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唯識學上的唯識義(濟群法師)

  唯識學上的唯識義

  

  濟 群

  在人類曆史中,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關心一個問題:宇宙人生的差別現象如何生起,其本根爲何?對于這個問題,中外哲學史上異說紛呈,茲歸納爲四類:

  一曰唯物:以物質爲世界本根。古希臘泰勒斯以“水”爲不變本體,能生萬物。德谟克裏特以“原子”爲物質的最小單位,不可分,不生不滅,由此原子構成萬物。印度順世外道以“四大極微”是實,是常,不可分,能生粗色。

  二曰唯心:以精神爲世界本根。如德國萊布尼茨的“單子論”,以單子爲充滿宇宙的客觀精神,由單子有貴賤不同,分別形成上帝、人及動物的靈魂。貝克萊的主觀唯心經驗論,以爲物是觀念的集合,觀念是被人的心靈感知的,于心外並無獨立存在的物質。黑格爾以“絕對精神”爲客觀存在的宇宙精神,在最初階段,絕對精神作爲純粹思維、純粹概念存在,然後把自己外在化爲自然界,建立自己的認識對象,後來又揚棄自然界,回複到自身,作爲精神、思維而存在。叔本華的“世界是意志表象”,以爲世界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現和産物。

  叁曰唯神:是以神爲世界本根。如印度婆羅門教的“大梵天”,以爲由“梵天”等創造一切,主宰一切。

  四曰唯理:是以理體爲世界本根。如柏拉圖以“理念”爲客觀永恒的真實世界,由此派生現象世界,現象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幻影、模仿、分有。老子的“道”以爲,道無形無相,先天地生,由道生一、生二、生叁、生萬物。佛家的“真如緣起”,由離言絕相的真如,從體起用,産生萬物。

  這四種觀點,按一般說法可概括爲兩類:一曰唯物,一曰唯心。其中,唯神、唯理都屬唯心範疇。

  哲學分類中,唯識學屬于唯心一系。在唯識經論中,唯識有時也稱唯心,但與西哲所說的唯心,不論在內容、範圍或說明方法上都有著很大不同。本文將依唯識各種經論,看看唯識學是怎樣說明唯心義的。

  一、什麼叫唯識

   唯識,梵語摩恒剌多,漢譯曰唯,是簡別義。梵語毗若底,漢譯曰“識”,是了別義。《成唯識論》卷七說:

   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,六位心所,所變相見,分位差別,及彼空理所顯真如,識自相故,識相應故,二所變故,叁分位故,四實性故,如是諸法皆不離識,總立識名。唯言但遮愚夫所執,定離諸識實有色等1。

  “識”之一詞,包含八識心王、五十一心所、十一種色法、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、六種無爲法。八識是識的自體,五十一心所與識相應,十一種色法是識所變現,二十四不相應行法在心、心所、色法上分位假立,六種無爲是識的實性。這一切都不離識,總立識名。唯是遮遣愚夫所執識外實有色等,所以唯識並不否定依因待緣生起的宇宙差別現象、色心諸法,但不離心而已。唯心,心是集起義。《法苑義林·唯識章》說:

  識者心也,由心集起采畫爲主之根本,故經曰唯心。分別了達之根本,故論稱唯識,或經義通因果2。

  論說唯在因,但稱唯識。識爲了別義,在因位中,識用強故,說識爲唯,其義無二。《二十論》雲:

  心意識,了名之差別3。

  經中多稱唯心,論中多稱唯識。識與心同是一體,只是從作用的不同,約通因果與唯在因的區別,建立識與心的異名。

  二、從經教證明唯識

  唯識理論的建立,依據大小乘經典。從佛陀設教的動機來看,佛教既不能說是唯心,也不能說是唯物,佛陀只是隨著衆生根機,針對衆生弊病,無思普應,演說種種教法,自然不同于哲學家爲建立唯心或唯物而著書立說。然而佛教畢竟是以有情爲中心,有情所以異于無情者,蓋有無心識耳。因此在佛陀教義中,唯心之文隨處可見。下面列舉幾種,以證明唯識的理論。

  1.《華嚴經·十地品》第六地說:

  叁界虛妄,但是一心作4。

  叁界都是一心造作,不離一心。由心有染淨、爲善爲惡,招感叁界參差不齊的果報。這是從業感緣起的立場,說明叁界唯心。

  2.《解深密經·心意識品》說:

  一切種子心識成熟輾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: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,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……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,六識身轉5。

  由一切種子心識爲根本,一方面現起有色諸根及依止器界、名言習氣,一方面生起六識。這是從宇宙人生的生成顯示諸法唯識。同書《分別瑜伽品》又說:

  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……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時,即有如是影像顯現6。

  我們所認識的一切,由于無始以來的錯誤習慣,往往以爲離心而有。其實,客觀、獨存的境相是沒有的。我們所見到的一切,是自心現起的影子。這是從認識論的角度,就能知、所知的關系,顯示唯心所現的道理。

  3.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說:

  菩薩成就四法,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。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,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,同于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。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,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。叁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,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,不由功用知真實故。四者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。何等爲叁?一、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,隨勝解力諸義顯現。二、得奢摩他修法觀者,才作意時諸義顯現。叁、已得無分別智者,無分別智現在前時,一切諸義皆不顯現7。

