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四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?科学,他没有离开思想、思惟,没有离开用眼耳鼻舌来观察,没离开这个,这个东西它有一定界限的,没有办法超越。因为自性,或者是我们讲常寂光净土,常寂光里头,就是自性里头,它没有现象,没有物质现象、没有精神现象(就是它没有念头)、没有自然现象,三种现象都没有,你就没有办法观察。科学再好的仪器,它一定要有个东西给你看到,它没有东西。它没有东西你不能说它无,为什么?它能现相。惠能大师说了,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能生万法就是它能现相;它本身没有相,三种现象都没有。

  惠能大师明心见性,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报告,第一个告诉我们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自性就是真心,真心是清净的,一丝毫染污都没有,连科学家讲的自然现象都没有,所以你见不到它。自性不生不灭,自性本自具足,就是它不显,你不能说它没有。虽然什么都没有,它什么都不缺,什么都有。它没有相,这三种现象都没有。第三个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么?能大师没说。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过,他说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那我们就晓得,它具足,本自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。一切具足,但是没有相分,也没有见分。见分是精神现象,相分是物质现象,没有精神现象、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自然现象,所以科学、哲学探讨不到。

  自性本无动摇,它是不动的,不像阿赖耶。哲学、科学所能够发现的都是波动现象,都是波动,自性不动,不动就没有办法,找不到它。它在哪里?遍法界虚空界,一切时、一切处它都在。回归自性就是回归常寂光,十二光,这个体是光体,所以叫大光明藏,大光明藏也是称自性,也是称常寂光。这种光也见不到,我们眼睛见不到,佛说谁能见到?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「唯证方知」,你能够证得,你就知道。怎样去证?放下就证得了,放下起心动念、放下分别执著你就见到了。那我们现在知道,科学家、哲学家没有放下起心动念,没有放下分别执著,所以他见不到。没有放下,这人可以能看到阿赖耶的相,这个三分,三细相,可以能看到宇宙的边缘,但是事实真相,那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见了,你不知道到哪里去了。阿赖耶究竟从哪来的不知道,你能看到它,你看不到它从哪来的,如果见性就看到了。所以,科学家知道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见了,他怎么知道百分之九十?一定是数学里头推论出来的,应该有,为什么看不到?回归常寂光了。我们修行,修到等觉菩萨,科学家还能看到,再提升一级到妙觉就看不到了,为什么?妙觉回归常寂光、回归自性,你就看不到,没有现象,科学的观察离不开现象。妙极了!

  所以天眼比他们望远镜、显微镜厉害,天眼能看到望远镜、显微镜看不到的东西,这个是天眼通。宿命通,知道自己,知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,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全知道,过去、未来都知道。知道你命运,一个人的命运,一个家庭的命运,国家的命运、世界的命运统统知道,这是宿命通。第三个漏尽,漏尽就是我们刚才讲的,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统统断干净了,这叫漏尽。漏是比喻,譬如像这个茶杯,如果底下有个洞,装水就漏掉了;这是完好的,我们装东西不漏。拿这个杯子比喻自性,自性里头有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漏是什么

  是烦恼,烦恼就是破损的地方,我们自性里头智慧、功德全漏掉了,就是这个意思。那我们如果把这三样东西统放下,我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起心、不动念那就无漏了,那叫无漏,也叫漏尽,漏尽就是无漏,漏已经尽了,不再漏了。这是说什么?说断德,我统统放下了,放得很干净,什么都没有了,清净平等觉现前,取这个意思。

  阿罗汉虽然也有这三个,但是是局限的,不是究竟圆满。譬如天眼,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一个大千世界,这很了不起,我们住的这个世界,娑婆世界,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,阿罗汉统统看得到。天人的天眼不行,没有这么大的能力,阿罗汉能够看到一个大千世界。他不能看到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如来的世界,他看不到。宿命通,佛说了,阿罗汉的宿命通能知道五百世,过去五百世、未来五百世,这是他的局限,再远他不知道了。漏尽也是有限制的,粗烦恼他没有了,微细的烦恼还有,这是用比喻来说。

  「天眼知未来之生死因果,宿命知过去之生死因果,漏尽知现在之烦恼而断之。知之而明,谓之明」,这小乘,「知之而穷尽,谓之达」。达是穷尽,没止境,阿罗汉是有止境的,所以阿罗汉称为明,在佛称为达。「大乘义章二十本曰:知之究尽说三达,明共二乘,达唯如来」。所以三明,声闻、缘觉他们都有,都有这个能力,但是达只有如来有,二乘没有,菩萨也没有,只有佛才能称达,圆满通达。《大部补注》第八卷说,「三明居极,故云三达」,那就是三明到了极点才称为三达。这是个简单解释,这是智慧、这是能量。

