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漏之身还在,就证了涅槃境界了,功德圆满了,就证得了不生不死的生活境界了,这个就叫有余依涅槃。比如释迦佛,他在菩提树下成正觉这个时候,他就证得了不生不死、永远解脱的境界了,这个是有余依涅槃,但是他最后那一生的有漏之身还在,叫有余依,而他的境界就是涅槃境界。无余依涅槃呢?就是他最后那一个有漏之身,也不存在了,但是已经在有漏之身还存在时,就证得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。有漏之身一灭,他就完全享受不生不灭、安乐、解脱的涅槃境界了,这个就叫无余依涅槃,再没有有漏身出现,没有了有漏业感有漏果,如释迦佛在双林树下入涅槃就是无余依涅槃。但是,佛虽有自性涅槃、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,主要的还是住无住涅槃,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。为什么不住生死呢?他了知生死本性空,生灭本性空,佛虽然在世间度众生,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,地下的各个水塘里、河里、溪沟里,都能够映现月亮,月亮本身没有动;佛也是本身没有动,虽然化身有,但是如月映万川,有水的地方自然就现,但是它本身没有动。所以虽然在涅槃境界,还要现化身度众生,他恰恰就像月亮一样,月映万川,是现的影相。对本身那个生命来说,就没有动,所以叫不住生死的无住涅槃。无住涅槃表现出佛的那个涅槃是大自在相,和声闻、独觉涅槃的寂灭相二者迥然不同,声闻、独觉证的涅槃是寂灭,佛证的涅槃是大自在。佛有四种涅槃,主要是无住涅槃,声闻、独觉有三种涅槃:自性、有余依、无余依涅槃,没有无住涅槃。凡夫只有自性涅槃,众生虽然有,但是不能证得,智慧没有出来,这个自性涅槃没有显露出来,不能受用。

   第一个转依的意义,就是转生死为涅槃,还有一个转依,就是转八识成四智,众生主要依的是八识,有漏心、心所,我们人的主体就是这八识,和它相应的心所,转成了无漏智慧,佛就是依四智,依四智相应心品,这个叫所生得,因为四智相应心品是有为法,无漏的有为法,由菩提种子之所生起,所以叫所生得,和涅槃不同,涅槃是所显得,这也是个转依,转什么呢?转八识成四智,也可以说是转烦恼成菩提,叫所生得。因为成佛只有两种果:一个是菩提果,一个是涅槃果。《摄大乘论》曰:“彼果断”,指的是无住涅槃;“彼果智”,指的是四智相应心品、三身。大菩提主要是指的四智相应心品。四智: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,(并不是阿赖耶识变这个大圆镜智,而是各有各的种子。)阿赖耶识是有漏染法种子,大圆镜智呢?是无漏净法种子。并不是染法的阿赖耶识,变成了净法的大圆镜智,各由自种生。染法的阿赖耶识就不存在了,净法的阿赖耶识叫无垢识。“大圆无垢同时发”,大圆镜智和无垢识就现起了。为什么叫大圆镜智呢?就是因为它能现无边的清净身土,佛现多少身,多少土,示现清净世界,就是大圆镜智所现。如大圆镜,能现众相。大圆镜智起什么作用呢?有两种作用:一种是现的自受用身,报身是大圆镜智所现;还有一个作用呢,法身是由大圆镜智证,能够实证这个法身。因为大圆镜智是一种无漏智慧,证诸法清净本性,就把法身显出来了,所以大圆镜智能证法身,能变现自受用身。所以唯识说得很具体,它要说得一清二楚,丝丝入扣,不然我们这个法身从哪里来,报身从哪里来,它还是有个来龙去脉。

   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。因为有漏七识起俱生我法执,它根本就不平等,有人我差别,有染净法的差别。它转成了智了呢?人我就平等了,没有了自他差别,染法、净法平等。所以这个智慧就叫平等性智。平等性智起什么作用呢?主要是现他受用身,现他受用身度十地菩萨。不要以为佛的化身都是大圆镜智现的,这个他受用身就是平等性智直接现的。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,它观察一切法自相、共相,很自在。它观察有情的诸根胜劣,哪个是无漏种性,哪个是声闻种性,哪个是独觉种性,哪个是人天乘种性,哪个是如来种性,哪个是不定种性;或者是地前菩萨,或者是地上菩萨;地上的菩萨是初地的,还是二地的......他观察这些,分析得清清楚楚,他才好对机说法,便于跟众生说法,跟菩萨说法。成所作智呢?是由前五识所转,有漏的前五识,就转为无漏的成所作智,无漏的前五识。成所作智依什么得名呢?因为它普现种种化身,对地前菩萨现千丈大身,对声闻、独觉、人天现丈六金身,对地狱、饿鬼、旁生三涂现随类化身,这样子现种种化身,广度无边众生,成就佛所应作的事,所以叫成所作智。

