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個遍計所執,有所執著的,周遍計度,在一切有爲法上周遍計度,分別執著有種種我相、種種法相。對于五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組成的生命體,執爲實在有的,這個就是我執。把一切從因緣生的事物,執著是真實的,認爲每一件從因緣所生的法都是真實不虛而有的,這就是法執。我執和法執統稱爲能取所取,就稱爲外境。以我們的心執爲真實不虛,就是能取,以我們所緣的境執爲真實不虛的,就叫做所取。所以我法二執就稱爲能取所取。這個能取所取呢,又叫做外境,怎樣叫外境呢?認爲我們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是離開我們心以外而實有的事物,就叫外境。離識,就是認爲離開識格外有。在唯識的觀點來說,就是一切法皆不離識,所以一切法都叫唯識。但是這個外境呢?認爲一切法離開識而有,是識以外實有之物。二取,外境,它的體就是我法二執,我法二執就是遍計所執。我們衆生呢?時時刻刻都在遍計所執當中,有了遍計所執,就有顛倒夢想,我們衆生時時刻刻都在顛倒夢想當中,這個就是遍計所執自性。
第二個是依他起自性。“他”是指的因緣,依因緣而有的法,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緣生起的法。因爲一切法皆從因緣生,它自身來說,沒有實體,要依因緣産生的這樣一件東西,所以就叫緣生法,依他起性就是緣生法。那麼,這個緣生法又是什麼呢?緣生法的實質是什麼呢?緣生法的實質是識,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。識的內容包括很多,一切有情各有八識,六位心所,所變相、見,還有不相應行法,所顯的空理無爲法。這些都是在識裏頭,識字來說,包括得寬,凡屬不離識的法,都在識的範圍之內,所以這個識就是指的一切緣生法。那麼,一切法都是從緣生,緣是指因緣、所緣緣、等無間緣、增上緣。這些都是識內的,所以四緣都是唯識內,內因緣産生一切法。一切法都是從識內因緣所産生,識本身也是從內因緣所産生。所以唯識是緣生的唯識,離開緣生法就沒有唯識。但是緣生也是唯識的緣生,離了唯識沒有緣生法,離了緣生法也就沒有唯識。所以依他起性的法,就是因緣所生的法。因緣生的法,具體指的是什麼呢?就是指的是識。有頌曰:“依他起自性,分別緣所生。”分別就是識嘛!“叁界心、心所,皆虛妄分別。”所以分別就是識。依他起自性,因緣所生的法是什麼東西呢?就是指的識。識又指什麼呢?識就包括得寬了!識呢,主要是指的心法,一切衆生的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、不相應行法,這就是依他起性的法,指一切有爲法,一切有爲法就是指識。它是不離識而有,是識內因緣所産生,所以叫識,依他起性主要是指的識。
圓成實自性,單講圓成實叁個字,圓就是圓滿,圓滿包括一切法;成呢,指現成,它不是從因緣生,本來就有的,就叫圓成,它是現成就有的,不是從因緣生的,圓滿現成。實呢?就是真實不虛,是說這一個法呢,是圓滿現成,真實不虛的法。它和依他起性的關系如何呢?它就是依他起上,離開遍計所執,那一種清淨性,那種我法二空的空性,也就是我法二空的真理。所以圓成實性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實相,也就是我法二空的真理。依他起上,遍計所執了不可得,沒有遍計所執上的我、法性也就是依他起上的真實性,那個真實性就叫圓成實性。
圓成實性有種種名稱,名叫真如、實性、實相、法界、法性、真谛、勝義谛。圓成實是什麼法呢?是無爲法,和依他起性不一亦不異,不一呢,就是各是各,依他起性是有爲法,圓成實性是無爲法,兩個法各是各,所以叫不一。不異呢?圓成實性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實相,離開依他起性,就沒有圓成實性,離開圓成實沒有依他起,二者又不異。圓成實和依他起不一亦不異,也不是一個,也不是兩個。一個是有爲法,一個是無爲法;一個是從因緣所生的實事,一個是從因緣所生顯現的那個空理。你說是一個,又不是一個;你說是兩個,又不能截然劃分。《心經》曰:“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複如是。”五蘊就是依他起性,五蘊上的空性就是圓成實性,這個空和五蘊,不能說是一個,也不能說是兩個。依他起性是唯識相,圓成實性是唯識性;唯識性也好,唯識相也好,統稱爲唯識。遍計所執呢?就是不達唯識的道理,把唯識上的種種幻相執爲種種真實之物,把唯識從緣所生的種種境相,執爲真實的實在境物,就叫遍計所執。叁自性的大體內容,基本概念就是這樣的。
