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光照十方無有障礙,我們爲什麼看不到,因爲我們是我們的心識顯現的境界,和佛的境界距離太遠了,他是他顯現的境界。就像人睡著了,你的宇宙是你夢中的宇宙,和醒著的人的宇宙就不同,就是這個道理。但是你只要誠心向往極樂世界,臨終時還是可以看到。無漏界有四種殊勝相,哪四種呢?第一個爲不可思議。如何叫不可思議?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境界太低了,不能拿我們的較低級生活去揣想佛的高級生活,無法思議,想也想不到,就像螞蟻,你問它人是生命生活境界,它有法思議嗎?第二個是善,善就包括美在裏頭,真正的善就是美,有一種藝術境界,善是道德性,又有道德,又有藝術,寶莊嚴地,地上都是金沙布地,七寶合成,當然美了。我們這個土地牛屎與糞,汙穢泥土,有啥美呢?第叁個是真常,真實不虛,常恒不變。第四個是安樂,無漏界特別是佛的境界最安樂。阿羅漢從免除世間有漏生死來說,是安樂的,但是不自在。佛呢?既免除了有漏生死之苦,又有具體的有爲功德,有大自在,佛才是究竟,真正安樂。究竟位第叁部分,“安樂解脫身,大牟尼名法”。聲聞、獨覺有解脫身,如何叫解脫身呢?他已經解脫了世間的生死流轉了,實際上他沒有色身,也沒有諸根,但是舍小轉大的阿羅漢卻不然,如果小乘人證了無余依涅槃,就無法轉大乘了,證了有余依涅槃還可以轉大乘,所以小乘人證無余依涅槃,只有解脫身。所謂解脫身,是離了實間的煩惱,無常苦空的相。實質上他本身既沒有物質的體,又沒有諸根之用,沒有蘊、處、界法。
現在講叁身,叁身是具體的,不是空空洞洞的,如果說,法身是諸法的性,報身就是佛的業報身,究竟他是什麼功德感來的,享受的什麼境界,要弄得清清楚楚。法身又叫自性身,是什麼自性呢?一切諸法的真空本性,真如自性,因爲一切法皆從因緣生,隨因緣生,隨因緣滅,隨因緣變異,本性空寂,雖然在變動,實在沒有一個體在變動,這個本性空,就是我們衆生的法身,也是佛的法身。衆生雖有法身,不能證得,沒有智慧;佛就有大智慧,他轉了大圓鏡智了,無漏智慧完全具備了,能證真空本性,所以他就證得法身。法身是無爲功德,本性湛然常寂,法身的體和涅槃的體沒有差別,法身是真如自性,涅槃也是真如自性。從佛身體來說,和生命直接有關來說呢,叫法身、自性身;從佛享受的生活境界來說呢,叫涅槃。法身的體就是涅槃。法身究竟和我們生命有什麼關系呢?我們的五蘊之身本身就如夢幻泡影,就不常,不固定,沒有定法,無常,不真實。因爲他不固定,無常,不真實,所以他就是空。因爲空呢,所以我們人的生命就時時刻刻在變化,時時刻刻推陳出新,新陳代謝,所以才有生命,才是活的。如果我們這個五蘊之身沒有生滅變化,這個五蘊之身就是個死,人要活著就不可能。要活著,就是要這些細胞在新陳代謝,鼻子在呼吸,腸胃在消化吸收,這個人才是活的。沒有諸法如夢幻泡影,沒有空性,沒有無常,有爲法就是個硬梆梆的,是固定不變的,就是個僵死的東西,活人、活的動物就不可得,活的植物也就沒有。所以我們有情和一切生命不能離開空性,沒有空性,沒有變化,就沒有生命。這個空性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因此,法身之所以爲身,就是這個道理。身心沒這個空性,身心就是死的、硬的、僵化的,就沒有活人了。因爲一切法本性空,所以才有生滅變化,因有生滅變化,才有新陳代謝,才是活的。所以衆生都有法身,空性就是法身的道理就在這裏。沒有空性,就沒有新陳代謝,沒有生命,也就沒有衆生,所以空性是我們有情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,不懂這個,就不知道我們衆生的法身在哪裏。佛的法身也是這樣。佛是無漏有爲法,雖然是常遍色身,他那個常並不是一點生滅都沒有,還是推陳出新,還是有新陳代謝。他是無漏有爲法,無漏五蘊,當然還有新陳代謝,極微細的變化還是有,沒有變化,沒有新陳代謝,佛就不是活的,所以這問題很重要。法身(自性身)是諸法的空性,是有情生命的組成部分。
