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要義總結(唐仲容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個遍計所執,所以遍計所執體相俱空。依他起性雖然說空,是沒有從自然而生的東西,但是還有從因緣所生的東西,那麼,依他起性說它生無性,這個意思當中就不是完全沒有,是如夢如幻的空,假東西,有而非真叫空。圓成實性的空,是說它上面一法不立,沒有執著,沒法分別的空。空無所有,就是遍計所執的空,因爲它體相俱無,,什麼也沒有。依他起性的空,是如幻非真,像幻相一樣,不是真實的,就叫空。圓成實性的空,就是清淨無相,所有要把這叁個空弄清楚,否則失之毫厘,差之千裏。如果說客觀的東西,緣生法空無所有對不對?不對。客觀的東西(緣生)還是有一部分,還是有個幻相。所以空無所有是指遍計所執,說遍計所執如幻非真就不對,所以如幻非真就恰恰符合依他起性,空就是個如幻非真。清淨無相能不能安在依他起性或遍計所執之上呢?不能。清淨無相只能指圓成實性。總的來說,雖然叁樣都說了一個空字,意義卻不同。依他起性的空如幻非真,它還有幻相,圓成實性的空,它還有個清淨的體;所有依他起性、 圓成實性就是有。遍計所執就是空無所有,就是真正的空無。這叁個空結合起來就顯示了一個非空非有的中道。這叁樣哪一樣非有?遍計所執。哪一樣非空?圓成實性和依他起性。這叁個結合起來,就顯示了一個非有非空的中道。

   我們修行用功在哪個地方用呢?只要它遍計所執、我法執去了,破我法執,那個依他、圓成就自然不需你修了,就像太虛空一樣,把雲煙散盡了,太虛空的真相就顯露出來了。我們把遍計所執去掉了,遠離了顛倒夢想,那還需用功嗎?不需用功了。依他起性如幻非真也就擺出來了,圓成實性清淨無相也就擺出來了。所以這叁個無性說明一切法空,就顯示了一個非有非空的中道。在這個非有非空的中道當中,我們用功來說,只需去一樣,只去掉遍計所執,去了遍計所執,依他起也擺出來了,圓成實性也擺出來了,這個擺出來的就是真實有。所以《金剛經》曰:“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”,無實指的是遍計所執的相無性,體相俱空,你把遍計所執空下去了,沒有實在的東西;無虛呢?就是遍計所執一空,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就擺出來了,就無虛了,這兩個就是真實的。我們講空來說,主要是我們主觀上的遍計所執,這句話要記住。主觀上的遍計所執一下空了,客觀上的真實東西一下就顯出來了,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就顯出來了。我們空了遍計所執,我們心裏的般若智慧一下就顯出來了,般若智慧一下顯出來呢,就恰恰能夠實證諸法的真空本性。諸法的唯識相、唯識性都能夠實證了,所以去遍計所執,我們心裏的清淨的般若智慧就顯出來了,般若智慧一顯出來,就實證現觀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的真相。現觀依他起性的真相呢,就是見道位的相見道;現觀實證了圓成實性的真相呢,就是見道位的真見道、真現觀。真現觀就是觀的圓成實性,相現觀呢?就是觀的依他起性。依他起性叫唯識相,也叫法相;圓成實性叫唯識性,也叫實性。所以總的來說,修道之妙就在于去遍計所執。《心經》曰:“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”只是喊你遠離顛倒夢想就夠了。比如牆壁上有灰塵,有泥沙,我們講清潔衛生,把白粉牆上的汙漬洗幹淨,清潔衛生就搞好了。

   我們修道,把我們主觀上的遍計所執掃幹淨,我們道就修好了。古德曰:“道不用修,但莫染汙。”所以,真空才有妙有,只要把我們主觀上的錯誤--遍計所執去掉了,(遍計所執是我們顛倒夢想的錯誤,)煩惱障、所知障就沒有了。煩惱障、所知障一消失,哪裏還有什麼惡業呢?染業呢?惡業、染業就沒有了,哪裏還有叁界流轉生死的苦果呢?所以修行之妙,就是但去主觀上的執著而已。《法華經》上,釋迦牟尼佛說:“吾說法四十九年,種種譬喻,種種方便,種種言說,但令衆生遠離諸著。”只是個使衆生遠離諸著,不要執著就行了,佛說法的主要目的就是遠離諸著,不要執著就行了。你們要抓真正的佛法,把主觀上的遍計所執離開了,就對了。正如《心經》上說;“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”我們要成個大覺,只是抓一樣,抓什麼呢?就是抓遠離顛倒夢想,遠離諸著。著嘛,就是我們心裏的執著。心裏的執著一去,遍計所執去了,去了遍計所執,我們般若一下就顯出來了。般若顯出來,就能實證諸法的真空本性,就叫真現觀;悟到觀一切法的法相,就是唯識相,就是相現觀,一下就入見道位了。

