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3、4…而存在。同樣,第八識是爲第七、六、五…的議論而存在,不涉2、3、4…的1,就沒有邏輯可證明自己。第八識也同樣,與其是爲證明第八識而引證余七識,不如說是余七識的價值意義因有了第八識的虛擬設定,而端顯出了衆生余七識的並不凡響。
唯識立宗目的一始起,就不是爲第八識而來,第八識是人人俱在一分不多也一分不少,也無得失和隱顯,所以證第八識也並無所得(一切自稱已見證第八識皆是妄語),又何來要你去親證第八識?!所以,余他七識在唯識學上的實踐意義遠遠重大于第八識的概念證明,唯識學大小乘空有不二之橋的構想,天親已通過八識序列發揮的淋漓盡致。
4,論實踐
唯識宗做爲瑜伽行派發展出的一支,教理對于實踐的重視,從第八識的初立就成爲了心性探究的新開端。第八識的功績在于定位了一切唯識學概念的實踐,皆是無條件服從第八識----阿賴耶的真如性前提下進行,不得懷疑和否定阿賴耶是如法驗證余他七識的必要條件。所以第八識于中並無求證的必要,如同數理中的1亦無數學求證的必要一樣,只有默認和服從于它的一切前設規範,別無他法可得證其獨立的存在。只有第八識是概念中的概念前提,余他七識才有可能出概念下的實踐意義。
當今一些學習唯識的佛學社團,誤以爲唯識以識之“八”數爲真如,故而反複尋覓于第八識的求證,以爲證悟第八識遠比對余七識的瑜伽實踐更重要,從而走上了概念遊戲的形而上錯路。形而上的學唯識,導致了瑜伽實踐的被中止,傳統數序下的諸識,成了概念與概念的符號羅列,故而對于第八識的抽象求證嚴重的不符合唯識宗祖師的立意,諸識性的瑜伽實踐是唯識宗建有第八識的唯一目的。
第八識在服從而不必求證的約束前提下,余七諸識的修行功能和定位才明晰起來,它們在抽象的第八識下是具體而可證的實在。第七識的比對功能、第六識的記憶功能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識的感觸功能,每一識都爲自覺服從第八識抽象約束而在行爲上善惡秉判,祖師立第八識的目的就此達到了,故而第八識名阿賴耶又名“真如”“如來藏識”,什麼是如來?就是“從來如此”,即從來如此你就不必證它個什麼。
所以第七識才是唯識瑜伽實踐的入手處,從第七識開始,分析功能對余六諸識真實有效,而對第八識並無分析能力。余六諸識的眼鼻耳舌身意,獨立去觀察它們都是生理的介面,而第七識卻是心理層面,只有心理入住于生理並服從阿賴耶規則,才能真正心行合一的完成瑜伽實踐的總課程,真正的唯識古意,即要求修行者以完成“心行合一”爲阿賴耶識的真如性,祖師提出阿賴耶不出此一切議論中。心行合一處,也即名“如來藏”。
古唯識以唯識宗修學規矩,與現代唯識學在八識認知上有秩序的反置,現代唯識修學傾向于追求形而上抽象的“最純粹”“最高大”“最永恒”的“那個”證明過程,由于這個因素導致現代唯識學普遍具有“文字學術化”特征,因對他人爭論“空.有”,而違逆佛教法印之“寂靜涅槃”,是不是因此墜爲犯觸佛教法印“諸法無我”“諸行無常”應該值得深思。古唯識從祖師以唯識立宗之初,即服從叁法印的約束引導修行者步入諸識具象實踐中,強調諸感官在具象與抽象間維系的真如本質。
“學術化”與“修行化”是相對背立的道路,唯識于此100年間因留學居士從日本引進的日式唯識學術而漸趨學術化,即人們當今所謂“唯識好學卻使不上”的迷惑。這種日式唯識學因爲中原各地佛學院大量引進居士講學,漸漸也主導了出家人唯識修學的思路,修行化的古唯識正在消亡之際與被各類課堂的“空.有”批判中。
5,論端行
現在那些唯識學者們對法義“有”“空”的爭論,顯出其學術淺薄修行片面的某些特征,特別是“執空批有”這類型的唯識學者,是對天親祖師的背叛,于唯識立宗的本旨不符。我們應該遵循中國唯識宗祖師玄奘法師的《八識規矩頌》做爲修行指南,這個規矩就是指修行規範。此頌文裏,修行被依前六識入八識爲秩序,這個秩序的規矩不能破!欲爲八識證明出個自性來再修六識是個大妄想,違逆了“諸法無自性”的大乘義理。
