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来实行。这一地菩萨证的是什么境界呢?证的境界是,“于二取随眠,犹未能伏灭。”这个随眠的现行,烦恼所知二障起的现行,能够调伏一部分,但是烦恼所知二障的随眠,随眠就是种子,随诸有情眠伏藏识,二障种子叫随眠,对二障种子不能降伏断灭,对二障起的现行,分别我法执引起烦恼所知二障的现行,能够调伏一少部分。要在见道位,才能断灭烦恼所知二障、分别我法执引起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。俱生我法执引起的烦恼所知二障,要在成佛后才能断完。
但是资粮位对这个二取随眠呢?谈都没有谈到,只是现行能够降伏一部分。按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来算,这个资粮位就很长。从资粮位到见道,是一个阿僧祗劫,是一个无数劫,但是不要认为成佛要这么久的时间,要知道,用功一步,就往前进一步,不断走,不断前进,就快得很。遇到大善知识开顿悟法门,就快得很。六祖说:“迷闻经累劫,悟则刹那间。”
九、加行位:
此位菩萨依于定地修无数观,遣二取执,依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惟是假立修四寻思,得四如实智。在暖位依明得定观所取空,在顶位依明增定修四寻思,悟所取毕竟空。在忍位依印顺定起下、中、上三忍,下忍起时印所取空,中忍起时悟能取空,上忍起时印能取空,坚决忍可而不怀疑。在世第一法依无间定印二取空,自此无间悟空亦空,即入见道,实证唯识性相。
现在讲加行位,加行位和资粮位有点不同,不同在哪里呢?资粮位是依闻思力修六度,加行位呢?就是依定地。什么定呢?就是四禅: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第四禅的不动地,无为法中有个不动,不动就是指的四禅,四禅是舍念清净地,依这个定地来修唯识观。修唯识观怎样修法呢?总的来说,是依名唯独是名,义唯独是义,自性唯是假立,差别唯是假立,依这四点来寻思,反复思维,反复参悟,这叫四寻思。依这四点反复参悟,悟解了,懂得了这个道理是绝对真实,实在如此,就叫四如实智。你们要把四寻思和四如实智弄清楚,依这个名唯独只有名,义就是事情,《瑜伽师地论》上面说的是事物的事,义就是事相。事情唯独只有事情,没有名,名就是名,和事情不相关。自性唯独是假立,差别唯独是假立,依这四点来反复参悟,就是四寻思,把这个道理反复参悟,参悟通了,知道名嘛,真正只有个名,义嘛,真正只有个义,自性硬是假立,差别硬是假立,就得了四如实智。所以在这个四加行位,修唯识观就是这样修的,在定地修这个四寻思,把这个道理参悟通了,知道一切法没法说,没法分别,没法执着,心里知道境界都是空的,我们观察境界,认为这是个什么,那是个什么,都是空的,得了所取空,知道境界空了,我们又依这四寻思来体悟,知道一切法都是假名,假名得不到真实的东西的名,我们所见所闻,我们知道的都是假名,都是空的,境也空,心也空,到达心境俱空。这个时候呢?这个就叫四如实智。四寻思和四如实智有什么差别呢?四寻思正在参悟,还没有把道理参悟得彻底;我们把这四个方面的道理参悟彻底了,就是四如实智,这个就是加紧用功修唯识观。
加行位有四位,第一个就是暖位,依明得定来寻思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四种,这个定呢才初先有点智慧光明,到火前相,就像我们走到火前有点热,心中有点光明,有点热呼,暖位这是形容词。这个时候呢,寻思嘛才初先在寻思,略有点智慧,略知境空。顶位呢?又在暖位基础上,智慧光明就增加了,依这个定来寻思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四种,这个是寻思到了顶点,知道所取境空了,就称为顶位。暖位是寻思还是初步,顶位的寻思就到了顶点。忍位呢?就是对于所取的境空,能够彻底了解境是空,就是忍,同时,又理解心是空。境空就是所取空,心空就是能取空。在这个忍位,彻底了解所取空,同时,又基本了解这个能取的心也空,这就得了如实智。但是这个如实智呢还不怎么圆满,到了世第一法呢,就是双印二空,所取、能取都是彻底空,这个时候就是能所双亡,心境俱空。这个时候,加行位就到了顶点,双印二空,但是还有一点没有空下去,能取是空,所取是空,但是这个空,还有个空的执着,空还没有去掉。紧接着,能所取那个空也空,就入了见道位了,这个就是加行位修唯识观的修法。依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来反复寻思,反复参悟,就叫四寻思,寻思这四点真理,硬是有百分之百的真实,坚决忍可而不怀疑,就得了四如实智了,四如实智一得,下来就得见道位,加行位就是这样修的。加行两个字如何讲呢?用功来修定慧,资粮位也在修定慧,但是用闻思力,不是依定地来修,加行位是依四禅天的四禅定,来修唯识观。
十、见道要义六则