第二個是自受用身,又叫報身,是佛自己受用的廣大法樂。報身是從何而來呢?就是佛在因地裏,廣修自利利他的善業,這種大福德所感的果報。報身就是果報。什麼果報呢?就是他廣修六度四攝,廣度一切衆生,所修的種種善法,積集的種種福德智慧的資糧,這兩種資糧積集圓滿了,就感得佛的果報之身。佛的常遍色身,要問有多大嗎?不可思量。常,就是沒有間斷,經常存在;遍呢?周遍無邊就大得很。報身是物質性的身,和聲聞解脫身是兩樣,報身的體是無漏有爲法,和法身不同,法身是無爲法。另外還有個他受用身,是爲十地菩薩所顯現的身,這個身的相和佛的報身相似,但是,不是佛的真正報身。有他受用身就有他受用土,登了地的菩薩,百分之八十、九十都是在佛的大集會中,也就是在佛的他受用身土中,雖然有時也在人天趣中受生,經常都是在佛的他受用身土中受用廣大法樂,聞法,享受他受用土的清淨境界,這個功德是從何而來呢?在因地裏廣修利他的勝行,因緣成熟就感他受用身的果報,這個他受用身的作用就是爲地上菩薩說法,度地上菩薩,地上菩薩如果沒有佛的他受用身,哪個做他們的領導呢?
第叁個是化身,化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之所變現的,化身是成所作智顯現的身體,身體多,不一樣,度地前菩薩現的身叫千丈大身,度人天乘;對聲聞、獨覺就現丈六金身,度叁塗就是隨類化身。是否現地獄、餓鬼相就把佛汙辱了?不然,這是化身嘛!又不是佛的真身,如果不現叁塗的身,美而莊嚴,叁塗衆生就接受不了,所以菩薩還有牛王菩薩、馬王菩薩。佛度叁塗的衆生,接收隨類化身,是神通化現的,這樣才和叁塗的衆生相接近,才能起度他的作用,並不是佛的真身變成那樣。自性身的體是無爲法,報身的體是無漏有爲法,他受用身和化身的體也是無漏有爲法。
現在講身依的土,法性身就依法性土,法性身是諸法的空性,既然是空性,又有什麼土呢?有身就有土,依的是法性土,法性土有沒有邊呢?沒有邊,諸法的空性哪有個邊邊呢?所以就沒法說法身的土有好長,有好大,有好厚,是不是莊嚴就沒法說。只能說有法性的身呢,就有法性土,這是從意義上來說,法性身就是法性土,兩個沒有差別,因爲有身,從意義上來說就有個土嘛。第二是自受用土。報身土呢,是佛在因地積集無邊福德之所招感,美妙莊嚴,微妙第一,七寶莊嚴,形量大小,沒有邊際,從時間上來說,也沒有窮盡,報身就依之而住,法性的土諸佛可以共住,因爲它是空性嘛!報身土呢?諸佛不共,那既然都無邊際,爲什麼能互不障礙呢?因爲它有形無質,佛的報身土是有形有相無質,所以互不障礙,要曉得這也是佛的無漏心、無漏心智顯的影相。我們衆生的世界,也是我們有漏心顯的影相,其性雜染,其性有漏,佛的土,衆寶莊嚴,無量無邊,它是無漏智慧,無漏善業之所招感,無漏智慧和無漏心識之所顯現,還是一種影相,它不過是美妙、莊嚴、常恒不變,跟我們染汙、雜穢、無常不同。如果不是影相,那麼佛的報身也大得很,無邊際,他的身所依的土也無邊邊,這麼多佛,爲什麼能互不障礙呢?因爲各是各的心識顯的影相,比如同時幾個人在一起睡覺,你有你的夢境,他有他的夢境,各有天高地厚,品類萬殊的宇宙,爲什麼能互不障礙呢?因爲都是影相,所以要懂這個道理。第叁是他受用身土,這個他受用身土就沒有一定,爲什麼呢?因爲依十地菩薩境界的高低現的不同,所以他受用身土,有勝有劣,有大有小,沒有一定,給初地菩薩現的不同,二地、叁地也各不同,到了七地、八地就更不同了,所以他受用身土就不一定。第四個化身土呢?也是佛在因地修利他功德,這種業力之所招感,也是大圓鏡智裏的無漏色法種子之所變現。但是這個身土呢?有淨相,有染相,有染淨間雜相,因爲要現地獄、餓鬼、旁生的土嘛,就是個染相,那裏是個染土嘛!要去度他們,現染的身,就要現染的土。對于二乘,聲聞獨覺來說呢,是現的淨相,對地前菩薩來說,大部分都是現的淨相,所以就是或染或淨、或大或小就不定。報身土的相有一定,法身土的相有一定,他受用身土和化身土的相就大小不定,染淨不定,勝劣不定。
