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现相现土无不自在;9.智自在所依真如,证此真如于四无碍解获得自在;10.业自在所依真如,于一切神通作业、总持、定门皆得自在。

   (五)证得转依入究竟位。转依有二:1.转生死为涅槃,即所显得,依谓真如,真如是迷悟依,转舍对真如之愚迷,转得真如之彻悟。涅槃有自性、有余依、无余依和无住四种。由破执断障,显此真如所成,故涅槃以真如为体。2.世间以有漏八识为依,出世间以无漏四智为依,转舍有漏八识、心、心所,转得无漏四智相应心品,即名菩提。菩提是所生得,由无漏净智种之所生故。由第八赖耶转无垢识及大圆镜智,此智能生能现身土智影,如大圆镜,报身即是他所现起,由第七末那转为平等性智,由破俱生我法执,自他平等,染净法平等,故名平等性智,此智能现他受用身,教化十地菩萨。由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,此智善现诸法自相、共相,善观有情诸根胜劣,广为众生说法断疑,令其解脱,故名妙观察智。由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,此智能现种种化身,化度地前菩萨、二乘及人、天、三涂,成佛所应作事,故名成所作智。如是四智各有清净五遍行、五别境、善十一及自境识,共二十二法与之相应,故名四智相应心品。

   现在讲修道位,修道位有四个十:(一)经过十地;(二)修十波罗蜜;(三)断十重障;(四)证十真如。什么叫十地呢?初地极喜地;二地离垢地,持戒持得好;三、发光地,定修得好;四、焰慧地,智慧修得好,修三十七菩提分法;五、极难胜地,能把真俗结合起来;六、现前地,观十二缘起,染净平等,无相智慧般若现前;七、远行地,用功力到了顶点,以后就不用力了;八、不动地,无功用行,心里丝毫不动,平等自在,随缘任运;九、善慧地,得四无碍解:法无碍解、义无碍解、训词无碍解、辩说无碍解;十、法云地,大法智云,含藏种种三摩地门、陀罗尼门、种种神通自在,成就了法身,这就是经过十种阶梯,修的境界、证的境界一步步地上升。在十地当中修什么行呢?主要是修十波罗蜜。我们往常只说六波罗蜜,怎么有十个呢?这六波罗蜜还有四个助伴,加起来就叫十波罗蜜。十波罗蜜,第一个就是布施波罗蜜;二、持戒波罗蜜;三、安忍波罗蜜;四、精进波罗蜜;五、禅定波罗蜜;六、般若波罗蜜,又叫慧波罗蜜;七、方便善巧的波罗蜜;八、愿波罗蜜;九、力波罗蜜;十、智波罗蜜。六波罗蜜,每一种都有三种。布施,有法施、财施、无畏施;持戒,有持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;安忍,有耐他怨害忍、安受众苦忍、谛察法思忍;精进,有披甲精进、摄善法精进、饶益有情精进;禅定,有世间禅、出世间禅、出世间上上禅;慧,有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修慧当中有加行无分别智、根本无分别智、后得无分别智。所以六度每一度都有三种,后四波罗蜜,为前六波罗蜜的助伴。哪一个为哪一个的助伴呢?方便善巧就是施、戒、忍的助伴,你要布施,也要有方便善巧,你固执很了,布施就不能如理如量,你不懂方便善巧,他是个小乘根器,你跟他说六波罗蜜,他就不会接受,人乘根器,你跟他说世间法,止恶修善,就满足了他的需要。所以布施、戒、忍波罗蜜,要有方便善巧。愿波罗蜜,是精进度的助伴,我们人懒了,就要发愿,一发愿,勇气就出来了,所以说愿力是不可思议。有些人说我想修行,但力不从心,心有余而力不足,他接收没有大愿。真正有大志愿的人,那天天发奋得很。要想精进的话,就要发大愿,发什么大愿?今生得做个大法师、大伟人、大菩萨、时代的巨人,就要发这个愿。我在今生要开悟,要见性,就要发这些愿。佛经说:“初发菩提心,即成无上道。”初先发了菩提心的人,就要证无上觉。力波罗蜜,是禅定度的助伴。有两种力,思择力、修习力,要修禅定,就要对佛法,反复思维,你要有闻思智慧,才有修禅定之法,没有智慧,光是盘脚在那里坐起,眼观鼻,鼻观心,看的还是个鼻子尖尖,你要问他心里有个什么所得,还是无有所得。所以对佛法要思择,思择简单说,就是参悟。我们刚才那个四加行位,四寻思,就是思择力。什么是修习呢?思择以后,你还要在那里念念无住,念念不住境,心里呢要不取相不执着,不起分别。由这两种力量,才能成就禅定。所以力是禅波罗蜜的助伴。智波罗蜜是慧波罗蜜的助伴,这个智是指的方便智慧,也是闻思智慧,也是文字般若。文字般若才能引起观照般若,有观照般若,才能有实相般若。所以这后四波罗蜜,是前六波罗蜜的助伴,所以呢,就有十波罗蜜。

