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要義總結(唐仲容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現相現土無不自在;9.智自在所依真如,證此真如于四無礙解獲得自在;10.業自在所依真如,于一切神通作業、總持、定門皆得自在。

   (五)證得轉依入究竟位。轉依有二:1.轉生死爲涅槃,即所顯得,依謂真如,真如是迷悟依,轉舍對真如之愚迷,轉得真如之徹悟。涅槃有自性、有余依、無余依和無住四種。由破執斷障,顯此真如所成,故涅槃以真如爲體。2.世間以有漏八識爲依,出世間以無漏四智爲依,轉舍有漏八識、心、心所,轉得無漏四智相應心品,即名菩提。菩提是所生得,由無漏淨智種之所生故。由第八賴耶轉無垢識及大圓鏡智,此智能生能現身土智影,如大圓鏡,報身即是他所現起,由第七末那轉爲平等性智,由破俱生我法執,自他平等,染淨法平等,故名平等性智,此智能現他受用身,教化十地菩薩。由第六意識轉爲妙觀察智,此智善現諸法自相、共相,善觀有情諸根勝劣,廣爲衆生說法斷疑,令其解脫,故名妙觀察智。由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,此智能現種種化身,化度地前菩薩、二乘及人、天、叁塗,成佛所應作事,故名成所作智。如是四智各有清淨五遍行、五別境、善十一及自境識,共二十二法與之相應,故名四智相應心品。

   現在講修道位,修道位有四個十:(一)經過十地;(二)修十波羅蜜;(叁)斷十重障;(四)證十真如。什麼叫十地呢?初地極喜地;二地離垢地,持戒持得好;叁、發光地,定修得好;四、焰慧地,智慧修得好,修叁十七菩提分法;五、極難勝地,能把真俗結合起來;六、現前地,觀十二緣起,染淨平等,無相智慧般若現前;七、遠行地,用功力到了頂點,以後就不用力了;八、不動地,無功用行,心裏絲毫不動,平等自在,隨緣任運;九、善慧地,得四無礙解:法無礙解、義無礙解、訓詞無礙解、辯說無礙解;十、法雲地,大法智雲,含藏種種叁摩地門、陀羅尼門、種種神通自在,成就了法身,這就是經過十種階梯,修的境界、證的境界一步步地上升。在十地當中修什麼行呢?主要是修十波羅蜜。我們往常只說六波羅蜜,怎麼有十個呢?這六波羅蜜還有四個助伴,加起來就叫十波羅蜜。十波羅蜜,第一個就是布施波羅蜜;二、持戒波羅蜜;叁、安忍波羅蜜;四、精進波羅蜜;五、禅定波羅蜜;六、般若波羅蜜,又叫慧波羅蜜;七、方便善巧的波羅蜜;八、願波羅蜜;九、力波羅蜜;十、智波羅蜜。六波羅蜜,每一種都有叁種。布施,有法施、財施、無畏施;持戒,有持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;安忍,有耐他怨害忍、安受衆苦忍、谛察法思忍;精進,有披甲精進、攝善法精進、饒益有情精進;禅定,有世間禅、出世間禅、出世間上上禅;慧,有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修慧當中有加行無分別智、根本無分別智、後得無分別智。所以六度每一度都有叁種,後四波羅蜜,爲前六波羅蜜的助伴。哪一個爲哪一個的助伴呢?方便善巧就是施、戒、忍的助伴,你要布施,也要有方便善巧,你固執很了,布施就不能如理如量,你不懂方便善巧,他是個小乘根器,你跟他說六波羅蜜,他就不會接受,人乘根器,你跟他說世間法,止惡修善,就滿足了他的需要。所以布施、戒、忍波羅蜜,要有方便善巧。願波羅蜜,是精進度的助伴,我們人懶了,就要發願,一發願,勇氣就出來了,所以說願力是不可思議。有些人說我想修行,但力不從心,心有余而力不足,他接收沒有大願。真正有大志願的人,那天天發奮得很。要想精進的話,就要發大願,發什麼大願?今生得做個大法師、大偉人、大菩薩、時代的巨人,就要發這個願。我在今生要開悟,要見性,就要發這些願。佛經說:“初發菩提心,即成無上道。”初先發了菩提心的人,就要證無上覺。力波羅蜜,是禅定度的助伴。有兩種力,思擇力、修習力,要修禅定,就要對佛法,反複思維,你要有聞思智慧,才有修禅定之法,沒有智慧,光是盤腳在那裏坐起,眼觀鼻,鼻觀心,看的還是個鼻子尖尖,你要問他心裏有個什麼所得,還是無有所得。所以對佛法要思擇,思擇簡單說,就是參悟。我們剛才那個四加行位,四尋思,就是思擇力。什麼是修習呢?思擇以後,你還要在那裏念念無住,念念不住境,心裏呢要不取相不執著,不起分別。由這兩種力量,才能成就禅定。所以力是禅波羅蜜的助伴。智波羅蜜是慧波羅蜜的助伴,這個智是指的方便智慧,也是聞思智慧,也是文字般若。文字般若才能引起觀照般若,有觀照般若,才能有實相般若。所以這後四波羅蜜,是前六波羅蜜的助伴,所以呢,就有十波羅蜜。

