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?科學,他沒有離開思想、思惟,沒有離開用眼耳鼻舌來觀察,沒離開這個,這個東西它有一定界限的,沒有辦法超越。因爲自性,或者是我們講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裏頭,就是自性裏頭,它沒有現象,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(就是它沒有念頭)、沒有自然現象,叁種現象都沒有,你就沒有辦法觀察。科學再好的儀器,它一定要有個東西給你看到,它沒有東西。它沒有東西你不能說它無,爲什麼?它能現相。惠能大師說了,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能生萬法就是它能現相;它本身沒有相,叁種現象都沒有。

  惠能大師明心見性,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報告,第一個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自性就是真心,真心是清淨的,一絲毫染汙都沒有,連科學家講的自然現象都沒有,所以你見不到它。自性不生不滅,自性本自具足,就是它不顯,你不能說它沒有。雖然什麼都沒有,它什麼都不缺,什麼都有。它沒有相,這叁種現象都沒有。第叁個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能大師沒說。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過,他說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那我們就曉得,它具足,本自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一切具足,但是沒有相分,也沒有見分。見分是精神現象,相分是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、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所以科學、哲學探討不到。

  自性本無動搖,它是不動的,不像阿賴耶。哲學、科學所能夠發現的都是波動現象,都是波動,自性不動,不動就沒有辦法,找不到它。它在哪裏?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時、一切處它都在。回歸自性就是回歸常寂光,十二光,這個體是光體,所以叫大光明藏,大光明藏也是稱自性,也是稱常寂光。這種光也見不到,我們眼睛見不到,佛說誰能見到?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「唯證方知」,你能夠證得,你就知道。怎樣去證?放下就證得了,放下起心動念、放下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。那我們現在知道,科學家、哲學家沒有放下起心動念,沒有放下分別執著,所以他見不到。沒有放下,這人可以能看到阿賴耶的相,這個叁分,叁細相,可以能看到宇宙的邊緣,但是事實真相,那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,你不知道到哪裏去了。阿賴耶究竟從哪來的不知道,你能看到它,你看不到它從哪來的,如果見性就看到了。所以,科學家知道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,他怎麼知道百分之九十?一定是數學裏頭推論出來的,應該有,爲什麼看不到?回歸常寂光了。我們修行,修到等覺菩薩,科學家還能看到,再提升一級到妙覺就看不到了,爲什麼?妙覺回歸常寂光、回歸自性,你就看不到,沒有現象,科學的觀察離不開現象。妙極了!

  所以天眼比他們望遠鏡、顯微鏡厲害,天眼能看到望遠鏡、顯微鏡看不到的東西,這個是天眼通。宿命通,知道自己,知道一切衆生生生世世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全知道,過去、未來都知道。知道你命運,一個人的命運,一個家庭的命運,國家的命運、世界的命運統統知道,這是宿命通。第叁個漏盡,漏盡就是我們剛才講的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統統斷幹淨了,這叫漏盡。漏是比喻,譬如像這個茶杯,如果底下有個洞,裝水就漏掉了;這是完好的,我們裝東西不漏。拿這個杯子比喻自性,自性裏頭有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漏是什麼

  是煩惱,煩惱就是破損的地方,我們自性裏頭智慧、功德全漏掉了,就是這個意思。那我們如果把這叁樣東西統放下,我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那就無漏了,那叫無漏,也叫漏盡,漏盡就是無漏,漏已經盡了,不再漏了。這是說什麼?說斷德,我統統放下了,放得很幹淨,什麼都沒有了,清淨平等覺現前,取這個意思。

  阿羅漢雖然也有這叁個,但是是局限的,不是究竟圓滿。譬如天眼,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一個大千世界,這很了不起,我們住的這個世界,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,阿羅漢統統看得到。天人的天眼不行,沒有這麼大的能力,阿羅漢能夠看到一個大千世界。他不能看到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的世界,他看不到。宿命通,佛說了,阿羅漢的宿命通能知道五百世,過去五百世、未來五百世,這是他的局限,再遠他不知道了。漏盡也是有限製的,粗煩惱他沒有了,微細的煩惱還有,這是用比喻來說。

  「天眼知未來之生死因果,宿命知過去之生死因果,漏盡知現在之煩惱而斷之。知之而明,謂之明」,這小乘,「知之而窮盡,謂之達」。達是窮盡,沒止境,阿羅漢是有止境的,所以阿羅漢稱爲明,在佛稱爲達。「大乘義章二十本曰:知之究盡說叁達,明共二乘,達唯如來」。所以叁明,聲聞、緣覺他們都有,都有這個能力,但是達只有如來有,二乘沒有,菩薩也沒有,只有佛才能稱達,圓滿通達。《大部補注》第八卷說,「叁明居極,故雲叁達」,那就是叁明到了極點才稱爲叁達。這是個簡單解釋,這是智慧、這是能量。

