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過這個願啦,凡是聞到我的名號,能夠皈依叁寶,能夠勤懇的修持,就不退轉,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保證。第二個凡是念佛的人,阿彌陀佛都放光攝受他,保佑他,接引他,因爲依靠佛力所以他就有不退轉的心。第叁往生以後環境的保證,那個環境裏頭寶樹,羅網,風聲,鳥聲都在說法,聽到的人,常常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心。不會有其他的妄念。所以就能夠不退轉。第四個在那個環境裏頭親近的是諸上善人,就是和上等的善人在一起,又還有機會聽到佛說法,所以在那個環境裏頭,自然就不退轉了。第五,迷人的東西最利害的就是五欲,“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”,這個叫地獄五條根!這個是扯後腿的東西,也就是在娑婆世界修行進一步,就退叁步的原因,退緣太多,太利害啦。而極樂國土蓮花化身沒得淫欲心,沒得家室,又有諸上善人的教導,這樣就保證了你不會退轉。黃念祖居士比喻得好,他說:極樂世界這所大學只要你被錄取了,永遠不會開除你,即使你成就差一點,留級就是了,也不會開除你,就是指不退轉,不會再退入凡夫。這個比喻很通俗,這就是極樂國土最殊勝的地方,也是最大的優越性了。即使你是帶業往生的人,去了以後也不會退轉了,上面說的五條就是不會退轉的原因。不退轉有叁方面,第一位不退,只要我們往生了,一定能進入聖人的領域,決定不會再退爲凡夫,地位不會退了。第二個行不退,極樂世界專修大乘佛法,就是自利利他,決不會在退爲小乘,這是行不退。第叁個念不退,你經常聽到的都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當然就不會起其它的壞念頭了。所以說我們的心願與佛的智慧自然就會結合起來,這就保證了我們念不退。這就是叁不退。到了極樂世界只會上進,只會精進用功,只會向上走,朝佛菩薩指引的那個方向前進,品位只有逐步增高,決不會倒退。這就是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修行完全不同的地方。下面說明極樂國土的衆生成就非常之大。“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其數甚多”,就是說這些衆生裏頭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就是說這一生就可以達到後補佛那個位子,就是大菩薩嘛。能夠接近後補佛地位的那種人很多,“非是算術所能知之”,不是用數目可以計算出來的,“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祈說”。只能說是數量之多,是阿僧祗。這阿僧祗就是無量無盡,就是無量無邊,說明了數量多得很,這個其中多有,就是上面說的叁不退,這叁不退的人裏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,這一生就可以到後補佛,甚至于就成佛。這樣的大菩薩這是在娑婆世界修行不能想象的。娑婆世界修行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。上面講的主要是讓我們生起信心,告訴我們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,使我們能夠生起信心,使我們由信而發願心。
下面就是著重叫我們要發願心,你既然知道極樂世界這樣美好,這樣莊嚴,爲什麼我們不發願心去往生呢?所以佛陀就直接提出來。“舍利弗”,又喊到舍利弗說“衆生聞者”這個話是喊到舍利弗講的,實際上就包括我們大家都在內。衆生聞者,衆生聽到這個說法的,“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”,都應當發大願心,往生那個國家。“所以者何”?爲什麼這樣呢?“得如是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”因爲往生以後,得與如是,就是前面說的那些菩薩,聲聞、緣覺、那些衆善人大家在一起修行。這裏佛陀提出要我們發願,這個願力非常重要。往生極樂世界主要的就是靠深信切願,願是動力呵,沒有願力不得往生,極樂世界本身就是願力所成。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懂得願力的重要,所以說“金剛非堅,願力惟堅”,願力比金剛還堅,要有願力才能成就。我們發願就叫做金剛種子,這個種子一旦儲存到我們這個精神磁帶裏面,曆劫都不會壞啊。我們要想求生淨土,必須要有堅定懇切的願心。《普賢行願品》上說是人臨命終時,一切諸根散壞,人到了壽命要盡的時候,六根都壞了,不起作用了,眼睛看不見了,耳朵聽不見了,一切親屬悉皆舍離,一切威勢悉皆退失,唯此願王不相舍離,就是我們發求生淨土,堅定不移的願心,它不會舍棄我們,于一切時引導其前。在一切時候它都不會離開我們,走在前面引導我們,所以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。我們學佛必須要發大願心,沒有願心不能成就,沒有大願心,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。所以要往生淨土一定要發大願心,要發自利利人的心,我們發願心度衆生,當然就包括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親屬在內了,佛陀這裏特別提出往生以後能夠同諸上善人在一起,這個就說明保證我們道心堅固,不會退轉。你能夠同諸上善人在一起,這就是修行的最大保證。
