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光照十方无有障碍,我们为什么看不到,因为我们是我们的心识显现的境界,和佛的境界距离太远了,他是他显现的境界。就像人睡着了,你的宇宙是你梦中的宇宙,和醒着的人的宇宙就不同,就是这个道理。但是你只要诚心向往极乐世界,临终时还是可以看到。无漏界有四种殊胜相,哪四种呢?第一个为不可思议。如何叫不可思议?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境界太低了,不能拿我们的较低级生活去揣想佛的高级生活,无法思议,想也想不到,就像蚂蚁,你问它人是生命生活境界,它有法思议吗?第二个是善,善就包括美在里头,真正的善就是美,有一种艺术境界,善是道德性,又有道德,又有艺术,宝庄严地,地上都是金沙布地,七宝合成,当然美了。我们这个土地牛屎与粪,污秽泥土,有啥美呢?第三个是真常,真实不虚,常恒不变。第四个是安乐,无漏界特别是佛的境界最安乐。阿罗汉从免除世间有漏生死来说,是安乐的,但是不自在。佛呢?既免除了有漏生死之苦,又有具体的有为功德,有大自在,佛才是究竟,真正安乐。究竟位第三部分,“安乐解脱身,大牟尼名法”。声闻、独觉有解脱身,如何叫解脱身呢?他已经解脱了世间的生死流转了,实际上他没有色身,也没有诸根,但是舍小转大的阿罗汉却不然,如果小乘人证了无余依涅槃,就无法转大乘了,证了有余依涅槃还可以转大乘,所以小乘人证无余依涅槃,只有解脱身。所谓解脱身,是离了实间的烦恼,无常苦空的相。实质上他本身既没有物质的体,又没有诸根之用,没有蕴、处、界法。
现在讲三身,三身是具体的,不是空空洞洞的,如果说,法身是诸法的性,报身就是佛的业报身,究竟他是什么功德感来的,享受的什么境界,要弄得清清楚楚。法身又叫自性身,是什么自性呢?一切诸法的真空本性,真如自性,因为一切法皆从因缘生,随因缘生,随因缘灭,随因缘变异,本性空寂,虽然在变动,实在没有一个体在变动,这个本性空,就是我们众生的法身,也是佛的法身。众生虽有法身,不能证得,没有智慧;佛就有大智慧,他转了大圆镜智了,无漏智慧完全具备了,能证真空本性,所以他就证得法身。法身是无为功德,本性湛然常寂,法身的体和涅槃的体没有差别,法身是真如自性,涅槃也是真如自性。从佛身体来说,和生命直接有关来说呢,叫法身、自性身;从佛享受的生活境界来说呢,叫涅槃。法身的体就是涅槃。法身究竟和我们生命有什么关系呢?我们的五蕴之身本身就如梦幻泡影,就不常,不固定,没有定法,无常,不真实。因为他不固定,无常,不真实,所以他就是空。因为空呢,所以我们人的生命就时时刻刻在变化,时时刻刻推陈出新,新陈代谢,所以才有生命,才是活的。如果我们这个五蕴之身没有生灭变化,这个五蕴之身就是个死,人要活着就不可能。要活着,就是要这些细胞在新陈代谢,鼻子在呼吸,肠胃在消化吸收,这个人才是活的。没有诸法如梦幻泡影,没有空性,没有无常,有为法就是个硬梆梆的,是固定不变的,就是个僵死的东西,活人、活的动物就不可得,活的植物也就没有。所以我们有情和一切生命不能离开空性,没有空性,没有变化,就没有生命。这个空性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因此,法身之所以为身,就是这个道理。身心没这个空性,身心就是死的、硬的、僵化的,就没有活人了。因为一切法本性空,所以才有生灭变化,因有生灭变化,才有新陈代谢,才是活的。所以众生都有法身,空性就是法身的道理就在这里。没有空性,就没有新陈代谢,没有生命,也就没有众生,所以空性是我们有情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懂这个,就不知道我们众生的法身在哪里。佛的法身也是这样。佛是无漏有为法,虽然是常遍色身,他那个常并不是一点生灭都没有,还是推陈出新,还是有新陈代谢。他是无漏有为法,无漏五蕴,当然还有新陈代谢,极微细的变化还是有,没有变化,没有新陈代谢,佛就不是活的,所以这问题很重要。法身(自性身)是诸法的空性,是有情生命的组成部分。
