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。他到地球上來,地球上有佛教,還有伊斯蘭教,還有基督教,要不要學?統統要學。不是說我學佛的,我只考察佛教的,其他的不學。你還是孤陋寡聞,你還是挂一漏萬,你的智慧不圓滿,你有欠缺。方方面面統統學,不但世間宗教要學,六道輪回每一道我都學,畜生道我學,鬼道也學,地獄道也學,我行行都通,樣樣都通。所以佛經裏頭才包羅萬象,什麼問題都能解決。
智慧從哪裏來的?是從自性裏面流露的智慧,然後真正去學習,理事無礙。有真實智慧,不學,那還是沒用處,真實智慧是讓你有能力辨別,這個東西是真是假、是正是邪、是善是惡、是福是禍,這個你不接觸你怎麼會知道?真實智慧一定要表現在學習上,才知道這是真實智慧。你離開這些事相,真實智慧架空了,真實智慧是什麼不知道,沒地方表現。他看到天堂,這是善,看到地獄,這是惡,有這個能力辨別,這叫智慧。而衆生沒有智慧,把天堂沒看見,把地獄當作天堂,這是真的。墮地獄的人,爲什麼自己會去?他看到地獄是天堂,他高興,他就去了。進去之後,才知道這下上當了,再想離開不可能了,爲什麼?進地獄是因變現的境界。因是什麼?殺盜淫妄,這個境界他看到,他歡喜。沒有想到一進去之後,是殺盜淫妄的果報,那就苦不堪言了。炮烙之刑抱那個銅柱,他爲什麼會去抱?他看到那是美女。抱上去之後才曉得那是銅柱,全身焦爛,後悔莫及了。業力變現的,沒有智慧。
在地獄外面看地獄,那個地方好得不得了,就是他天天幹的,吃喝嫖賭、殺盜淫妄,他看這個境界,所以他去了。平常他幹這個事情,跟他志同道合,去了。所以,那個地獄講自投羅網,不是別人叫你去的。而且地獄,經上講得很清楚,是你自己不善業力變現出來的;換句話說,不是真的。地獄不是人造的,不是佛菩薩造的,不是上帝造的,也不是閻羅王造的,跟誰都沒有關系,就跟作夢一樣。夢中的惡夢,那個惡夢誰造的?自己的不善念頭變現出來的,業力變現的。這個在前面我跟諸位講過章太炎的故事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,章太炎老先生不會騙人。
所以,叁種真實是以真實之際爲體,真實智慧是自受用,真實的利益是他受用,要幫助別人離苦得樂。苦從哪裏來的?苦從迷惑來的。我對于事實真相不了解,我想錯、做錯了,從這麼來的。如果有智慧,對于事實真相明白、通達、了解,我就不會想錯,就不會做錯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一切苦是從迷來的,一切樂是從覺悟來的。離苦得樂那是果,破迷開悟是因,迷破了你就離苦,覺悟了你就得樂,智慧開了就得樂。所以,一切諸佛菩薩他以什麼爲事業?以教學,教學是幫人家破迷開悟的。不但在佛教裏,佛菩薩是從事教學,世間聖人也是從事教學,教學是真實的利益,是給衆生真實利益。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教學不中斷。極樂世界的學生每天都有新來的,從十方世界來的。怎麼來的?是諸佛菩薩爲一切衆生講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這些人知道了,發願求生淨土。所以每天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!那個地方就是學校,來的新生,天天有好多好多新生來。當然我們也知道,每天有好多學生畢業,畢業了離開。畢業什麼?到每個自己有緣的地方去教化衆生,他去作佛、去作菩薩,去教化衆生。他教什麼課程?肯定教《無量壽經》,肯定教人信願持名,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極樂世界熱鬧,熱鬧你生歡喜心,你不會生煩惱。爲什麼?每一個往生的人沒有惡念了,有惡念不會往生。惡念尚且沒有,哪裏會有惡的行爲!
