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3、4…而存在。同样,第八识是为第七、六、五…的议论而存在,不涉2、3、4…的1,就没有逻辑可证明自己。第八识也同样,与其是为证明第八识而引证余七识,不如说是余七识的价值意义因有了第八识的虚拟设定,而端显出了众生余七识的并不凡响。
唯识立宗目的一始起,就不是为第八识而来,第八识是人人俱在一分不多也一分不少,也无得失和隐显,所以证第八识也并无所得(一切自称已见证第八识皆是妄语),又何来要你去亲证第八识?!所以,余他七识在唯识学上的实践意义远远重大于第八识的概念证明,唯识学大小乘空有不二之桥的构想,天亲已通过八识序列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4,论实践
唯识宗做为瑜伽行派发展出的一支,教理对于实践的重视,从第八识的初立就成为了心性探究的新开端。第八识的功绩在于定位了一切唯识学概念的实践,皆是无条件服从第八识----阿赖耶的真如性前提下进行,不得怀疑和否定阿赖耶是如法验证余他七识的必要条件。所以第八识于中并无求证的必要,如同数理中的1亦无数学求证的必要一样,只有默认和服从于它的一切前设规范,别无他法可得证其独立的存在。只有第八识是概念中的概念前提,余他七识才有可能出概念下的实践意义。
当今一些学习唯识的佛学社团,误以为唯识以识之“八”数为真如,故而反复寻觅于第八识的求证,以为证悟第八识远比对余七识的瑜伽实践更重要,从而走上了概念游戏的形而上错路。形而上的学唯识,导致了瑜伽实践的被中止,传统数序下的诸识,成了概念与概念的符号罗列,故而对于第八识的抽象求证严重的不符合唯识宗祖师的立意,诸识性的瑜伽实践是唯识宗建有第八识的唯一目的。
第八识在服从而不必求证的约束前提下,余七诸识的修行功能和定位才明晰起来,它们在抽象的第八识下是具体而可证的实在。第七识的比对功能、第六识的记忆功能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识的感触功能,每一识都为自觉服从第八识抽象约束而在行为上善恶秉判,祖师立第八识的目的就此达到了,故而第八识名阿赖耶又名“真如”“如来藏识”,什么是如来?就是“从来如此”,即从来如此你就不必证它个什么。
所以第七识才是唯识瑜伽实践的入手处,从第七识开始,分析功能对余六诸识真实有效,而对第八识并无分析能力。余六诸识的眼鼻耳舌身意,独立去观察它们都是生理的介面,而第七识却是心理层面,只有心理入住于生理并服从阿赖耶规则,才能真正心行合一的完成瑜伽实践的总课程,真正的唯识古意,即要求修行者以完成“心行合一”为阿赖耶识的真如性,祖师提出阿赖耶不出此一切议论中。心行合一处,也即名“如来藏”。
古唯识以唯识宗修学规矩,与现代唯识学在八识认知上有秩序的反置,现代唯识修学倾向于追求形而上抽象的“最纯粹”“最高大”“最永恒”的“那个”证明过程,由于这个因素导致现代唯识学普遍具有“文字学术化”特征,因对他人争论“空.有”,而违逆佛教法印之“寂静涅槃”,是不是因此坠为犯触佛教法印“诸法无我”“诸行无常”应该值得深思。古唯识从祖师以唯识立宗之初,即服从三法印的约束引导修行者步入诸识具象实践中,强调诸感官在具象与抽象间维系的真如本质。
“学术化”与“修行化”是相对背立的道路,唯识于此100年间因留学居士从日本引进的日式唯识学术而渐趋学术化,即人们当今所谓“唯识好学却使不上”的迷惑。这种日式唯识学因为中原各地佛学院大量引进居士讲学,渐渐也主导了出家人唯识修学的思路,修行化的古唯识正在消亡之际与被各类课堂的“空.有”批判中。
5,论端行
现在那些唯识学者们对法义“有”“空”的争论,显出其学术浅薄修行片面的某些特征,特别是“执空批有”这类型的唯识学者,是对天亲祖师的背叛,于唯识立宗的本旨不符。我们应该遵循中国唯识宗祖师玄奘法师的《八识规矩颂》做为修行指南,这个规矩就是指修行规范。此颂文里,修行被依前六识入八识为秩序,这个秩序的规矩不能破!欲为八识证明出个自性来再修六识是个大妄想,违逆了“诸法无自性”的大乘义理。
