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人、一切法都只有假相假名,没有实体,这就叫非安立谛。三心就是这三种智,遣有情的假缘智,遣诸法的假缘智和遣一切有情、一切诸法的假缘智。

   有九种心观安立谛,安立谛就是世俗谛,主要是指的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,因为这四谛是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世间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,主要是破的我执,没有实在的人,就是喊你依四谛观我空。苦、集、灭、道这四种各用法智、类智观察,就去了八种心,还有止观双运的定心,共称九心。观苦集灭道四谛,每一种观有哪量两种呢?一个是法智,一个是类智。什么是法智呢?就是了解苦当中的真谛,真正的道理,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这个道理就称为法智。什么叫类智呢?就是苦当中的那些事实,种种事实。所以在观时,既要了解苦当中的种种道理,又要从事实上来证明苦的事实,这就是苦谛的法智、类智。集谛也有法智、类智,既要明白它的道理,又要举出它的事实,苦谛如此,集谛如此,灭谛、道谛也是要用这两种智来观。这八种观就是八种心,这八种心呢,都有一个定境,这个就叫止,止是一心,观八心,止一心,结合拢来就是九心,依这九心来观四谛,这个就叫依九心观安立谛。安立谛主要是指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,所以大乘菩萨修行,要把小乘也包括在里头。观非安立谛,主要是破法执;观安立谛,主要是破我执相。非安立谛是真谛,安立谛就是不安立的名,主要属于俗谛,所以是真俗圆融。见道主要有两种,一是真见道,二是相见道。根本无分别智实证了诸法的真性,也就是唯识性,达到言思道断,心行处灭,言亡虑绝,见到真性。诸法的真性就没法说,所以《金刚经》曰:“说法者无法可说”。因为语言文字,我们是用的假的符号,来代表那个事物,众生往往依名取相,在用语言文字代表事物上,往往是迷情,认为那个名就是那个事,那个事就是那个名。比如我们一想起“文殊院”这三个字,就想起进文殊院那个样子,为什么依那个名就有那个事相显现在脑海里呢?就是因为我们时常依名取相,把名当成事物,把事物当成名,所以这个就叫“着”,“着”嘛就巴住(粘滞)不丢,把名和事巴在一起,不丢,就叫“着”。众生就是有执着,着就是粘住不舍,巴住不丢,名和事两个粘着不舍,名就是事,事就是名,听见那个名,就想起那件事。古人有这个话:“谈虎色变”,听见了老虎这个名,就吓住了,面露恐怖之色,这就是依名取相,把名和事巴在一起,粘着不舍,这个就叫“着”。我们主要起的执着就是依名取相,名和事粘着不丢,就叫着,执着。

   真现观就是破执着,离言说、分别,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的境。为什么叫真呢?它是实证诸法的真性,实证诸法真空本性。什么叫相现观呢?它是有为法的幻相、事相,比如看见水塘里的月亮,知道这只是一个假相,不是真实的月亮,没有颠倒的执着。如走到宝光寺来,知道宝光寺是个幻相,不认为它是个实在真实的,这就是相现观。观如梦幻泡影,知道幻相有,但是不去执着,知道这是个幻相,如梦幻泡影,有而非真。但是我们众生没有得根本智,就没有这个相现观,虽然我们用语言文字可以通达一切法如幻,但是迷情一起时,听见一个名字,马上就会认为这个名字就是那件事,名和事不分。所以要得了根本智,才能得后得智,得一切法如幻的真实智慧。《厚严经》曰:“非不见真实,而能了诸行,有如幻事等,虽有而非真。”不是没有见到真实义,不是没有见到性,就能了知依他起性如幻。

   虽然我们在讲依他起性如幻,依文字语言在讲,得到了闻思智慧。但是你没有得到根本无分别智,你见到这个法呢,你就有个执着,依名取相的执着。你把那个执着还丢不开,虽然破点点,都有限,破不了执着的根,所以我们要得相见道,首先要得真见道,要得后得智,先要得根本智。真见道是见诸法的真空本性,相见道是后得智,缘的是幻相,知其如幻,虽有分别而无执着,佛说那么多法,就是有分别无执着,是用后得智在说。佛五眼中的慧眼就是根本智境,法眼就是后得智境,佛眼就是根本智、后得智两者结合,慧眼和法眼同时并用就是佛眼,真俗圆融,悲智等运。

   见道的作用是什么?一是证二空,二是断二障。证二空就是证了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的空,断二障就是断了分别烦恼障和分别所知障。同时还得了两种智慧,一是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;二是转了第七识和第六识这两识的智慧。第七识去了一部分我执,转得平等性智一部分;第六识去了分别我法执,转得妙观察智。所以在见道位有得的利益,证二空,断了二障,转了两种智慧,第六识转妙观察智,第七识转一部分平等性智,这就是见道位起的作用。六种现观和见道相摄,什么叫现观,首先要懂这个名词,现呢?就是摆出来,能观的智慧,所观的境界,这两样都是摆出来的,能观智、所观境二俱现前,摆出来了,显现观照,这个就叫现观。比如这件事是我们现见的,亲自看到的,这个现观是亲自看到,没有障隔的,就叫现观,但是这个现观真正的含义是要见性。我们凡夫对一件事情依名取相,那个名呢?就把我们的智慧和事物两个当中就起了间隔,好象有一道墙壁,这个就不是现观。要讲现观,就要言思道断,心行处灭,才是真正的现观。因为能观智和所观境两个现现观照,都是摆出来的,没有语言文字的障隔。相现观,虽然是有分别,虽在用名,但知道名是个假名,相是个假相,不起执着,也属现观,但是,这叫相现观,真现观丝毫没有语言文字,分别执着的障隔。