(一)见道的意义:由修加行观二取空,世第一法双印二空,由此无间定入见道位,登极喜地,亲见法性,无倒通达法相,也就是实证二取空,不但心境俱空,而且此空亦空,实证唯识性相,故名见道。(二)见道的内容:由三心观非安立谛(真谛)。①由遣有情假缘智,能除软品分别随眠;②内遣诸法假缘智,能除中品分别随眠;③遍遣一切有情假缘智,能除一切分别随眠。此三智即三心。同时以九种心观苦集灭道的安立谛(胜义、世俗),于苦等四谛内各用法智、类智观察,合为八心;此八心依“观”义立,而总为一“止”所摄,加此“止”之一心,合为九心,见道位中止观双运故也。(三)见道有二种:①真见道:由根本无分别智,言亡虑绝,实证唯识真性;②相见道:由后得无分别智,通达唯识相,观一切法如梦如幻,为利他故,有分别言说而无执着。(四)见道的作用:实证分别我法二空所显真如,断除分别、烦恼所知二障随眠,得根本、后得而无分别智。根本智有见分无相分,以其所缘为本来自有,非变而有之真如。后得智相见二分皆有,以其所见所缘仍用假名,无倒分别故也。(五)见道与六现观相摄怎样?①思现观: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,能引现观,未入真现观。②依现观: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为现观所依,非真现观。③戒现观:谓无漏净戒能引生无漏定慧,随顺现观,非直属现观。(以上三种现观不属见道。)④现观智谛现观:谓缘非安立谛的根本、后得二智,此现观一份属真见道,一份属相见道。⑤现观边智谛现观:谓缘安立谛世出世智,此属相见道。⑥究竟现观:谓已圆满无分别智,非见道摄。(六)见道所得义利:第六意识转得妙观察智一分,第七末那识转得平等性智一分,由此入十地中初地(极喜地),生如来家,常住诸佛大集会中,于多百门有大自在。如《梵网经》十地经称一刹那倾证百三摩地,以净天眼见百如来,游百大千世界,放大光明,化为百类,成熟百种所化有情,若欲留命得百劫住,能知前后百劫生事,化作百身,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。
为什么叫见道呢?就是实证了唯识性和唯识相。唯识性呢,就是法性,也就是圆成实性。唯识相呢?就是法相,也就是依他起相。见道位就得了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,根本无分别智就实证了唯识的性,就实证了圆成实;后得无分别智就是无倒现观唯识的相,现观唯识相就是有分别无执着,知道是幻相而不起执着,这就是后得智境。见道主要是见了法性真如,以这个为主,同时,后得智也无倒通达有为法的幻相,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,不起执着,所以见道来说,就是得了两种智慧,证了两种境界。唯识性就是法性,就是一切法本性空那个真理;唯识相就是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那个相,虽有分别无执着,这就是见道位,得两种智,证两种境界。也就是亲自证了法性法相。证法性的时候呢?言思道断,心行处灭;证法相的时候呢?虽有言说而无执着。见道还在用功修行,在证根本无分别智时,着重是断障,顿断了分别的烦恼障和所知障,俱生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没有断,在得根本智,实证唯识性时,就断尽分别烦恼所知二障,接着起后得智,观两种谛。一就是非安立谛,也就是第一义谛、真谛。观非安立谛有三心,就是三种智慧:(一)是内遣有情假缘智,有情以某个人的名字,认为这个名字实在是那个人,那个人实在是这个名字,就是有情假缘智。假缘智,我们知道那个有情的名是假名,那个人也是假人,知道他是假,不是真实的,知道有情是假名假相,如说张三英,他就知道这个张三英的人是个假相,也知道张三英这个名是个假名,等于幻有,不是真实的,对有情来说,这是一种智慧。(二)内遣诸法的假缘智,那一件东西,那一件事物,我们知道这是个假相,那个事物的名字也是个假名,如我们看到白果树,知道这是个假相,因为因缘生法在一定时候、一定条件下有,条件一变就不存在了,所以它的相也是个假相。白果树那个名呢?也是个假名嘛。是我们人为安上的“白果树”这个名。这个就是内遣诸法的假缘智。其它任何事物,比如飞机,我们也知道它是个幻相,那个飞机本来没有,具备条件它就造成一个飞机,条件变化了,飞机也就不存在了,因为它锈了、烂了,所以它是个幻相、假相,一切法都了知它只是个假名,这就是遣诸法的假缘智。(三)就是遍遣一切有情、一切诸法的假缘智,不管人也好,动物、植物也好有情也好,法也好,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假相、假名,都合起来观,自然界、社会界,都是假相假名。这三种假缘的智慧就是三心,观非安立谛的三心,非安立谛主要是破法执,我执也附带破,主要是破法执,一切执法,我也在其内了,都是假相,都是假名。这样就可以断三种分别障。一种是软品分别随眠,这是低等的分别烦恼障、所知障种子。二是断一切分别随眠,分别我执、分别法执,分别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,这是根本智观非安立谛起的作用。非安立谛就是真谛,就是用的胜义谛的道理,就是用的根本智言思道断、心行处灭的方法,观…
《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