第二个是自受用身,又叫报身,是佛自己受用的广大法乐。报身是从何而来呢?就是佛在因地里,广修自利利他的善业,这种大福德所感的果报。报身就是果报。什么果报呢?就是他广修六度四摄,广度一切众生,所修的种种善法,积集的种种福德智慧的资粮,这两种资粮积集圆满了,就感得佛的果报之身。佛的常遍色身,要问有多大吗?不可思量。常,就是没有间断,经常存在;遍呢?周遍无边就大得很。报身是物质性的身,和声闻解脱身是两样,报身的体是无漏有为法,和法身不同,法身是无为法。另外还有个他受用身,是为十地菩萨所显现的身,这个身的相和佛的报身相似,但是,不是佛的真正报身。有他受用身就有他受用土,登了地的菩萨,百分之八十、九十都是在佛的大集会中,也就是在佛的他受用身土中,虽然有时也在人天趣中受生,经常都是在佛的他受用身土中受用广大法乐,闻法,享受他受用土的清净境界,这个功德是从何而来呢?在因地里广修利他的胜行,因缘成熟就感他受用身的果报,这个他受用身的作用就是为地上菩萨说法,度地上菩萨,地上菩萨如果没有佛的他受用身,哪个做他们的领导呢?
第三个是化身,化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之所变现的,化身是成所作智显现的身体,身体多,不一样,度地前菩萨现的身叫千丈大身,度人天乘;对声闻、独觉就现丈六金身,度三涂就是随类化身。是否现地狱、饿鬼相就把佛污辱了?不然,这是化身嘛!又不是佛的真身,如果不现三涂的身,美而庄严,三涂众生就接受不了,所以菩萨还有牛王菩萨、马王菩萨。佛度三涂的众生,接收随类化身,是神通化现的,这样才和三涂的众生相接近,才能起度他的作用,并不是佛的真身变成那样。自性身的体是无为法,报身的体是无漏有为法,他受用身和化身的体也是无漏有为法。
现在讲身依的土,法性身就依法性土,法性身是诸法的空性,既然是空性,又有什么土呢?有身就有土,依的是法性土,法性土有没有边呢?没有边,诸法的空性哪有个边边呢?所以就没法说法身的土有好长,有好大,有好厚,是不是庄严就没法说。只能说有法性的身呢,就有法性土,这是从意义上来说,法性身就是法性土,两个没有差别,因为有身,从意义上来说就有个土嘛。第二是自受用土。报身土呢,是佛在因地积集无边福德之所招感,美妙庄严,微妙第一,七宝庄严,形量大小,没有边际,从时间上来说,也没有穷尽,报身就依之而住,法性的土诸佛可以共住,因为它是空性嘛!报身土呢?诸佛不共,那既然都无边际,为什么能互不障碍呢?因为它有形无质,佛的报身土是有形有相无质,所以互不障碍,要晓得这也是佛的无漏心、无漏心智显的影相。我们众生的世界,也是我们有漏心显的影相,其性杂染,其性有漏,佛的土,众宝庄严,无量无边,它是无漏智慧,无漏善业之所招感,无漏智慧和无漏心识之所显现,还是一种影相,它不过是美妙、庄严、常恒不变,跟我们染污、杂秽、无常不同。如果不是影相,那么佛的报身也大得很,无边际,他的身所依的土也无边边,这么多佛,为什么能互不障碍呢?因为各是各的心识显的影相,比如同时几个人在一起睡觉,你有你的梦境,他有他的梦境,各有天高地厚,品类万殊的宇宙,为什么能互不障碍呢?因为都是影相,所以要懂这个道理。第三是他受用身土,这个他受用身土就没有一定,为什么呢?因为依十地菩萨境界的高低现的不同,所以他受用身土,有胜有劣,有大有小,没有一定,给初地菩萨现的不同,二地、三地也各不同,到了七地、八地就更不同了,所以他受用身土就不一定。第四个化身土呢?也是佛在因地修利他功德,这种业力之所招感,也是大圆镜智里的无漏色法种子之所变现。但是这个身土呢?有净相,有染相,有染净间杂相,因为要现地狱、饿鬼、旁生的土嘛,就是个染相,那里是个染土嘛!要去度他们,现染的身,就要现染的土。对于二乘,声闻独觉来说呢,是现的净相,对地前菩萨来说,大部分都是现的净相,所以就是或染或净、或大或小就不定。报身土的相有一定,法身土的相有一定,他受用身土和化身土的相就大小不定,染净不定,胜劣不定。