唯識相和唯識性是不是有的呢?都是有的,唯識相的有是如幻而有,有個幻相;唯識性之有,是真實有,實在有這個真理,絕對真實。一個是真事,一個是真理。遍計所執體相都是無,它本身來說,就是我法二執,就是外境,就是能所二取,遍計所執裏頭有能遍計,有所遍計,有遍計所執,有這叁部分。能遍計是第七識和第六識;所遍計是一切有爲法;遍計所執呢?就是我法二執,外境,能所二取,《心經》上指出的顛倒夢想是什麼?就是遍計所執。我們要成佛,要做個大覺,首先就是要去遍計所執,要去我法二執,要去外境,要去能取所取。所以加行位的菩薩,觀能取空、所取空,主要就是破遍計所執,破迷開悟。
七、叁無性:
即是相無性、生無性、勝義無性,是謂叁無性。遍計所執純由無明邪見,迷情所起之我法二執,不但無體,而且無相,如龜毛兔角,是爲“相無性”。依他起性是緣生法,從緣所生之法,隨因緣生滅變化,自無實體,如夢如幻,沒有自然而生的實有性,故名“生無性”。圓成實性清淨離言,不可分別執著,是勝義谛一法不立,如太虛空,清淨不染,是爲“勝義無性”。此叁無性顯示一切法空,主要是空主觀上的分別執著,執著空了,唯識性相,圓照現前,便入非有非空的中道。
現在講叁無性義,什麼叫叁無性呢?就是相無性、生無性、勝義無性。叁無性總的來說,就是一切法皆空,這裏頭一切法皆空,怎樣空法呢?各有不同。叁無性的空,就有叁種意義的空。從遍計所執來說,這個空是什麼空呢?體相俱無的空,不但沒有實體,而且連幻相都沒有,遍計所執的空就叫相無自性,體相都無的空,既無體,也沒有相,就像龜毛兔角,龜本來就沒有毛,如龜毛,就是既無龜毛之體,又無龜毛之相。說兔角,兔哪裏有角嘛!既無兔角之體,也無兔角之相。主要只是一個假名,龜毛有個假名,兔角有個假名,龜毛兔角有什麼相狀?沒有相狀。有什麼實體呢?沒有實體。所以體相俱空,這就是遍計所執體相俱空,就叫相無性。
依他起性,就是依衆緣生的法,因緣所生的法,因緣具備法就有,因緣沒有呢?這個法就沒有。它本身無體,從因緣和合而有一個相狀,所以依它起性叫生無自性。爲什麼叫生無自性呢?它是從因緣生,沒有從自然而生的那種自體。那個自然而生,不是因緣所生的東西就是(有情迷執以爲)真實(有)的,它本來自然而有。那個依他起性從衆緣生,它還是有個相狀,但是只有相狀,沒有從自然生的那種實體,所以叫生無自性。這說明了依他起性它還是有一件東西,有說明呢?有幻相,有相無體,相還是有,體卻沒有。你要問依他起性如何空呢?如幻如夢那樣空,相有體無那樣的空,和遍計所執不同,遍計所執體相俱無。依他起性是相有體無,如水中月,如鏡中面,如空花,如陽焰,如谷響,如夢如幻,它沒有實體,但是有個幻相,它無性,就是無自然而生的性,自然而生的東西就是真實有,它不像因緣所生,因緣所生,有這個緣就有這個法,沒有這個因緣就沒有這個法,依他起性還是有一部分有相狀,只是沒有實體,如夢如幻。那麼,圓成實性呢?叫勝義無自性,如太虛空,清淨無染。依叁自性建立的叁無性來說,各有適當的比喻,遍計所執比喻爲龜毛兔角;依他起性比喻爲如夢幻泡影;圓成實性比喻爲太虛空。你把比喻找適當了,你就知道空是如何空的。
圓成實性的空呢?它有這麼一個實在的體,但是,沒有一定的形相,所以圓成實性就叫勝義無性。勝義谛一法不立,清淨無相,和遍計所執的相無性不同,遍計所執是它本身沒有體也沒有相,這個勝義無自性呢?實體是有,不過,它是一種空相,如《心經》曰:“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”它就是個無相真空,沒有一定的相狀可得,如像太虛空,所以就叫勝義無性。勝義谛一法不立,你問勝義谛裏有否色法 呢?沒有。勝義谛裏有我嗎?沒有。有六根六塵嗎?沒有。有四谛沒有?沒有。因爲勝義谛體有,但是它沒有什麼相狀。如太虛空是有,但你要說太虛空是個什麼樣?沒有相狀,但太虛空裏起雲煙呢?雲煙不是太虛空。太虛空起了雲煙,就像圓成實性起了遍計所執一樣,是假相。所以勝義無性,勝義谛一法不立。如《心經》上說的,五蘊也沒有,十二處也沒有,十八界也沒有,十二因緣、四谛、菩提、涅槃也沒有,因爲勝義谛是一法不立,要把這點記住。
依叁自性建立的叁無性,這叁無性都是說明一個空,但叁個空的含義不同,遍計所執空是體相俱無;依他起性的空是相有體無;圓成實性的空呢?就是無相,沒有種種執著相,沒有種種言說相,是勝義谛一法不立,它本身是有,但是,不可以相求,所以“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。”圓成實性就要我們離分別執著,離言說,才能實證。所以叁個空義就各不同,這裏就說明了一個遍計所執體相俱無,什麼都沒有,只有一個假名,但是假名那個名是依他起,不是遍計所執,嘴巴說,但是口裏的境界那還是依他起嘛!寫在紙上,有墨的痕迹,有筆有紙的痕迹。所以假名來說,它是依他起;依假名執著,那…
《成唯識論要義總結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