   我们凡夫有没有现观呢?真正的现观没有,前三种现观有:思现观、信现观、戒现观。这三种不是真正的现观,为什么又要安个现观之名呢?因为它虽不是真正的现观,它对于直接的现观来说,有随顺、引发的作用,它是一个桥梁。拿思现观来说,你要得无分别智,言思道断,心行处灭的话,你没有正当的思维,你先不参悟,就象我们说,不依四寻思,不修唯识观,反复参悟,你那个真现观怎么得的到呢?所以在加行位,四寻思就是喊你反复思,四寻思得到的四如实智,就是思现观,虽然不是真正的现观,它随顺真现观,引发真现观,一定要通过这个桥梁。第二个信现观,现观你没有相信的话,你就不会去修,不得修,那个现观就不得成,所以净信现观,也是随顺现观的一个条件。现观要依定,现观是智慧,现观要依无漏定,无漏定就还要持戒,所以戒行是现观最重要的一个条件,不持戒就没有真正的定,没有真正的定,就没有真正的现观,所以戒现观虽不是直接的现观,也可以安一个现观之名。因为它是成就现观的主要条件,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没有无漏的戒,就没有无漏的定;没有无漏的定,就没有无漏的现观。第四个,现观智谛现观,就是指无分别智观非安立谛,就是依真谛,依胜义谛,离语言文字分别执着,那个就是证真现观,所以现观智谛现观是根本智、后得智所显的境界,是真现观和相现观的一部分。第五个:现观边智谛现观,这个也是相现观的一部分,以上两个现观都是见道位所摄,真现观就是真见道,相现观是相见道。第六个:究竟现观,就是无分别智到达了顶点,第六识圆满转得了妙观察智,就是究竟现观,阿赖耶识圆满转得了大圆镜智,就是究竟现观。

   见道所得义利:一个是登了极喜地,登初地转了两种智慧,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各一部分;第二个是见了道的菩萨生如来家,决定要成佛了。好比皇帝的太子,老王死了,太子要当皇帝。登了初地的菩萨,就决定要继承佛的地位,所以是生如来家。他呢,入多百门,依《十地经》、《梵网经》上说的:初地菩萨,见百如来,游百世界,能度百类的有情,能够说百种法门,他的寿命长至一百劫,在度众生中可以化现百类身体,来度百千世界的众生,所以他叫入多百门。当然初地菩萨神通就相当广大,可以游百世界,这百世界是指的一百个佛土,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。见百如来,能够承事一百位如来,威力神通相当广大,寿命可久住一百劫,能够现百种身体,放百种光明,照耀一百种有情,说种种无上妙法,他有这样的自在神通。

  十一、修道位内容五要:

   (一)经十次第:即极喜地、离垢地、发光地、焰慧地、极难胜地、现前地、远行地、不动地、善慧地、法云地,为十地。

   (二)修十胜行: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愿、力、智十波罗蜜。

   (三)断十重障:1.异生性障,谓二障中分别起着,依彼种立异生性,此障摄二愚:①执着我法愚;②恶趣杂染愚。2.邪行障,此障摄二愚:①微细误犯愚;②种种业趣愚。3.暗钝障,此障摄二愚:①欲贪愚;②圆满闻持陀罗尼愚。4.微细烦恼现行障,此障摄二愚:①等至爱愚;②法爱愚。5.于下乘般涅槃障,此障摄二愚:①纯作意背生死愚;②纯作意向涅槃愚。6.粗相现行障,此障摄二愚:①现观察行流转愚;②相多现行愚。7.细相现行障,此障摄二愚:①细相现行愚;②纯作意求无相愚。8.无相中作加行障,此障摄二愚:①于无相作功用愚;②于相自在愚。9.利他中不愚行障,此障摄二愚:①于无量所说法,无量名句字,后后慧辩,陀罗尼自在愚;②辩才自在愚。10.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,此障摄二愚:①大神通愚;②悟入微细秘密愚。

   (四)证十真如:1.遍行真如,二空所摄无一不在;2.最胜真如,具无边德,最为殊胜;3.胜流真如,此真如所流教法最为殊胜;4.无摄受真如,此真如非我法之所摄受;5.类无别真如,谓此真如类无差别;6.无染净真如,本性无染,亦非先垢后净;7.法无别真如,真如虽有多名安立,而其体无异;8.不增减真如,离增减执,不随染净有增减;有名相土自在真如…

《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