附带说明《成唯识论》立名的差别。《成唯识论》由三分成立唯识,以大乘的境、行、果这三分道理来成立唯识,所以叫《成唯识论》。大乘的境从哪一颂始到哪一颂止?行、果又从哪一颂开始到哪一颂止?大乘的境就从书开头“由假说我法,有种种相转”,到“即依此三性,立彼三无性,故佛密意说,一切法无性,初即相无性,次无自然性,后由远离前,所执我法性。此诸法胜义,亦即是真如,常如其性故,即唯识实性。”以上这一节,《成唯识论》解释的这一节,就是显的大乘的境。最后五颂,从“乃至未起识,求住唯识性,于二取随眠,犹未能伏灭。”到最后“此即无漏界,不思议善常,安乐解脱身,大牟尼名法。”这五颂,就是显的大乘的行果。这个就叫本论依大乘境、行、果三分,成立唯识。境,要说明唯识的道理;行与果,也要说明唯识的道理。这个《成唯识论》显唯识的道理最极圆满,最为纯净,所以又叫《净唯识论》。同时它是注解世亲菩萨《唯识三十颂》的论,所以又叫《唯识三十论》,和《唯识二十论》,两个相对照。
唯识里头主要是两部分,哪两部分?就是唯识相和唯识性。唯识相就是讲八识、五十一心所、四缘、十因、五果、三自性,这些都是唯识相。讲三无性就是唯识性,就是唯识的真性。在行果里头就有五位,资粮位、加行位、见道位、修道位、究竟位。资粮位修什么?着重是在积集福德、智慧的资粮,是以闻思智慧来积集福德、智慧资粮。他也修六度,但着重是积资粮,积福德。加行位有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四个阶段,我们在加行位主要修的什么?依四寻思、四如实智修唯识观,依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这四法来寻思,得四如实智,这样子来修唯识观。这是加行位的重点。见道位有哪两种见道?真见道和相见道。真见道是根本智缘的境,相见道是后得无分别智缘的境。真见道见的是无为法,唯识性;相见道见的是唯识相,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知道它是个幻相,见的一切法有相无体。真现观有几个?六种现观。见道位的菩萨有哪些殊胜相?能伺百如来,游百世界,现百种身体,度百类众生,寿命可以延长一百劫,还有绍隆佛种。登地之后,成佛就是百分之百地把握。修道位有四个十,依十地,修十波罗蜜,断十重障,证十真如。转依有两种:一种是转生死为涅槃,另一种是转八识成四智。涅槃是所显得,菩提是所生得。佛的四智,为什么还有心品?因为是缘生法。佛本身也是缘生法,光有四智,没有相应心品,就像司令员成了光杆司令,没有警卫员。有漏位也是缘生法,有八种识和五十一心所,无漏位也是缘生法,所以四智还有相应心品。唯识处处都是讲因缘所生法。佛的法身有两种:第一种是凡属菩提、涅槃、三身、四智,一切有为无为功德,都叫法身。这个法身的名词就概括佛果的一切善法。第二种就法、报、化三身来说,就各是各。既然佛心识现的身土美妙庄严,我们有情的身土也是心识显现,和佛的差别在哪里呢?一个是净,一个是染;一个是有漏业所显,一个是无漏功德所显。染净相不同。报身和法身是佛的真身,化身和他受用身都是示现的。(完)
1992年7月讲于新都宝光寺四川省佛学院
1997年7月整理打印于西园寺戒幢佛研所
《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