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个遍计所执,所以遍计所执体相俱空。依他起性虽然说空,是没有从自然而生的东西,但是还有从因缘所生的东西,那么,依他起性说它生无性,这个意思当中就不是完全没有,是如梦如幻的空,假东西,有而非真叫空。圆成实性的空,是说它上面一法不立,没有执着,没法分别的空。空无所有,就是遍计所执的空,因为它体相俱无,,什么也没有。依他起性的空,是如幻非真,像幻相一样,不是真实的,就叫空。圆成实性的空,就是清净无相,所有要把这三个空弄清楚,否则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如果说客观的东西,缘生法空无所有对不对?不对。客观的东西(缘生)还是有一部分,还是有个幻相。所以空无所有是指遍计所执,说遍计所执如幻非真就不对,所以如幻非真就恰恰符合依他起性,空就是个如幻非真。清净无相能不能安在依他起性或遍计所执之上呢?不能。清净无相只能指圆成实性。总的来说,虽然三样都说了一个空字,意义却不同。依他起性的空如幻非真,它还有幻相,圆成实性的空,它还有个清净的体;所有依他起性、 圆成实性就是有。遍计所执就是空无所有,就是真正的空无。这三个空结合起来就显示了一个非空非有的中道。这三样哪一样非有?遍计所执。哪一样非空?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。这三个结合起来,就显示了一个非有非空的中道。

   我们修行用功在哪个地方用呢?只要它遍计所执、我法执去了,破我法执,那个依他、圆成就自然不需你修了,就像太虚空一样,把云烟散尽了,太虚空的真相就显露出来了。我们把遍计所执去掉了,远离了颠倒梦想,那还需用功吗?不需用功了。依他起性如幻非真也就摆出来了,圆成实性清净无相也就摆出来了。所以这三个无性说明一切法空,就显示了一个非有非空的中道。在这个非有非空的中道当中,我们用功来说,只需去一样,只去掉遍计所执,去了遍计所执,依他起也摆出来了,圆成实性也摆出来了,这个摆出来的就是真实有。所以《金刚经》曰:“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”,无实指的是遍计所执的相无性,体相俱空,你把遍计所执空下去了,没有实在的东西;无虚呢?就是遍计所执一空,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就摆出来了,就无虚了,这两个就是真实的。我们讲空来说,主要是我们主观上的遍计所执,这句话要记住。主观上的遍计所执一下空了,客观上的真实东西一下就显出来了,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就显出来了。我们空了遍计所执,我们心里的般若智慧一下就显出来了,般若智慧一下显出来呢,就恰恰能够实证诸法的真空本性。诸法的唯识相、唯识性都能够实证了,所以去遍计所执,我们心里的清净的般若智慧就显出来了,般若智慧一显出来,就实证现观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真相。现观依他起性的真相呢,就是见道位的相见道;现观实证了圆成实性的真相呢,就是见道位的真见道、真现观。真现观就是观的圆成实性,相现观呢?就是观的依他起性。依他起性叫唯识相,也叫法相;圆成实性叫唯识性,也叫实性。所以总的来说,修道之妙就在于去遍计所执。《心经》曰:“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”只是喊你远离颠倒梦想就够了。比如墙壁上有灰尘,有泥沙,我们讲清洁卫生,把白粉墙上的污渍洗干净,清洁卫生就搞好了。

   我们修道,把我们主观上的遍计所执扫干净,我们道就修好了。古德曰:“道不用修,但莫染污。”所以,真空才有妙有,只要把我们主观上的错误--遍计所执去掉了,(遍计所执是我们颠倒梦想的错误,)烦恼障、所知障就没有了。烦恼障、所知障一消失,哪里还有什么恶业呢?染业呢?恶业、染业就没有了,哪里还有三界流转生死的苦果呢?所以修行之妙,就是但去主观上的执着而已。《法华经》上,释迦牟尼佛说:“吾说法四十九年,种种譬喻,种种方便,种种言说,但令众生远离诸着。”只是个使众生远离诸着,不要执着就行了,佛说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远离诸着,不要执着就行了。你们要抓真正的佛法,把主观上的遍计所执离开了,就对了。正如《心经》上说;“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”我们要成个大觉,只是抓一样,抓什么呢?就是抓远离颠倒梦想,远离诸着。着嘛,就是我们心里的执着。心里的执着一去,遍计所执去了,去了遍计所执,我们般若一下就显出来了。般若显出来,就能实证诸法的真空本性,就叫真现观;悟到观一切法的法相,就是唯识相,就是相现观,一下就入见道位了。

   讲三无性,是去主观上的遍计所执呢?还是把主观、客观一下都去了?当然是去主观上的遍计所执。如果把客观上的东西也去了,那是本来就有的,把它减少了那怎么行呢?如来所说的法要不增不减。有了遍计所执就是增加了,本来没有,硬要把它添上,那就要不得,要把我们增加的遍计所执这一部分去掉。依他、圆成实性呢?就不去减,这个就叫不增不减。“不增不减是金刚,身去身来本三昧。”所以观空遣相就是这个道理。《坛经》上面说的,都是喊我们观空遣相,遣我们的执着相,佛说法就是喊你去着。《坛经》上说:“兀兀不修善,腾腾不造恶,寂寂断见闻,荡荡心无着。”荡荡心无着就对了。所以唯识宗的祖师无著大士的名字就取的好,叫无著。无执着就行了,就能不增不减,我们讲三无性就要知道,喊我们空,是空的什么,空了过后,还有哪些摆出来,不空的,就懂得了真实修行,从哪里下手就懂了。在修行当中哪些应该去掉,哪些东西就自然摆出来了,这就叫真空才有妙有。