附帶說明《成唯識論》立名的差別。《成唯識論》由叁分成立唯識,以大乘的境、行、果這叁分道理來成立唯識,所以叫《成唯識論》。大乘的境從哪一頌始到哪一頌止?行、果又從哪一頌開始到哪一頌止?大乘的境就從書開頭“由假說我法,有種種相轉”,到“即依此叁性,立彼叁無性,故佛密意說,一切法無性,初即相無性,次無自然性,後由遠離前,所執我法性。此諸法勝義,亦即是真如,常如其性故,即唯識實性。”以上這一節,《成唯識論》解釋的這一節,就是顯的大乘的境。最後五頌,從“乃至未起識,求住唯識性,于二取隨眠,猶未能伏滅。”到最後“此即無漏界,不思議善常,安樂解脫身,大牟尼名法。”這五頌,就是顯的大乘的行果。這個就叫本論依大乘境、行、果叁分,成立唯識。境,要說明唯識的道理;行與果,也要說明唯識的道理。這個《成唯識論》顯唯識的道理最極圓滿,最爲純淨,所以又叫《淨唯識論》。同時它是注解世親菩薩《唯識叁十頌》的論,所以又叫《唯識叁十論》,和《唯識二十論》,兩個相對照。
唯識裏頭主要是兩部分,哪兩部分?就是唯識相和唯識性。唯識相就是講八識、五十一心所、四緣、十因、五果、叁自性,這些都是唯識相。講叁無性就是唯識性,就是唯識的真性。在行果裏頭就有五位,資糧位、加行位、見道位、修道位、究竟位。資糧位修什麼?著重是在積集福德、智慧的資糧,是以聞思智慧來積集福德、智慧資糧。他也修六度,但著重是積資糧,積福德。加行位有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四個階段,我們在加行位主要修的什麼?依四尋思、四如實智修唯識觀,依名、義、自性、差別這四法來尋思,得四如實智,這樣子來修唯識觀。這是加行位的重點。見道位有哪兩種見道?真見道和相見道。真見道是根本智緣的境,相見道是後得無分別智緣的境。真見道見的是無爲法,唯識性;相見道見的是唯識相,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,知道它是個幻相,見的一切法有相無體。真現觀有幾個?六種現觀。見道位的菩薩有哪些殊勝相?能伺百如來,遊百世界,現百種身體,度百類衆生,壽命可以延長一百劫,還有紹隆佛種。登地之後,成佛就是百分之百地把握。修道位有四個十,依十地,修十波羅蜜,斷十重障,證十真如。轉依有兩種:一種是轉生死爲涅槃,另一種是轉八識成四智。涅槃是所顯得,菩提是所生得。佛的四智,爲什麼還有心品?因爲是緣生法。佛本身也是緣生法,光有四智,沒有相應心品,就像司令員成了光杆司令,沒有警衛員。有漏位也是緣生法,有八種識和五十一心所,無漏位也是緣生法,所以四智還有相應心品。唯識處處都是講因緣所生法。佛的法身有兩種:第一種是凡屬菩提、涅槃、叁身、四智,一切有爲無爲功德,都叫法身。這個法身的名詞就概括佛果的一切善法。第二種就法、報、化叁身來說,就各是各。既然佛心識現的身土美妙莊嚴,我們有情的身土也是心識顯現,和佛的差別在哪裏呢?一個是淨,一個是染;一個是有漏業所顯,一個是無漏功德所顯。染淨相不同。報身和法身是佛的真身,化身和他受用身都是示現的。(完)
1992年7月講于新都寶光寺四川省佛學院
1997年7月整理打印于西園寺戒幢佛研所
《成唯識論要義總結(唐仲容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