下面又說:“舍利弗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“。這幾句話是說要想往生必然要多善根,多福德因緣。說明了少善根少福德不可能往生。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想往生,要修福,修慧,福慧雙修才行。不修福、修慧不可能往生。不積累多的福德、智慧,往生也沒有保證。圓瑛法師,他本來是參禅的,他到了中年兩次夢見阿彌陀佛要他弘揚淨土。所以他以後就弘揚淨土,他把他所住的地方命名爲“叁求堂”,就是求福、求慧、求生淨土。這個很好哇,我們應該以他爲榜樣,應該求福、求慧、求生淨土。如果求福、求慧,不求生淨土也很危險。這樣福慧就變成你下一世的人天福報,變成福報就很危險,享福就是消福。福報越大,造的罪也就越大,所以叫叁世冤。就在生死輪回裏面出不來了。所以我們要學習圓瑛法師這一教導,求福、求慧、求生淨土。根據佛陀在《阿彌陀經》裏的開示的,這一段主要告訴我們要想往生,不外乎就是一方面要念佛,一方面要培福,就是正行與助行。念佛當然非常重要,念佛是正行,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這是主要的,善根也要依靠這個才能夠增長,智慧也要依靠這個才能夠生起,這是往生的主要保證。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培福德,特別是末法衆生,你多作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,否則就要想往生,這個力量也不夠,所以這兩個方面都不可缺,又要培福德,又要種善根,就是說又要求福,又要求慧。在某些時候,求福還顯得更重要,因爲你有福報,有條件,有善緣,就有助于我們消除業障念佛修行。
下面就是佛陀的開示,念佛怎麼念法,這一段開示也就是我們現在舉行念佛七的根據,後人也就是根據這個開示,采取念佛七的方法來修行。“舍利弗”,又喊到舍利弗說: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”,執持兩個字,就是不要放松,不要忘記,時刻不能忘記,就等于“拳拳服膺”,不要把它忘記了。“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叁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”若一日到若七日,這個若字就當作“如”解,如象一天到七天“一心不亂”。上根利器一天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,中根叁、四天,下根六、七天才能達到一心不亂,因爲要達到一心不亂往生才有保證。“其人臨命終時”這個人到了臨命終時“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”,諸聖衆就是諸菩薩衆,現在其前,就是出現在這個人面前“是人臨命終時,心不顛倒”。這個人到了臨命終時心就不會顛倒,我們這些凡夫到了臨命終時就會顛倒。那天我舉了叁個例子,臺灣的那個居士,他了妻子一哭,他就顛倒留戀了,假的當成真的了,一顛倒當然就是往生的障礙啰。“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”,這一部經主要把持名念佛列爲正行。因爲持名念佛就可以使我們能夠增長善根,福德,這是成就淨業的保證。省庵大師在《勸發菩提心文》裏面是這樣講的,什麼叫多善根,莫過于發菩提心,只要我們發了菩提心就超過曆劫修行的功德。什麼叫多福德,莫過于執持名號。他說你暫時的稱念名號都勝過于布施一百年的功德。
玄奘法師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這一段經文裏頭多了幾句,就是一心不亂下面多了“專持名號,以稱名故,諸罪消滅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”。多了這麼幾句,玄奘大師是主張直譯,就是按原文字句就照翻出來了,鸠摩羅什大師主張意譯,就是翻個大意就是了。所以他翻的就多了這幾句,多翻的這幾句使我們對于這個持名的作用就有進一步了解。這裏說因爲稱名的原故諸罪消滅,就是把我們多生累劫的罪業消滅了,“即是多善根、福德、因緣”。那麼多善根、福德這幾句話就是針對我們持名念佛的理解。說明專持名號這個功德、力量不可思議,能夠聽到佛的名號而産生信心,願意持名念佛不容易呵。不能把它看簡單了,那都是過去生中的大善根,沒得大善根的人不可能執持名號,更不可能老老實實的念佛。什麼屬于大善根呢?我們看一下有成就的人,他的根器深,才能老實念佛。倓虛法師說谛閑法師的徒弟,浙江人補碗匠是文盲,到了四十歲,生活很困難,所以他沒有安家,深深感到人生太苦了,就想出家,找到谛閑法師,法師說:你是一個文盲,年紀又大了,用不著學其它的,也用不著受戒,好好的一心念佛就是了。谛閑法師就給他找了一個小廟,找了一個居士,發心一天供養他兩頓飯,用不著做什麼事情,每天好好的念佛。他聽了以後,就一天到晚走著念,站著念,一直念了叁年。有一天,他告訴那個居士說:“明天你不要給我送飯了”,他沒有告訴他什麼原因,那位居士想,可能有人請他吃飯,就沒有給他送飯了。第二天下午,那位居士去看一下,推開門看見他在那裏站著,就喊他,他不答應,走進去看他已經站在床邊往生了,手裏還拿著念珠。這位居士就去甯波通知谛閑法師,兩天後法師來了,他還站在那裏,法師感概的說:“你呀,你呀!也不辜負你這一生有這樣的成就,有些能講經說法的法師都趕不上你”。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?就是“老實念佛,不換題目”,老實的念,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他並沒有想去搞點什麼別的,才能保險啦!我們之所以念佛沒有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老實。所謂不老實就是信不過,總覺得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太簡單了。有一次打佛七,一位同修學佛多年,他提出一個問題,他說有一位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