,華嚴會是第一,地藏會比不上;如果就素質上來講,華嚴會比不上地藏法會。爲什麽?地藏法會,盡虛空、遍法界所有諸佛如來都來參加,這個地方我們只看到法身大士,而沒有說一切諸佛如來都來參加。地藏法會是一切諸佛如來統統來參加,一個都沒有漏掉,全都到齊了,顯示無比的殊勝。爲什麽?《地藏》是佛法的根本*輪《華嚴》也是根本*輪《地藏經》所講是大乘佛法的根基、根本,你沒有這個基礎,你在佛法裏頭什麽都不能成就;而《華嚴》根本*輪講大圓滿。像樹一樣,一個是講根,地藏是講根;華嚴是整個大樹,枝葉花果,是講整個,這是不相同的地方。法身大士裏面確實有很多是古佛再來,也有不少過去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,久遠劫已經成佛。現在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宣講這部大經,他的那些老師、那些諸佛參與這個法會,不能用佛的身分出現,這跟地藏法會不一樣。示現菩薩,菩薩示現做他的學生,作影響衆,幫助他弘法利生。示現他會下傑出的學生,我們在經上看到,舍利弗、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。文殊過去是七佛之師,現在在釋迦會上都作弟子、都作學生。就好像唱戲,學生在臺上唱主角,老師在臺上跑龍套,伺候他。這是表演,表演給十法界這一些有情衆生來看,十法界裏面那些是當機?前面跟諸位說過,大心凡夫。這一個法會就是表演給大心凡夫看,讓大心凡夫看到這個盛況就回頭,就得度。除了大心凡夫之外,其馀的九大類這一些大衆都是諸佛、大菩薩來表演;釋迦牟尼佛唱主角,他們來唱配角,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。一個道場,一個法會,只能有一個主席,不能有兩個。講經的道場只能有一個主講的人,其他的都要以學生的方式、態度來贊歎,從旁協助,使教學的效果影響能深能廣,功德就無量無邊。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,一定要明白。這些出席的大衆,他們的地位,我們也要清楚。地位確實有高、有下,但是高下我們沒有辦法測度,我們不知道。因爲裏面許多叫大權示現,有真的是初住菩薩、是十信位菩薩,也有是大菩薩,甚至於諸佛來表演、來示現,我們怎麽會知道?像唱戲一樣跑龍套,跑龍套裏面可能有一、兩個是他的師傅,其馀的也是學生。我們表面上看到他們身分是一樣、裝扮是一樣,實際裏面地位不相同。華嚴會上你才曉得這裏面不簡單,這些示現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啓示。希望我們同修在這一部經典裏面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然後才能真正學到東西,幫助我們過這一生美滿的人生,把我們的境界真正的向上提升,超凡入聖。超凡入聖,提升自己的境界,給諸位說,沒有改變我們生活方式,生活方式一切都照舊,決定沒有兩樣。但是心理不一樣,過去我們心迷、不覺,現在心放光明,覺悟了;從前愚癡,現在有智慧,這就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