應知:八識阿賴耶是不用修的,只要你信,相信它就是前諸識的“如來藏識”就行了。只要信此第八識,這時自身智慧會得顯發,在余它諸識上便有主動的修行,六度萬行各各自在。惠能禅師所說的“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”,就是在指導認取不用修的第八識,又稱“本來面目”。
認取“本來面目”的第八識,在禅宗裏叫“見性”----見佛性,又稱做見取菩提般若之智。它不用你去修,只要信而取之即成!“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”,就是你“信”的心理入位過程。所以禅定的修爲並不能見到第八識,因爲入了兩邊。
相對于“本來面目”的第八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及七識未那,都是可修行應修行的對象,它們要有管理,我人六度萬行因果的一切,都離不它們的場所,修它們才可以證悟“本來面目”的妙有!離開它們,你徒具個第八識乃是“拖死屍”的物,即墜入有神論的外道中了。
一個見性者不會與人去爭論本來面目,在阿賴耶上也沒有高開證悟之根本意義,有的只是服從八識規矩的次第,認取阿賴耶條件下將五識六識做七識的修行,只這個規矩是真如,那種所謂已親見了阿賴耶的說法是不實的見地。天親尊者說過:“現前立少物,謂是唯識性,以有所得故,非實住唯識。”
所故,天親尊者指導的唯識規矩是個傳承要旨,他對我們再叁指出了:“初阿賴耶識,異熟一切種,不可知執受”的第八識特征,什麼叫不可知執受?就是你我的所知處證執不到阿賴耶,也感受不到阿賴耶。這第八識于我人,即已無感受和證執的知覺意義,妄費心機于阿賴耶的求證莫如聽祖師的直接服從,正見唯識唯有服從認取這一條道。
對于當今有人爭議“如來藏”是不是“阿賴耶”的問題,要看如來藏和阿賴耶的定義如何:
【如來藏】
指隱藏于一切衆生之貪嗔煩惱中的自性清淨如來法身。又稱自性清淨心、自性清淨藏。
【阿賴耶】
心識名,八識中的第八識,華譯爲藏識,藏字有叁義,即能藏、所藏、執藏。能藏謂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惡種子。
從上可見【阿賴耶】涉含善惡一切種子,而【如來藏】是只涉及清淨種子,所以阿賴耶的稱謂可用于善惡一切行爲中,如來藏只可用在善行上。古代有些法師直接說阿賴耶即是如來藏,那是歸有先決條件的:他是對菩薩道者說而非對凡俗人說。凡俗人心地混沌只言得阿賴耶,對菩薩道者因其心地漸入清淨故言如來藏。其比喻如同一“屋”名阿賴耶,屋中有淨物名如來藏,有濁物名煩惱,當屋內漸成淨物便可改稱如來藏室,此阿賴耶就是如來藏!
唯識宗以阿賴耶識立論,其阿賴耶必是對凡俗人說,所以單提“阿賴耶等于如來藏”是違背了次第中尚有七六五識之修行,從阿賴耶至如來藏,還有“轉識成智”的工作要做,阿賴耶是識,如來藏是智。祖師即早就立有唯識修行的次第,這個從識到智就實打實的行程,你得六度萬行的行過來才是如來藏的功用,不然你縱叫得出如來藏如何親切,也還只是在阿賴耶混沌中------阿賴耶=/=如來藏。當處于佛門內六度萬行七六五識清淨共參修時,阿賴耶=如來藏。〖阿賴耶=/=如來藏〗是唯識學過程,〖阿賴耶=如來藏〗是唯識學目的,唯識修行者你去否定唯識學的過程或目的,兩者都是錯誤的,否定過程說明你並沒有達到它的目的。
我明確指出這唯識規矩的目的,是爲複興古代唯識宗的原貌,防止現代學者繼續曲解唯識內容。讓佛陀至彌勒、無著到天親、玄奘的傳承內容重返曆史原樣,中止現代唯識學的誤導,引“學術化唯識”走回到“修行化唯識”的道路上去,這也是禅宗明心見性的主題之一。
(全文完)
《唯識學修持參要五論(昌迦禅師著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