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个遍计所执,有所执着的,周遍计度,在一切有为法上周遍计度,分别执着有种种我相、种种法相。对于五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组成的生命体,执为实在有的,这个就是我执。把一切从因缘生的事物,执着是真实的,认为每一件从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真实不虚而有的,这就是法执。我执和法执统称为能取所取,就称为外境。以我们的心执为真实不虚,就是能取,以我们所缘的境执为真实不虚的,就叫做所取。所以我法二执就称为能取所取。这个能取所取呢,又叫做外境,怎样叫外境呢?认为我们所见的一切事物都是离开我们心以外而实有的事物,就叫外境。离识,就是认为离开识格外有。在唯识的观点来说,就是一切法皆不离识,所以一切法都叫唯识。但是这个外境呢?认为一切法离开识而有,是识以外实有之物。二取,外境,它的体就是我法二执,我法二执就是遍计所执。我们众生呢?时时刻刻都在遍计所执当中,有了遍计所执,就有颠倒梦想,我们众生时时刻刻都在颠倒梦想当中,这个就是遍计所执自性。
第二个是依他起自性。“他”是指的因缘,依因缘而有的法,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缘生起的法。因为一切法皆从因缘生,它自身来说,没有实体,要依因缘产生的这样一件东西,所以就叫缘生法,依他起性就是缘生法。那么,这个缘生法又是什么呢?缘生法的实质是什么呢?缘生法的实质是识,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。识的内容包括很多,一切有情各有八识,六位心所,所变相、见,还有不相应行法,所显的空理无为法。这些都是在识里头,识字来说,包括得宽,凡属不离识的法,都在识的范围之内,所以这个识就是指的一切缘生法。那么,一切法都是从缘生,缘是指因缘、所缘缘、等无间缘、增上缘。这些都是识内的,所以四缘都是唯识内,内因缘产生一切法。一切法都是从识内因缘所产生,识本身也是从内因缘所产生。所以唯识是缘生的唯识,离开缘生法就没有唯识。但是缘生也是唯识的缘生,离了唯识没有缘生法,离了缘生法也就没有唯识。所以依他起性的法,就是因缘所生的法。因缘生的法,具体指的是什么呢?就是指的是识。有颂曰:“依他起自性,分别缘所生。”分别就是识嘛!“三界心、心所,皆虚妄分别。”所以分别就是识。依他起自性,因缘所生的法是什么东西呢?就是指的识。识又指什么呢?识就包括得宽了!识呢,主要是指的心法,一切众生的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、不相应行法,这就是依他起性的法,指一切有为法,一切有为法就是指识。它是不离识而有,是识内因缘所产生,所以叫识,依他起性主要是指的识。
圆成实自性,单讲圆成实三个字,圆就是圆满,圆满包括一切法;成呢,指现成,它不是从因缘生,本来就有的,就叫圆成,它是现成就有的,不是从因缘生的,圆满现成。实呢?就是真实不虚,是说这一个法呢,是圆满现成,真实不虚的法。它和依他起性的关系如何呢?它就是依他起上,离开遍计所执,那一种清净性,那种我法二空的空性,也就是我法二空的真理。所以圆成实性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实相,也就是我法二空的真理。依他起上,遍计所执了不可得,没有遍计所执上的我、法性也就是依他起上的真实性,那个真实性就叫圆成实性。
圆成实性有种种名称,名叫真如、实性、实相、法界、法性、真谛、胜义谛。圆成实是什么法呢?是无为法,和依他起性不一亦不异,不一呢,就是各是各,依他起性是有为法,圆成实性是无为法,两个法各是各,所以叫不一。不异呢?圆成实性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实相,离开依他起性,就没有圆成实性,离开圆成实没有依他起,二者又不异。圆成实和依他起不一亦不异,也不是一个,也不是两个。一个是有为法,一个是无为法;一个是从因缘所生的实事,一个是从因缘所生显现的那个空理。你说是一个,又不是一个;你说是两个,又不能截然划分。《心经》曰: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。”五蕴就是依他起性,五蕴上的空性就是圆成实性,这个空和五蕴,不能说是一个,也不能说是两个。依他起性是唯识相,圆成实性是唯识性;唯识性也好,唯识相也好,统称为唯识。遍计所执呢?就是不达唯识的道理,把唯识上的种种幻相执为种种真实之物,把唯识从缘所生的种种境相,执为真实的实在境物,就叫遍计所执。三自性的大体内容,基本概念就是这样的。