  「其名为一切三达无量光佛」,这是究竟圆满佛,因为他有三达,这个我们就知道,他是妙觉果位。「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」,这是德号。其名为,这里头…,这是十二如来,一直到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,「正与本经相合」,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跟这部经上所讲的相同。「《唐译》为十五光,《宋译》为十三光」,这是讲《无量寿经》五种不同的版本,唐朝翻译的里头说十五种,宋朝翻译的说十三种,这个地方说的十二种。开合,开是把一个说成两个、说成三个,是这个意思,合是归纳在一起,实际意思完全相同,只有开合不同。

  这下面是一尊一尊为我们介绍,先介绍第一,『无量光佛』。「昙鸾大师《赞阿弥陀佛偈》曰:智慧光明不可量,故佛又号无量光。有量诸相蒙光晓,是故稽首真实明」。这个十二光,第一句都是用昙鸾大师《赞阿弥陀佛偈》里面的话来说。昙鸾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,是净宗大德。他没有列为净宗祖师,后人很多人有遗憾,他应该是净宗祖师,他一生的修持,对净宗贡献非常大。鸠摩罗什大师,他们是同时代的,称他为「神鸾」,对他赞叹,智慧、德能高出其他人。这首偈四句,赞叹阿弥陀佛智慧、光明不可量,我们讲无量无边。光明跟智慧有关系,有非常密切的关系,在里面是智慧,显在外面是光明。「故佛又号无量光」,佛的德号称为无量光佛。

  「有量诸相蒙光晓」,有量诸相就是我们讲的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,佛光注照。佛光没有不照的,这个晓就是照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们今天没有感到佛光照我,实际上照不照?照。为什么不知道?我们有业障,我们的业把它障碍住了。好像太阳照着我们,我们偏偏打一把伞不让它照,那个伞就是障碍。我们不只一把,好多把,你看无明烦恼是一把,尘沙烦恼是一把,见思烦恼又是一把,至少三把伞,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住。能够去掉一层,就有一层的感受。阿罗汉除掉一层,阿罗汉只有两种烦恼,见思烦恼断了,所以他感受到佛光。菩萨只有一重烦恼,无明,尘沙破了,所以菩萨接受佛的光照多。法身菩萨,经上常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无明破了,所以佛的光统统接受到。

  佛光,我们有理由相信,能帮助法身菩萨断无始无明习气,只有在佛光注照下。那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,这些法身菩萨,跟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土,都是法身菩萨,为什么文殊、普贤还带领华藏世界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到极乐世界去跟阿弥陀佛学习?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观察。肯定阿弥陀佛的光明殊胜,在阿弥陀佛的净土破无明习气一定比华藏世界来得快,这他才去,如果是相同的,没有去的必要。从这些地方显示出弥陀光明殊胜,一切诸佛都赞叹,称他为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。所以华藏世界这四十一位菩萨,都是明心见性的,圆教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,常常到极乐世界参访阿弥陀佛。毗卢遮那佛看到了欢喜,没有嫉妒,没有障碍普贤菩萨。文殊、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左右手,两边的,他们两个把所有的人都带到极乐世界去了。这我们要学,要有这个心量。我家里头这些人被你带跑掉了,这成什么话!凡夫有这种嫉妒心,佛没有,佛这全带去,欢迎,好,到那里去早一点成佛。所以佛的心量清净平等,没有嫉妒心。这个世间人,学佛还是有嫉妒心,你要不相信你看《坛经》,《六祖坛经》,惠能大师得法了,为什么到猎人队去躲十五年?还不就嫉妒障碍,不服。十五年之后,那个不服的人大概也都往生了,都不在了,不服的人没有了,他才出来。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、要学,心量要大、要拓开。佛佛道同,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到极乐世界去跟阿弥陀佛学习去了。经,处处值得我们学习。我们怎样提升自己境界?就用这部经,你去学,怎样齐家、怎样治国、怎样平天下,这部经上统统都有。

  今天社会这么乱,问题这么多,我在国际上遇到很多,专家、学者提出问题来问我;国家元首我遇到,也提出这个问题问我,我用汤恩比的话回答。我们人微言轻,汤恩比是世界上鼎鼎大名的历史哲学家,英国人,他说,「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,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。不是我们说的,英国人讲的。孔孟学说大家不反对,大乘佛法他就反对,实在怎么样?孔孟学说不能解决的问题大乘佛法能解决,你就晓得这个东西多好!我们不认识,汤恩比认识,这里头有救国的大道理。

  所以我看我们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,绝不输给唐太宗的《群书治要》。《群书治要》是唐太宗治国的宝典,唐朝为什么兴盛?就这部书。上从他自己,下面文武百官统统要学,依照这个方法治国。这个方法是集中国,唐太宗之前二千五百年,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晋朝,这二千五百年古圣先贤的教诲,关于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些文字统统抄下来给他看,抄成这部书。所以唐朝在历史上盛极一时,靠这个。这个东西在中国失传一千年,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