   什么叫心品呢?有漏的八识各有心所,八识为心王嘛,还有心所,还有助伴。转依之后,四智就相当心王,也还有心所,这些心所的名字就改成心品,每一智都有二十二法,清净的五遍行,五别境,善十一,每一个的清净识。这个五遍行、五别境、善十一,跟我们有漏位有差别,有漏位是有漏种子生,无漏位是无漏种子生清净的五遍行、五别境、善十一。成所作智也有这二十二法,妙观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圆镜智都有这二十二法,总拢来,就叫四智相应心品。你们要问佛的菩提像啥样呢?就要懂得四智相应心品,和它起的作用,现的身土,你就了解了。这第二个转依,就是有漏有为法转为无漏有为法;涅槃的转依,是转“在, 缠真如”为“出缠真如”,转成无为法,原来没有证到无为法,有为法的生死相消灭了,无为法就显出来了。所以涅槃的体是无为法,菩提的体主要是有为法,佛有为功德、无为功德都完全具备,所以叫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。

  十二、究竟位的内容六要:

   一、得大主要至究竟位,此界所摄之法,皆超越世界生死流转,故名无漏。《涅槃经》、《庄严经》处处说:“转无常蕴获得常蕴,界处亦然。”此如来所有四智相应心品,及报化诸身有为功德,皆无漏蕴、处、界法。法身是无为功德,本性即是无漏。

   二、无漏界具四殊胜微妙相:(一)不思议;(二)善美;(三)真常;(四)安乐。

   三、二乘究竟位得解脱身,不受烦恼染业之所缠缚,永出世间,安住寂灭,故名解脱身。但此身非色,无根、境、识三,非蕴、处、界摄。

   四、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寞法身,无量无边大功德法之所庄严,故名法身;此法身言:包括二转依果,体依聚义,总说名身,故如来三身及所证涅槃总为一聚,皆名为法身。

   五、法报化三身各有特殊相:(一)法身亦名自性身,是一切法真实自性,属无为功德,受用、变化二身所依,以其为大功德法之所依止,故名法身。(二)报身亦名自受用身,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积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,及极圆净常遍色身,相续湛然,穷未来际,恒自受用广大法乐,故名自受用身。他受用身亦报身摄,非真报身,似报身相所有身土,令十地菩萨受用大乘殊胜法乐,故名他受用。(三)化身,谓诸如来由成事智,变现无量随类化身,居净秽土,为未登地诸菩萨众、二乘、异生,称彼机宣,现通说法,令各获得诸利乐事,以其由智、通、力三所化现,故名化身。

   六、三身所依净土相:(一)法性身依法性土,显此身土体无差别,而属佛法,相性有异,此佛身土,俱非色摄,虽不可说形量大小,然随事相,其量无边,譬如虚空,遍一切处。(二)受用身土,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,因缘成熟之随现起,至极美妙,众宝庄严,自受用身依之而住,虽不可说形量大小,而依所证及所依身,亦可说言遍一切处。(三)他受用身土,由昔所修利他无漏佛土,因缘成熟之所现起,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,或大或小,或劣或胜,前后改转,他受用身依之而住。(四)变化身土,有昔大慈悲力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,因缘成熟之所变现,或净或秽,或小或大,前后改转,佛变化身依之而住。自性身土诸佛同证;自受用身土,诸佛各变不同,而皆无边,不相障碍;余二身土,随诸如来所化有情,有共不共。附论立名:此论三分成立唯识,是故说名《成唯识论》,又此论显唯识理极为明净,又名《净唯识论》,此论依《三十唯识颂》显唯识理,故本名《三十唯识论》。

   现在讲究竟位,究竟位就是佛的果位,小乘的究竟位是阿罗汉、独觉;大乘的究竟位是佛果。《唯识三十颂》里有个颂:“此即无漏界,不思议善常,安乐解脱身,大牟尼名法。”什么叫无漏呢?无漏和有漏相反,漏是流转义,有漏就是有生死流转,无漏就超出了三界,没有了生死流转,所以叫无漏。无漏界的界字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无漏的世界,我们就是有漏的世界。以前讲过的界是因义。无漏世界有四种殊胜相,一是不思议;二是善,善是无漏的善,不是世间的善;三是常,真常不变;四是安乐,生活享受安乐。有这四个特点。无漏界是什么法呢?我们世间来说是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。无漏界有没有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呢?这个就分大乘和小乘,小乘来说,就没有五蕴,他证了涅槃,不造业,没有有漏身,也没有无漏身,他只是第八识当中那个阿陀那识执他的种性,阿罗汉的菩提种性那一份还有,表示他还是有个生命,实质上他又没有前六识,没有色身,只是说,他已经超过(出)了我们生死,不生死了,就安住在那个寂灭境界里,没有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。佛来说,他没有有漏的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所以《涅槃经》和《庄严论》上说:“转无常五蕴,获得常蕴,界、处亦然。”把无常的五蕴舍了,获得常蕴,真常不变的五蕴,界、处亦然。十二处、十八界由无常的转为真常的,所以佛还是有蕴、处、界,和我们不同的是,我们是有漏,他是无漏。所以成佛有他具体的境界,为什么我们却看不见呢?因为你是你的宇宙,他是他的宇宙,你就看不到。比如我们睡在床上,开了一万瓦的电灯照着,你入了梦乡,电灯光再大,你也看不到。阿弥陀佛…

《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