  這是基于現實觀察及行者實踐經驗證明唯心無境的道理,補充了《解深密經》未涉及之處。其後,唯識論典中對于唯心無境的論證,大多淵源于此。

  4.《增一阿含經》(《四教義》轉引)說:

  佛告比丘,謂一切法者,只是一法,心是一法,出一切法也。

  以心法包括一切法,出生一切法,顯示了諸法唯心之理。而《維摩诘經》的“心垢故衆生垢,心淨故衆生淨”,《華嚴經》的“一切諸法皆不離心”,《雜阿含經》的“心種種故色種種”等,無不闡述了諸法唯心的真義。

  叁、從理論建立唯識

  依據以上經典,唯識家從兩方面建立唯識理論:一、宇宙人生的生成,二、有情的認識,這就是《成唯識論》所說的因能變和果能變。

  因能變,又曰生變,轉變義,是從宇宙人生的生成建立唯識。宇宙人生的生成以阿賴那識中含藏的等流、異熟二種子爲依因。等流種子具漏、無漏二性,是前七轉識現行時熏成的種子,能爲八識叁性諸法生起的親因緣。等流種子又稱名言種子,名言有二:一曰表義名言,是形成語言、文字、觀念的種子。二曰顯境名言,爲能顯現色法的心、心所的種子,這類種子現行時,在能緣識上呈現出所緣相分,恰如名言能顯義理,故曰顯境名言。異熟種子具有漏善、不善性,是前六識有漏善惡業熏成的種子,爲招感異熟果的增上緣種。異熟種子又稱業種子,有善惡、共不共的不同。由此兩類種子,因緣成熟時展現宇宙人生千差萬別的現象。那麼,這些種子又是如何轉變宇宙人生差別現象的呢?根據種子的性質和定義,可以看出,名言種子是思想、觀念,是構成諸法的質料因、親因;業種子是動力、目的,是形成事物的助緣。在人類文明史上,任何一物的産生,無不由人的思想、觀念及實際需要(動力)、生存目的的促發才能誕生。從原始人的鑽木取火,製造簡單勞動工具,到今天的科學文明、人造衛星,一切都是由心爲創造動力。假如離開心的作用,曆史將是一片空白,故說一切唯心造。

  難曰:人類文明固然可以說是人心所造,根身器界、山河大地又該怎麼理解呢?答曰:山河大地、根身器界主要由我人的業種所感。業種子有共不共二種:由共相種成熟變似器世間相,不共相種成熟變似根身。又有情所緣的器世間,是有情各自變現,以自所變爲自所緣,譬如一室千燈,一一燈光皆遍照全室,光光相映,互相涉入而不相障礙。

  果能變,又曰緣變,變現義,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說明唯識。八識自體現行時,各各變現相見二分,見分爲能緣之心,相分爲所緣之境,這是繼承《解深密經》諸識所緣、隨心所現的思想。體現在日常生活中,是境隨心異。如《大智度論》譬喻說:有個美麗女郎,貪欲者見了,覺得如天使般美妙,心生染著;修不淨觀者見了,認爲是一具穢器,毫不清淨可愛;其他婦女見了,可能妒火中燒,嗔心現前;漠不相關者見了,猶如見到普通人一樣,沒什麼特殊感覺。如果這個女郎確實美麗,那麼無論什麼人見了之後,都應感覺是淨妙的;反之,則應認爲醜惡不淨。事實卻不然,足見好惡、美醜都是隨心識所現,沒有實在外境。

  《列子·說符》也記述了一個故事:有人丟失了斧子,懷疑鄰人之子偷去,察看那人的言行,處處有偷斧之嫌。不久,又從山谷撿回斧子,再看鄰人的動作言語,卻一點都沒有偷斧之相了。這也說明了唯心所現之理。面對同一位鄰人,失去斧子時,心中所現鄰人是竊斧相;得到斧子後,所現鄰人則不似竊斧之人了。

  又如我們適意時所見到的一切,無不美妙圓滿,充滿生機;而心境不快時,所見景象都顯得暗淡無光,不期然産生淒涼感。曆代詩詞中,同是歌詠秋天,卻情感各異。在隱士眼中,秋天是那樣恬靜自然,如陶淵明的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山氣日夕佳,飛鳥相與還”。在奮發者心中,秋天卻顯得生氣勃勃,如劉禹錫的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勝春朝;晴空一鶴排雲上,便引詩情到碧霄”。在失意者看來,秋天又是蕭瑟淒涼、清冷孤獨的,如李煜的“無言獨上西樓,月如鈎,寂寞梧桐,深院鎖清秋。剪不斷,理還亂,是離愁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”;又如杜甫的“風急天高猿嘯哀,渚清沙白鳥飛回。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。萬裏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登臺。艱難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濁酒杯”。同是秋天,各人心情不同,所現各異,足見外境不實,唯心所現。

  我們對同一部書也往往所見不一,如魯迅研究《紅樓夢》時說:經學…

《唯識學上的唯識義(濟群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