唯识相和唯识性是不是有的呢?都是有的,唯识相的有是如幻而有,有个幻相;唯识性之有,是真实有,实在有这个真理,绝对真实。一个是真事,一个是真理。遍计所执体相都是无,它本身来说,就是我法二执,就是外境,就是能所二取,遍计所执里头有能遍计,有所遍计,有遍计所执,有这三部分。能遍计是第七识和第六识;所遍计是一切有为法;遍计所执呢?就是我法二执,外境,能所二取,《心经》上指出的颠倒梦想是什么?就是遍计所执。我们要成佛,要做个大觉,首先就是要去遍计所执,要去我法二执,要去外境,要去能取所取。所以加行位的菩萨,观能取空、所取空,主要就是破遍计所执,破迷开悟。
七、三无性:
即是相无性、生无性、胜义无性,是谓三无性。遍计所执纯由无明邪见,迷情所起之我法二执,不但无体,而且无相,如龟毛兔角,是为“相无性”。依他起性是缘生法,从缘所生之法,随因缘生灭变化,自无实体,如梦如幻,没有自然而生的实有性,故名“生无性”。圆成实性清净离言,不可分别执着,是胜义谛一法不立,如太虚空,清净不染,是为“胜义无性”。此三无性显示一切法空,主要是空主观上的分别执着,执着空了,唯识性相,圆照现前,便入非有非空的中道。
现在讲三无性义,什么叫三无性呢?就是相无性、生无性、胜义无性。三无性总的来说,就是一切法皆空,这里头一切法皆空,怎样空法呢?各有不同。三无性的空,就有三种意义的空。从遍计所执来说,这个空是什么空呢?体相俱无的空,不但没有实体,而且连幻相都没有,遍计所执的空就叫相无自性,体相都无的空,既无体,也没有相,就像龟毛兔角,龟本来就没有毛,如龟毛,就是既无龟毛之体,又无龟毛之相。说兔角,兔哪里有角嘛!既无兔角之体,也无兔角之相。主要只是一个假名,龟毛有个假名,兔角有个假名,龟毛兔角有什么相状?没有相状。有什么实体呢?没有实体。所以体相俱空,这就是遍计所执体相俱空,就叫相无性。
依他起性,就是依众缘生的法,因缘所生的法,因缘具备法就有,因缘没有呢?这个法就没有。它本身无体,从因缘和合而有一个相状,所以依它起性叫生无自性。为什么叫生无自性呢?它是从因缘生,没有从自然而生的那种自体。那个自然而生,不是因缘所生的东西就是(有情迷执以为)真实(有)的,它本来自然而有。那个依他起性从众缘生,它还是有个相状,但是只有相状,没有从自然生的那种实体,所以叫生无自性。这说明了依他起性它还是有一件东西,有说明呢?有幻相,有相无体,相还是有,体却没有。你要问依他起性如何空呢?如幻如梦那样空,相有体无那样的空,和遍计所执不同,遍计所执体相俱无。依他起性是相有体无,如水中月,如镜中面,如空花,如阳焰,如谷响,如梦如幻,它没有实体,但是有个幻相,它无性,就是无自然而生的性,自然而生的东西就是真实有,它不像因缘所生,因缘所生,有这个缘就有这个法,没有这个因缘就没有这个法,依他起性还是有一部分有相状,只是没有实体,如梦如幻。那么,圆成实性呢?叫胜义无自性,如太虚空,清净无染。依三自性建立的三无性来说,各有适当的比喻,遍计所执比喻为龟毛兔角;依他起性比喻为如梦幻泡影;圆成实性比喻为太虚空。你把比喻找适当了,你就知道空是如何空的。
圆成实性的空呢?它有这么一个实在的体,但是,没有一定的形相,所以圆成实性就叫胜义无性。胜义谛一法不立,清净无相,和遍计所执的相无性不同,遍计所执是它本身没有体也没有相,这个胜义无自性呢?实体是有,不过,它是一种空相,如《心经》曰:“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。”它就是个无相真空,没有一定的相状可得,如像太虚空,所以就叫胜义无性。胜义谛一法不立,你问胜义谛里有否色法 呢?没有。胜义谛里有我吗?没有。有六根六尘吗?没有。有四谛没有?没有。因为胜义谛体有,但是它没有什么相状。如太虚空是有,但你要说太虚空是个什么样?没有相状,但太虚空里起云烟呢?云烟不是太虚空。太虚空起了云烟,就像圆成实性起了遍计所执一样,是假相。所以胜义无性,胜义谛一法不立。如《心经》上说的,五蕴也没有,十二处也没有,十八界也没有,十二因缘、四谛、菩提、涅槃也没有,因为胜义谛是一法不立,要把这点记住。
依三自性建立的三无性,这三无性都是说明一个空,但三个空的含义不同,遍计所执空是体相俱无;依他起性的空是相有体无;圆成实性的空呢?就是无相,没有种种执着相,没有种种言说相,是胜义谛一法不立,它本身是有,但是,不可以相求,所以“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。”圆成实性就要我们离分别执着,离言说,才能实证。所以三个空义就各不同,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遍计所执体相俱无,什么都没有,只有一个假名,但是假名那个名是依他起,不是遍计所执,嘴巴说,但是口里的境界那还是依他起嘛!写在纸上,有墨的痕迹,有笔有纸的痕迹。所以假名来说,它是依他起;依假名执着,那…
《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