   斷十重障,哪十種障呢?初地斷異生性障,什麼叫異生性呢?凡夫在六道輪回當中死此生彼,地獄趣中可以轉生爲人,人可以轉生爲天人,天上的人又可以轉下來,在六道中輪回;登了初地就不得在六道中輪回,只在人、天趣中投生,把六道輪回的異生性斷掉了,所以稱爲聖人,異生就是凡,登地斷異生性障,永不在叁塗中受生。十地斷障,主要是斷所知障,附帶是斷的煩惱障。所知障以無明爲主,所以就稱爲愚,無明就是愚癡。異生性障裏頭有兩種愚,一是執著我法愚,二是惡趣雜染愚。我法愚,就是有無明,執我執法,初地就斷了分別二障,所以就除了執著我法愚。二是惡趣雜染愚,就是在地獄、餓鬼、旁生當中流轉,能使我們在惡趣流轉的那種無明,斷了這種無明,就永不再生在叁塗之中。

   二地就斷的邪行障,二地著重修戒,在見道之前也在修戒,但是戒行不圓滿,還有微細煩惱,在二地修戒呢,就斷了邪行障,身口意叁業就清淨了,就沒有不正的煩惱和行爲。在這一地當中就斷了兩種無明,兩種愚:①微細誤犯愚;②種種業趣愚。斷微細誤犯愚,就是不得錯誤來犯戒。微細的業都不犯了,身口意叁業就清淨了,種種的不正當的叁業也沒有了。

   叁地斷暗鈍障,此障攝二愚:①欲貪愚;②圓滿聞持陀羅尼愚。叁地主要是修定,定能發慧,所以呢,又名發光地。定能發智慧光芒,這個斷的是暗鈍障,智慧光明破了愚暗,就不暗鈍了。這裏斷的是兩種無明,一是欲貪愚,指的是佛學理論方面,我們沒有定力,佛學理論就記不住。二是斷了聞持陀羅尼的那種愚,使我們聞持陀羅尼不能通達的那種無明。

   四地斷微細煩惱現行障,此障攝二愚:①等至愛愚;②法愛愚。四地修的是叁十七菩提分法,叫焰慧地,智慧的火焰焚燒煩惱,斷的是微細煩惱現行障,等于智慧很大,小的煩惱都藏不住了,小的煩惱都不能現行,把微細煩惱現行斷了。這一地斷兩種無明:①等至愛愚,等至就是定,障定的障礙,因爲慧能生定,等至的無明,這個障礙斷了。②是斷法愛愚,對于一切法都能夠如理通達。對一切法貪愛的無明斷了,因爲這種智慧了達一切法本性空,心裏不取相,安住上舍,就沒有對一切法的貪愛,這種無明,這種煩惱就斷了。

   五地斷于下乘般涅槃障,斷①純作意背生死愚;②純作意向涅槃愚。第五地叫極難勝地,五地的菩薩又要度衆生,又要觀四谛。觀四谛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,這個就是出離世間的;但是又要大悲度衆生,又要住世間,這兩種相反。如果我們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很難,五地菩薩就恰恰能夠解決這個艱難,出世間與世間就能結合。斷的障是于下乘般涅槃障,下乘是指聲聞、獨覺,要斷除了證聲聞、獨覺的那個涅槃,我們證聲聞、獨覺下乘的涅槃,你就不能成佛,所以在這個極難勝地,對下乘要入涅槃的那個障礙就斷了。所以這個障裏頭就包括有兩種無明,一是純作意背生死愚,純粹作意離開生死,這也是一種愚蠢;純粹作意取涅槃,也是一種無明。在這個地裏,既要作意修出世間法,又要悲憫度衆生,真俗圓融,悲智等運,所以就要斷于下乘般涅槃障。不斷這個障,就無法證大乘涅槃,悲智等運,真俗圓融。

   六地斷粗相現行障,此障攝二愚:①現觀察行流轉愚;②相多現行愚。六地名現前地,觀察十二緣起,順觀就稱爲雜染,逆觀就稱爲清淨,順逆二觀都平等看待,世間的因果規律和出世間的因果規律平等看待,把世出世間的因果規律看成一般,就把淨相斷滅了,就離了染淨二相,六地就斷了粗相現行障,粗相是指的染淨二相,就離了兩種愚。一是現觀察行流轉愚,流轉生死的無明要斷;二是相多現行愚,就是淨相,清淨相現行的無明。它清淨無雜染,要平等看待,你認爲它是清淨,實際就不清淨,《金剛經》說:“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我們要證無上菩提,要得般若妙慧,就要起平等觀,持平等見,一切法都要平等,如何平等呢?“未曾有一法,而不從緣生;亦無有一法,而不是空者。”世間法從緣生,我們不必要斷,出世間法也從緣生,我們不要求,心裏就平等了,自然心裏平等,安靜下來了。《證道歌》曰:“君不見,絕學無爲閑道人,不斷妄想不求真。”妄想也不斷,真也不求,平等,心裏就清淨了。清淨心一現前,你就成了佛。所以不斷妄想不求真,因爲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煩惱你觀察它本性空,就是菩提;生死你觀察它本性空,就是涅槃。真正達到了諸法本性空,煩惱自然就沒有了,就是菩提,生死呢?自然就是涅槃了。出世間並不是離開世間,別有出世間,你對于世間的法,如實通達,覺悟了,知道它如夢幻泡影,不是真實的,就是在世間出了世間。六祖說:“不離見聞緣,超然登佛地。”又說: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”就是這個道理。相多現行指的是淨相,染淨相都要斷,心裏才平等。平等就是無漏智慧,六地就是無相般若現前,所以就是現前地。

   七地斷細相現行障,此障攝二愚:①細相現行愚;②純作意求無相愚。細相現行愚就是七地斷的,細相就是一切法的分別相,不管哪個法的分別相都要斷。十地裏頭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有相觀多,無相觀少…

《成唯識論要義總結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