  「其名爲一切叁達無量光佛」,這是究竟圓滿佛,因爲他有叁達,這個我們就知道,他是妙覺果位。「智力叁明超日月光佛」,這是德號。其名爲,這裏頭…,這是十二如來,一直到智力叁明超日月光佛,「正與本經相合」,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跟這部經上所講的相同。「《唐譯》爲十五光,《宋譯》爲十叁光」,這是講《無量壽經》五種不同的版本,唐朝翻譯的裏頭說十五種,宋朝翻譯的說十叁種,這個地方說的十二種。開合,開是把一個說成兩個、說成叁個,是這個意思,合是歸納在一起,實際意思完全相同,只有開合不同。

  這下面是一尊一尊爲我們介紹,先介紹第一,『無量光佛』。「昙鸾大師《贊阿彌陀佛偈》曰:智慧光明不可量,故佛又號無量光。有量諸相蒙光曉,是故稽首真實明」。這個十二光,第一句都是用昙鸾大師《贊阿彌陀佛偈》裏面的話來說。昙鸾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人,是淨宗大德。他沒有列爲淨宗祖師,後人很多人有遺憾,他應該是淨宗祖師,他一生的修持,對淨宗貢獻非常大。鸠摩羅什大師,他們是同時代的,稱他爲「神鸾」,對他贊歎,智慧、德能高出其他人。這首偈四句,贊歎阿彌陀佛智慧、光明不可量,我們講無量無邊。光明跟智慧有關系,有非常密切的關系,在裏面是智慧,顯在外面是光明。「故佛又號無量光」,佛的德號稱爲無量光佛。

  「有量諸相蒙光曉」,有量諸相就是我們講的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,佛光注照。佛光沒有不照的,這個曉就是照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今天沒有感到佛光照我,實際上照不照?照。爲什麼不知道?我們有業障,我們的業把它障礙住了。好像太陽照著我們,我們偏偏打一把傘不讓它照,那個傘就是障礙。我們不只一把,好多把,你看無明煩惱是一把,塵沙煩惱是一把,見思煩惱又是一把,至少叁把傘,叁大類的煩惱障礙住。能夠去掉一層,就有一層的感受。阿羅漢除掉一層,阿羅漢只有兩種煩惱,見思煩惱斷了,所以他感受到佛光。菩薩只有一重煩惱,無明,塵沙破了,所以菩薩接受佛的光照多。法身菩薩,經上常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無明破了,所以佛的光統統接受到。

  佛光,我們有理由相信,能幫助法身菩薩斷無始無明習氣,只有在佛光注照下。那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這些法身菩薩,跟華藏世界的毗盧遮那佛的實報土,都是法身菩薩,爲什麼文殊、普賢還帶領華藏世界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到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學習?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去觀察。肯定阿彌陀佛的光明殊勝,在阿彌陀佛的淨土破無明習氣一定比華藏世界來得快,這他才去,如果是相同的,沒有去的必要。從這些地方顯示出彌陀光明殊勝,一切諸佛都贊歎,稱他爲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所以華藏世界這四十一位菩薩,都是明心見性的,圓教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,常常到極樂世界參訪阿彌陀佛。毗盧遮那佛看到了歡喜,沒有嫉妒,沒有障礙普賢菩薩。文殊、普賢是毗盧遮那佛的左右手,兩邊的,他們兩個把所有的人都帶到極樂世界去了。這我們要學,要有這個心量。我家裏頭這些人被你帶跑掉了,這成什麼話!凡夫有這種嫉妒心,佛沒有,佛這全帶去,歡迎,好,到那裏去早一點成佛。所以佛的心量清淨平等,沒有嫉妒心。這個世間人,學佛還是有嫉妒心,你要不相信你看《壇經》,《六祖壇經》,惠能大師得法了,爲什麼到獵人隊去躲十五年?還不就嫉妒障礙,不服。十五年之後,那個不服的人大概也都往生了,都不在了,不服的人沒有了,他才出來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、要學,心量要大、要拓開。佛佛道同,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到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學習去了。經,處處值得我們學習。我們怎樣提升自己境界?就用這部經,你去學,怎樣齊家、怎樣治國、怎樣平天下,這部經上統統都有。

  今天社會這麼亂,問題這麼多,我在國際上遇到很多,專家、學者提出問題來問我;國家元首我遇到,也提出這個問題問我,我用湯恩比的話回答。我們人微言輕,湯恩比是世界上鼎鼎大名的曆史哲學家,英國人,他說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。不是我們說的,英國人講的。孔孟學說大家不反對,大乘佛法他就反對,實在怎麼樣?孔孟學說不能解決的問題大乘佛法能解決,你就曉得這個東西多好!我們不認識,湯恩比認識,這裏頭有救國的大道理。

  所以我看我們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黃念祖老居士這個注解,絕不輸給唐太宗的《群書治要》。《群書治要》是唐太宗治國的寶典,唐朝爲什麼興盛?就這部書。上從他自己,下面文武百官統統要學,依照這個方法治國。這個方法是集中國,唐太宗之前二千五百年,從叁皇五帝一直到晉朝,這二千五百年古聖先賢的教誨,關于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這些文字統統抄下來給他看,抄成這部書。所以唐朝在曆史上盛極一時,靠這個。這個東西在中國失傳一千年,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