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要義總結(唐仲容)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;在五地裏,一半是有相觀,一半是無相觀;在六地裏,無相觀占百分之七十,有相觀占百分之叁十;在七地裏頭,百分之百都是無相觀,一切法的微細分別煩惱障都斷了,都完全是無相真空的境界。但是,他還是用力在斷,要努力修加行斷這個障,斷這個相,他能夠達到完全無相;八地裏,純粹是無相,但是又不用力。七地和八地的差別就在這裏,七地和八地都是無相,但七地的無相是努力實現、奮鬥才取得的,八地的無相是無功用行,所以兩個不同在這裏。

   八地斷無相中作加行障,此障攝二愚:①于無相作功用愚;②于相自在愚。八地斷于無相中作加行障,因爲八地修的是無功用行,就是要斷于無相當中用力,要把這個障礙斷了,在無相當中用力是個無明,和無功用行相反,這就是于無相作功用愚。于相自在愚就是對各種相來說,示現種種相,身相、土相,示現種種相的這種無明。障礙示現種種相的無明也就斷了。八地叫不動地,如何不動呢?心裏既無染淨的分別,也無世出世間的分別,同時心裏又不用力,所以八地真正是不動的境界,但是在沒有到八地以前,還是要用力哦!所以我們初學的人全靠努力用力修行。這裏我就附帶講兩個名詞,古人說的,蘇東坡說:“天定勝人,人定亦能勝天。”天定勝人就是安命,但是,你還要知道人定勝天。如何人定勝天呢?雖然我們現在所受的是過去業力所感,但是我們今生還要努力奮鬥,轉變前生的業報,來開創後來的善果,著重還要講人定勝天。光是講天定勝人,就成了宿命論了。所以我們希望大家還要講人定勝天,我十六歲雙目失明,假如我認爲這是過去惡業所感,就安受,不努力學佛,求學問,爲社會作貢獻,那我今天就不能到寶光寺來給同學們上課。我就是堅持人定勝天,我們人決定要如何去奮鬥時,就可以改轉前業,《金剛經》說:“若能有人,受持讀誦此經,若爲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,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爲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此段話就是說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的人,先世罪業應墮惡道,應墮叁塗了,(因爲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的原因,)先世罪業就即能消除,不但罪業消除,還得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還要成佛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指示的,喊我們人定勝天。所以光說我們這是業力所感,命運所決定的,沒辦法了,那就真正沒辦法。雖然前業所感,我們還是要努力,來改轉前業,前業不是百分之百的固定,可以固定一部分,不是百分之百的固定,假如我們努力爲善,惡業就逐漸消亡。還要講人定勝天,不能講宿命論,講宿命論就是墮落,佛法是講因果,不是講宿命論。佛是大雄,講積極有爲,過去的業是要感我們現在的果,我們今生努力爲善,過去感的惡果就要消失,善業的力量就重新開創我們的前途了。今天講不動地,你們就不要認爲我要修個無功用行,聽天安命,順其自然,那就不對了。你們就不能順其自然,應該努力爲善,不行我偏要能行,總要起一定的作用,努力爲善,自然就要斷惡,自然把惡果就改變了,不要認爲我前生做了惡,業就不能改變,希望你們要人定勝天。

   九地斷于利他中不欲行障,此障攝二愚:①于無量所說法、無量名句字、後後慧辯、陀羅尼自在愚;②辯才自在愚。利他中不欲行障,就是度衆生不想去,爲什麼不想去呢?沒有辯才,沒有四無礙解的智慧,他就不想去。但是九地名善慧地,他就有四種無礙解,有這四種智慧,在利他中就歡喜去。所以我們要學四無礙,以後講法,能夠寫,心裏又懂,就是說不出來,還是惱火得很,還要學辯才無礙。

   十地斷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,此障攝二愚:①大神通愚;②悟入微細秘密愚。十地叫法雲地,于一切法得了自在,于諸法上不得自在的障就斷了。這裏斷了兩種無明,一是大神通愚,十地菩薩神通就廣大得很,所以障礙大神通的無明要斷。二是悟入微細秘密愚,對于佛所說的各種微細法門,他都能悟入。那種無明,就是障礙這種悟入微細法門的無明,也要斷。所以十地就是斷的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,不但得了大神通,也得了法當中的無量叁摩地門、無量陀羅尼門,就成就佛的法身。