   断十重障,哪十种障呢?初地断异生性障,什么叫异生性呢?凡夫在六道轮回当中死此生彼,地狱趣中可以转生为人,人可以转生为天人,天上的人又可以转下来,在六道中轮回;登了初地就不得在六道中轮回,只在人、天趣中投生,把六道轮回的异生性断掉了,所以称为圣人,异生就是凡,登地断异生性障,永不在三涂中受生。十地断障,主要是断所知障,附带是断的烦恼障。所知障以无明为主,所以就称为愚,无明就是愚痴。异生性障里头有两种愚,一是执着我法愚,二是恶趣杂染愚。我法愚,就是有无明,执我执法,初地就断了分别二障,所以就除了执着我法愚。二是恶趣杂染愚,就是在地狱、饿鬼、旁生当中流转,能使我们在恶趣流转的那种无明,断了这种无明,就永不再生在三涂之中。

   二地就断的邪行障,二地着重修戒,在见道之前也在修戒,但是戒行不圆满,还有微细烦恼,在二地修戒呢,就断了邪行障,身口意三业就清净了,就没有不正的烦恼和行为。在这一地当中就断了两种无明,两种愚:①微细误犯愚;②种种业趣愚。断微细误犯愚,就是不得错误来犯戒。微细的业都不犯了,身口意三业就清净了,种种的不正当的三业也没有了。

   三地断暗钝障,此障摄二愚:①欲贪愚;②圆满闻持陀罗尼愚。三地主要是修定,定能发慧,所以呢,又名发光地。定能发智慧光芒,这个断的是暗钝障,智慧光明破了愚暗,就不暗钝了。这里断的是两种无明,一是欲贪愚,指的是佛学理论方面,我们没有定力,佛学理论就记不住。二是断了闻持陀罗尼的那种愚,使我们闻持陀罗尼不能通达的那种无明。

   四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,此障摄二愚:①等至爱愚;②法爱愚。四地修的是三十七菩提分法,叫焰慧地,智慧的火焰焚烧烦恼,断的是微细烦恼现行障,等于智慧很大,小的烦恼都藏不住了,小的烦恼都不能现行,把微细烦恼现行断了。这一地断两种无明:①等至爱愚,等至就是定,障定的障碍,因为慧能生定,等至的无明,这个障碍断了。②是断法爱愚,对于一切法都能够如理通达。对一切法贪爱的无明断了,因为这种智慧了达一切法本性空,心里不取相,安住上舍,就没有对一切法的贪爱,这种无明,这种烦恼就断了。

   五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,断①纯作意背生死愚;②纯作意向涅槃愚。第五地叫极难胜地,五地的菩萨又要度众生,又要观四谛。观四谛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,这个就是出离世间的;但是又要大悲度众生,又要住世间,这两种相反。如果我们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很难,五地菩萨就恰恰能够解决这个艰难,出世间与世间就能结合。断的障是于下乘般涅槃障,下乘是指声闻、独觉,要断除了证声闻、独觉的那个涅槃,我们证声闻、独觉下乘的涅槃,你就不能成佛,所以在这个极难胜地,对下乘要入涅槃的那个障碍就断了。所以这个障里头就包括有两种无明,一是纯作意背生死愚,纯粹作意离开生死,这也是一种愚蠢;纯粹作意取涅槃,也是一种无明。在这个地里,既要作意修出世间法,又要悲悯度众生,真俗圆融,悲智等运,所以就要断于下乘般涅槃障。不断这个障,就无法证大乘涅槃,悲智等运,真俗圆融。

   六地断粗相现行障,此障摄二愚:①现观察行流转愚;②相多现行愚。六地名现前地,观察十二缘起,顺观就称为杂染,逆观就称为清净,顺逆二观都平等看待,世间的因果规律和出世间的因果规律平等看待,把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看成一般,就把净相断灭了,就离了染净二相,六地就断了粗相现行障,粗相是指的染净二相,就离了两种愚。一是现观察行流转愚,流转生死的无明要断;二是相多现行愚,就是净相,清净相现行的无明。它清净无杂染,要平等看待,你认为它是清净,实际就不清净,《金刚经》说: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我们要证无上菩提,要得般若妙慧,就要起平等观,持平等见,一切法都要平等,如何平等呢?“未曾有一法,而不从缘生;亦无有一法,而不是空者。”世间法从缘生,我们不必要断,出世间法也从缘生,我们不要求,心里就平等了,自然心里平等,安静下来了。《证道歌》曰:“君不见,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断妄想不求真。”妄想也不断,真也不求,平等,心里就清净了。清净心一现前,你就成了佛。所以不断妄想不求真,因为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烦恼你观察它本性空,就是菩提;生死你观察它本性空,就是涅槃。真正达到了诸法本性空,烦恼自然就没有了,就是菩提,生死呢?自然就是涅槃了。出世间并不是离开世间,别有出世间,你对于世间的法,如实通达,觉悟了,知道它如梦幻泡影,不是真实的,就是在世间出了世间。六祖说:“不离见闻缘,超然登佛地。”又说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”就是这个道理。相多现行指的是净相,染净相都要断,心里才平等。平等就是无漏智慧,六地就是无相般若现前,所以就是现前地。

   七地断细相现行障,此障摄二愚:①细相现行愚;②纯作意求无相愚。细相现行愚就是七地断的,细相就是一切法的分别相,不管哪个法的分别相都要断。十地里头,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有相观多,无相观少…

《成唯识论要义总结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