   八、资粮位:

   资粮位名顺解脱分,属信解行证。此位菩萨发大菩提心,依闻思慧修习四摄六度,广积福德、智慧二种资粮,经一大劫,通过加行,入于见道位,能少分伏烦恼、所知二障现行,对二取习气种子全未伏灭。《成唯识论》依唯识道理明境、行、果,大乘的境、行、果,我们前面说明的都是唯识的境,大乘的境。现在就要讲行、果,大乘的行、果。我在《成唯识论》后头解释了五颂:(一)“乃至未起识,求住唯识性;于二取随眠,犹未能伏灭。”(二)“现前立少物,谓是唯识性;以有所得故,非实住唯识。”(三)“若时于所缘,智都无所得;尔时住唯识,离二取相故。”(四)“无得不思议,是出世间智;舍二粗重故,便证得转依。”(五)“此即无漏界,不思议善常;安乐解脱身,大牟尼名法。”

   以上五颂都是讲的唯识的行果,也就是指的五位。资粮位、加行位、见道位、修道位、究竟位,这五位里头边修就边得果,当然不是一下就圆满得果,而是边修边得果。就如吃饭一样,并不是吃完了才得饱,而是吃一口饭,肚子就饱一点,初先饱是一部分一部分饱,饭吃完了就集中拢来成了整个的饱。学佛也是如此,修一部分行,就得一部分果。那个果,就大由小起,高由低起,一部分一部分积集,久了那个小果积聚起很大一堆,就成了大果。所以修行要经过五位,经过三无数大劫,这三无数大劫不要固定地执着认为硬是这么多时间,也还有修得快的和修得比较慢的。这个时间不是百分之百的固定,比如弥勒佛往劫当中还是释迦佛的老师,但是释迦牟尼佛很积极努力地精进修行,所以他就先成佛,比弥勒佛先成一劫。所以三无数大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,看你修的法和善根的大小,和你遇缘那些老师,因为老师他如果讲顿悟法门着手呢?就修的快些;如果老师是讲的慢慢一步一步渐修呢?就修的慢一些。比如我们从成都到广州,坐汽车呢,起码要好多天吧!火车呢,要跑三天;坐飞机呢?还要不到两个小时。我们学佛也是这样,虽然是要三无数大劫,这是释迦佛依我们人的时间、空间来说的。实质上有些快的,还有不同,就像我们走路一样,坐飞机就要不了那么多时间了。所以六祖讲顿悟法门还是有道理。《无量义经》中,大菩萨问佛: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证无上菩提?佛说有方法,就是无量义,要修无量义。《瑜伽师地论》里也说的有:菩萨度众生,能够以少方便,使众生成就无量善根。少方便就是用一点力量,使众生成就无量的善根。能够使众生“少用功力,成就无量果。”少用功力,成就无量善根。

   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,度一个很穷的老婆婆,老婆婆只有别人家水沟里流出来的淘米水,她对迦叶说,“我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布施给您。”迦叶说:“不要紧,你只要给我任何一点东西,就可以使你大富大贵。”老婆婆就诚心诚意地捧了一点淘米水给迦叶喝,死后即以此功德升到忉利天,迦叶即因此使老婆婆迅速得度。要想迅速得度,就要看你修的什么善法,如老婆婆只有淘米水,而遇的缘恰恰是大迦叶,是阿罗汉,舍小转大的菩萨,老婆婆和他结了缘,这一来就迅速得度。所以要广结善缘,着重和诸佛、大菩萨、大士、大德、大修行结缘。顿悟法门虽然也要经过一段(定)时间,还是快,就像我们走路一样,坐飞机当然快了,如果不坐飞机,慢慢走,那样当然就慢得很。

   这里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?就是说修行有渐修,有顿悟,顿悟虽然不抛弃渐修,还是要比渐修快;渐修法门虽然也能成佛,那就实在慢得很,难得很,所以要讲顿捂。修行时间没有百分之百的一定,非一定要三大阿僧祗劫。资粮位的菩萨修行要如何修呢?资粮就是盘缠,如我们走路要带旅费,资粮就是我们往成佛这条路走要具备盘缠,在这一阶段,菩萨要如何修行呢?主要是依闻、思慧,发了菩提大愿,过后,多闻正法,多思正法,以闻思慧,修四摄六度,法随法行,相信佛说的道理,自己还没有实证,依佛说的来修,勤修习福德智慧两种资粮。所以说,“福德智慧二资粮,菩萨积集无边际。”资粮位这一阶段,主要是依闻思力来修六度,来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。这一地叫信解行地,又叫顺解脱分。随顺走解脱的道路,又叫信解行,依佛法的道理来起正信,正信过后理解,理解过后…

《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