   現在講十真如。斷十重障,就證十種真如。首先要明白真如只是一,並沒有十,這裏爲什麼要講十真如呢?就是依能緣的那個智慧,它前後有增長,深度廣度不同。依能緣的智慧來說呢,就說有個十真如;實質上真如本身來說,只是一個,這個一定要弄清楚。比如這塊黑板只是一個,但是你們這些同學有幾十個,各看見各的黑板;真如只是一個實相真如,是我法二空的真理,因爲能緣的智慧有不同,依能緣的智來分了十種真如,就象我們過去講的七真如一樣,七真如實質上還是一個,從能顯我法二空真理的智慧來說呢,就說了七方面。(一)遍行真如。遍行真如,登初地證我法二空的真理就很圓滿了。因爲小乘證的真如只是我空真如,登初地,斷分別我法二執,斷分別煩惱所知二障,證的真如就是我法二空的真如,都證到了,所以叫遍行真如。總的來說,初地有個證二空、破二執,證到了遍行真如。(二)最勝真如。爲什麼叫最勝呢?因爲從戒行來說,二地著重修戒,戒行清淨,因爲它有最極殊勝的戒行清淨,所以它那個智慧,證的真如就叫最勝真如,並不是真如最勝,而是證這個真如的智慧。因爲戒行圓滿了,戒行很精進,所以就安一個名字叫最勝真如了。(叁)勝流真如。因爲叁地叫發光地,拿修定來說,叁地修定很圓滿,很高興,那個定就有殊勝的智慧,依這個殊勝智慧流出的教法,最爲殊勝。定殊勝,慧也殊勝;慧殊勝,所流出的教法也殊勝,所以叫勝流真如。(四)無攝受真如。四地修叁十七菩提分法,他斷了微細煩惱現行障,它在初地就已經破了分別我法二執,俱生我法執的種子在四地也斷了一部分,所以呢?它這個真如來說就無攝受,沒有我法二執之所攝受,無我法二執現行的纏縛,我法二執的現行就比較少了,所以叫無攝受真如,無我法二執的攝受。(五)類無別真如。五地修四谛,同時又能廣作布施,教化衆生,真俗圓融,悲智等運,它把世出世間平等看待,所以叫類無別,世間這一類和出世間這一類,沒有差別平等看待。你們要曉得平等看待有一種特殊的好處,《金剛經》曰:“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心裏一下就平等了,不分染,不分淨。心裏就清淨了,一清淨,智慧自然就出來了,類無別就是指世間和出世間沒有這兩類的差別,五地叫極難勝地,它把世間和出世間平等看待了。(六)無染淨真如。六地修的是十二緣起,十二緣起有順觀、逆觀,順觀就是世間的因果規律,逆觀就是出世間的因果規律;順觀是染,逆觀是淨。在這一地的菩薩,他順觀十二緣起,逆觀也是十二緣起,同時感覺染法和淨法、世間和出世間是平等的,所以就沒有染淨分別,沒有染相、淨相。(七)法無別真如。七地的無相觀到了頂點,只是還要用力,不能無功用行觀無相,七地經常得無相觀,對于一切法的差別相就沒有了,所以叫法無別真如。(八)無增減真如。八地菩薩在七地時就已經得了無相觀,在八地裏一方面是無相,另一方面又不用力,任運自然,是無功用行,所以心裏呢,是不增不減,常時都是平等一如,所以叫無增減真如。(九)智自在所依真如。智在這裏指的是法無礙解、義無礙解、訓詞無礙解、辯說無礙解,四無礙解的智慧。因爲九地叫善慧地,善慧主要是指菩薩具備了四無礙解的大智慧,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說法,都很自在,叫智自在真如。(十)業自在所依真如。在十地法雲地裏,得大神通,神通廣大,業力自在。另一方面,大法智雲的智慧圓滿,如像天上的大雲一樣,大雲裏頭含藏了許多水點、水份,大法智也像雲一樣,含藏了許多叁摩地,叁摩地就是定;含藏了很多陀羅尼門,就是總持法門,所以十地的業力很殊勝、自在,這就是業自在真如。以上就是十種真如。依十地,修十波羅蜜,斷十重障,證十真如,這就是修道位的具體內容。

   現在講轉依。在修道位本來還沒有轉依,修道位結束就轉依了,進一步是究竟位就成佛了。這裏把轉依放在修道位的最後,因爲修道最後就是究竟位。修道位結束,究竟位就開始了,開始了就是轉依。轉依先要懂那個“依”字,“依”說的有兩個意思,一指的是真如,真如叫迷悟依,這個是佛法的名詞,爲什麼叫迷悟依呢?衆生迷真如,沈淪生死,流轉惡道;諸佛菩薩悟此真如,就成就叁身四智,就得涅槃。這裏的轉依主要是指的轉舍依真如所起的迷執,轉得依真如所顯的清淨涅槃。轉依的依就指的真如,轉依就是轉舍依真如所起的迷執。迷執就是遍計所執,有遍計所執就有生死,生死上轉舍,轉得依真如所顯的不生不滅的涅槃相,所以這個依就是轉生死爲涅槃,它的體是真如,這個叫所顯得。爲什麼叫所顯得呢?真如是本來有,不是因緣生的,因爲我們有遍計所執,有顛倒夢想,就把真如遮蓋住了;智慧一下子生起來,就把顛倒夢想照破了,真如就顯起出來了,真如一顯起出來,我們生死相就沒有了,涅槃相就擺出來了,這就叫所顯得。遮蓋涅槃又叫圓寂,又叫寂滅,又叫寂靜--叁法印裏頭的涅槃寂靜。圓寂是說我們修行人,功行圓滿,就證得無生死相,苦相的寂然。寂滅呢?如像小乘人,把生死一滅,有漏因果完全滅了,就證得了無余依涅槃,叫寂滅。

   涅槃有四種,一是自性涅槃,什麼叫自性涅槃呢?一切法從因緣生,從因緣生就沒有實體,本性空寂,自性就無生無滅,就是涅槃,這個就是法性真如。法性,本來如是,就是自性涅槃,這個不是修所得。修所得的涅槃就有下面叁種:①有余依涅槃;②無余依涅槃;③無住涅槃。有余依涅槃就是叁乘人:聲聞、獨覺、如來,在最後成道那一生,頭一生的有漏業力所感的…

《成唯識論要義總結(唐仲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