   講叁無性,是去主觀上的遍計所執呢?還是把主觀、客觀一下都去了?當然是去主觀上的遍計所執。如果把客觀上的東西也去了,那是本來就有的,把它減少了那怎麼行呢?如來所說的法要不增不減。有了遍計所執就是增加了,本來沒有,硬要把它添上,那就要不得,要把我們增加的遍計所執這一部分去掉。依他、圓成實性呢?就不去減,這個就叫不增不減。“不增不減是金剛,身去身來本叁昧。”所以觀空遣相就是這個道理。《壇經》上面說的,都是喊我們觀空遣相,遣我們的執著相,佛說法就是喊你去著。《壇經》上說:“兀兀不修善,騰騰不造惡,寂寂斷見聞,蕩蕩心無著。”蕩蕩心無著就對了。所以唯識宗的祖師無著大士的名字就取的好,叫無著。無執著就行了,就能不增不減,我們講叁無性就要知道,喊我們空,是空的什麼,空了過後,還有哪些擺出來,不空的,就懂得了真實修行,從哪裏下手就懂了。在修行當中哪些應該去掉,哪些東西就自然擺出來了,這就叫真空才有妙有。

   八、資糧位:

   資糧位名順解脫分,屬信解行證。此位菩薩發大菩提心,依聞思慧修習四攝六度,廣積福德、智慧二種資糧,經一大劫,通過加行,入于見道位,能少分伏煩惱、所知二障現行,對二取習氣種子全未伏滅。《成唯識論》依唯識道理明境、行、果,大乘的境、行、果,我們前面說明的都是唯識的境,大乘的境。現在就要講行、果,大乘的行、果。我在《成唯識論》後頭解釋了五頌:(一)“乃至未起識,求住唯識性;于二取隨眠,猶未能伏滅。”(二)“現前立少物,謂是唯識性;以有所得故,非實住唯識。”(叁)“若時于所緣,智都無所得;爾時住唯識,離二取相故。”(四)“無得不思議,是出世間智;舍二粗重故,便證得轉依。”(五)“此即無漏界,不思議善常;安樂解脫身,大牟尼名法。”

   以上五頌都是講的唯識的行果,也就是指的五位。資糧位、加行位、見道位、修道位、究竟位,這五位裏頭邊修就邊得果,當然不是一下就圓滿得果,而是邊修邊得果。就如吃飯一樣,並不是吃完了才得飽,而是吃一口飯,肚子就飽一點,初先飽是一部分一部分飽,飯吃完了就集中攏來成了整個的飽。學佛也是如此,修一部分行,就得一部分果。那個果,就大由小起,高由低起,一部分一部分積集,久了那個小果積聚起很大一堆,就成了大果。所以修行要經過五位,經過叁無數大劫,這叁無數大劫不要固定地執著認爲硬是這麼多時間,也還有修得快的和修得比較慢的。這個時間不是百分之百的固定,比如彌勒佛往劫當中還是釋迦佛的老師,但是釋迦牟尼佛很積極努力地精進修行,所以他就先成佛,比彌勒佛先成一劫。所以叁無數大劫也不是固定不變的,看你修的法和善根的大小,和你遇緣那些老師,因爲老師他如果講頓悟法門著手呢?就修的快些;如果老師是講的慢慢一步一步漸修呢?就修的慢一些。比如我們從成都到廣州,坐汽車呢,起碼要好多天吧!火車呢,要跑叁天;坐飛機呢?還要不到兩個小時。我們學佛也是這樣,雖然是要叁無數大劫,這是釋迦佛依我們人的時間、空間來說的。實質上有些快的,還有不同,就像我們走路一樣,坐飛機就要不了那麼多時間了。所以六祖講頓悟法門還是有道理。《無量義經》中,大菩薩問佛: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證無上菩提?佛說有方法,就是無量義,要修無量義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裏也說的有:菩薩度衆生,能夠以少方便,使衆生成就無量善根。少方便就是用一點力量,使衆生成就無量的善根。能夠使衆生“少用功力,成就無量果。”少用功力,成就無量善根。

   釋迦佛的大弟子迦葉,度一個很窮的老婆婆,老婆婆只有別人家水溝裏流出來的淘米水,她對迦葉說,“我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布施給您。”迦葉說:“不要緊,你只要給我任何一點東西,就可以使你大富大貴。”老婆婆就誠心誠意地捧了一點淘米水給迦葉喝,死後即以此功德升到忉利天,迦葉即因此使老婆婆迅速得度。要想迅速得度,就要看你修的什麼善法,如老婆婆只有淘米水,而遇的緣恰恰是大迦葉,是阿羅漢,舍小轉大的菩薩,老婆婆和他結了緣,這一來就迅速得度。所以要廣結善緣,著重和諸佛、大菩薩、大士、大德、大修行結緣。頓悟法門雖然也要經過一段(定)時間,還是快,就像我們走路一樣,坐飛機當然快了,如果不坐飛機,慢慢走,那樣當然就慢得很。

   這裏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?就是說修行有漸修,有頓悟,頓悟雖然不抛棄漸修,還是要比漸修快;漸修法門雖然也能成佛,那就實在慢得很,難得很,所以要講頓捂。修行時間沒有百分之百的一定,非一定要叁大阿僧祗劫。資糧位的菩薩修行要如何修呢?資糧就是盤纏,如我們走路要帶旅費,資糧就是我們往成佛這條路走要具備盤纏,在這一階段,菩薩要如何修行呢?主要是依聞、思慧,發了菩提大願,過後,多聞正法,多思正法,以聞思慧,修四攝六度,法隨法行,相信佛說的道理,自己還沒有實證,依佛說的來修,勤修習福德智慧兩種資糧。所以說,“福德智慧二資糧,菩薩積集無邊際。”資糧位這一階段,主要是依聞思力來修六度,來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。這一地叫信解行地,又叫順解脫分。隨順走解脫的道路,又叫信解行,依佛法的道理來起正信,正信過後理解,理解過後…

《成唯識論要義總結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