应知:八识阿赖耶是不用修的,只要你信,相信它就是前诸识的“如来藏识”就行了。只要信此第八识,这时自身智慧会得显发,在余它诸识上便有主动的修行,六度万行各各自在。惠能禅师所说的“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”,就是在指导认取不用修的第八识,又称“本来面目”。
认取“本来面目”的第八识,在禅宗里叫“见性”----见佛性,又称做见取菩提般若之智。它不用你去修,只要信而取之即成!“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”,就是你“信”的心理入位过程。所以禅定的修为并不能见到第八识,因为入了两边。
相对于“本来面目”的第八识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及七识未那,都是可修行应修行的对象,它们要有管理,我人六度万行因果的一切,都离不它们的场所,修它们才可以证悟“本来面目”的妙有!离开它们,你徒具个第八识乃是“拖死尸”的物,即坠入有神论的外道中了。
一个见性者不会与人去争论本来面目,在阿赖耶上也没有高开证悟之根本意义,有的只是服从八识规矩的次第,认取阿赖耶条件下将五识六识做七识的修行,只这个规矩是真如,那种所谓已亲见了阿赖耶的说法是不实的见地。天亲尊者说过:“现前立少物,谓是唯识性,以有所得故,非实住唯识。”
所故,天亲尊者指导的唯识规矩是个传承要旨,他对我们再三指出了:“初阿赖耶识,异熟一切种,不可知执受”的第八识特征,什么叫不可知执受?就是你我的所知处证执不到阿赖耶,也感受不到阿赖耶。这第八识于我人,即已无感受和证执的知觉意义,妄费心机于阿赖耶的求证莫如听祖师的直接服从,正见唯识唯有服从认取这一条道。
对于当今有人争议“如来藏”是不是“阿赖耶”的问题,要看如来藏和阿赖耶的定义如何:
【如来藏】
指隐藏于一切众生之贪嗔烦恼中的自性清净如来法身。又称自性清净心、自性清净藏。
【阿赖耶】
心识名,八识中的第八识,华译为藏识,藏字有三义,即能藏、所藏、执藏。能藏谓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恶种子。
从上可见【阿赖耶】涉含善恶一切种子,而【如来藏】是只涉及清净种子,所以阿赖耶的称谓可用于善恶一切行为中,如来藏只可用在善行上。古代有些法师直接说阿赖耶即是如来藏,那是归有先决条件的:他是对菩萨道者说而非对凡俗人说。凡俗人心地混沌只言得阿赖耶,对菩萨道者因其心地渐入清净故言如来藏。其比喻如同一“屋”名阿赖耶,屋中有净物名如来藏,有浊物名烦恼,当屋内渐成净物便可改称如来藏室,此阿赖耶就是如来藏!
唯识宗以阿赖耶识立论,其阿赖耶必是对凡俗人说,所以单提“阿赖耶等于如来藏”是违背了次第中尚有七六五识之修行,从阿赖耶至如来藏,还有“转识成智”的工作要做,阿赖耶是识,如来藏是智。祖师即早就立有唯识修行的次第,这个从识到智就实打实的行程,你得六度万行的行过来才是如来藏的功用,不然你纵叫得出如来藏如何亲切,也还只是在阿赖耶混沌中------阿赖耶=/=如来藏。当处于佛门内六度万行七六五识清净共参修时,阿赖耶=如来藏。〖阿赖耶=/=如来藏〗是唯识学过程,〖阿赖耶=如来藏〗是唯识学目的,唯识修行者你去否定唯识学的过程或目的,两者都是错误的,否定过程说明你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。
我明确指出这唯识规矩的目的,是为复兴古代唯识宗的原貌,防止现代学者继续曲解唯识内容。让佛陀至弥勒、无著到天亲、玄奘的传承内容重返历史原样,中止现代唯识学的误导,引“学术化唯识”走回到“修行化唯识”的道路上去,这也是禅宗明心见性的主题之一。
(全文完)
《唯识学修持参要五论(昌迦禅师著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