「此光即真實慧也,只以此光宣妙法」,所有一切法都是從無量光裏頭出來的,所以這個法叫妙法。「乃惠以真實之利」,惠以就是給予,這恩惠,給一切衆生是真實的利益。這個利益,「亦即光中之妙用」,你有智慧了。人只要有智慧,眼前所有一切的人事物,你都會歡喜相處,你不會生煩惱。沒有智慧,跟人相處生煩惱,有了智慧,跟任何人相處你都會非常快樂。爲什麼?你知道一切衆生到這個世間來,我們說你生到這個地球上來,你生到這個家庭,全是自己業力,于任何人都不相幹。我一生享福,是前生修的福,這感的果報;我一生受罪,是前生修的不善,應該要受的。你會不怨天不尤人,你會歡歡喜喜的,爲什麼?消業!消業不能造業,一面消一面造,那個業永遠消不了,我只消不造,業就消掉了。今天過再苦的日子歡歡喜喜,過去的不善消掉了,消掉之後,福報就現前。如果你不甘心、不情願,你還要跟人比,爲什麼他比我好?這叫造業,這個造不善業。你這個業消掉,不善業又現前,你永遠苦下去,你不會有好日子過。這個智慧是真實智慧,誰知道?佛知道、菩薩知道。所以福報不必歡喜,過去修的善法的感應;惡報也不要悲傷、也不要怨恨,是過去世造的不善業的果報。只要能消都好,消了才能明心見性。人爲什麼不能明心見性?就是業報障礙了,業報消除比什麼都好!
應該要懂這些道理,要了解事實真相,然後你才曉得,受苦受難是好事,不是壞事。墮地獄是好事,他造了地獄業,造那麼重的罪,怎麼辦?到地獄是消罪業的,不是壞事。罪業消了,你有善緣,遇到佛,你才能成佛;你要不消,消不掉,你就成不了佛。你接觸佛法你也不會懂得,佛來給你講經你也聽不懂,叫愚癡。大家天天都在想著,我要怎樣消業障?消業障天天在生活當中,你不會消,有什麼辦法?要想真正消業障,首先第一個學忍辱波羅蜜,然後再進步修禅定波羅蜜,業障才能消除。不忍怎麼行?一點點不順心的就發脾氣,就心裏不高興,這是天天在造業障,不是消業障。消業障,遇到逆境、遇到惡緣,心平氣和,歡歡喜喜,決定沒有怨恨心,沒有責備的心,沒有發怒的這個現象,這業障就消掉了。
世間人業障消不掉,特別是富貴人,他的習氣不好,稍稍不如意就不高興。所以中國古時候諺語說「富不過叁代」,爲什麼?福報消掉了,不善的業報現前,就這個道理。現在這個時代,不是叁代,一代都保不了,你的富貴能保一代嗎?能保著你到死嗎?你看很多富貴人家,到晚年,破産了、犯罪了、坐牢了,這就一世都保不住,哪裏還有二世、叁世?他這個福報確確實實可以享很多世的,就是自己在享福的時候不知道修福。如果心地厚道,心量廣大,不要計較別人的是非,看到有別人不對的地方能夠寬恕,能夠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他,這是功德,這好事情,那你是做了好事。你有福,你的福消不掉,你這個福享完了,後面你修的又接上去了,你福報享不盡。要是心量小,心胸狹小,看到不如意就生氣,就要罵人;罵人,人家心不服,不服就跟你結冤仇。
這些事情,我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經教,我就看到。我們學生不多,只有二十幾個同學,老師對每個人態度不一樣。有些人老師很凶,有打有罵,沒有好臉色給他看;有些同學老師對他很好,滿面笑容,從來沒有責備過。我在旁邊看到了,看到有疑惑,我們也不敢問。好像有二、叁個月,老師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間去,給我談這樁事情,你是不是有疑惑?我說是,是有疑惑。老師爲什麼有的同學你對他很好,有些同學見面真的有打有罵?老師說,那是聽話的,想真學的,真正想學,你打他、你罵他,他感恩,這種人要真教。那些對他很客氣的,你說他幾句臉就紅了,不能跟他結冤仇,把他當作旁聽生。我才恍然大悟,才懂得古人所講的因材施教,以前懂得因材施教,不深,老師這樣一說,我透徹了解。想學,不是真學,老師對他要客氣,不要跟他結冤仇,他想真學那你就要真教。
于是我從這個地方,我才真正體會到更早年方東美先生教我。這是當代一個大哲學家,是個名教授,我們不認識,什麼關系也沒有,我只是聽說他是桐城人。桐城人是我們老鄉,跟我們隔壁,我們距離大概五十華裏,開車半個鍾點就到了,知道這是同鄉。所以寫一封信給他,寄一篇文章給他,目的是想能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,他在臺大教書,這是我唯一的目的。我的信是用小楷工工整整寫的,沒有一個字潦草,文章也如是,文章只有兩千多字,寄給他了。一個星期之後他回我一封信,約我到他家裏見面。見面他問我的學曆,我說我初中畢業,高中念了半年,到臺灣來。一個人到臺灣,在臺灣無親無故,生活很辛苦,想讀書繳不起學費,只有自己找個小工作能維持生活。我把真實狀況告訴他。老師說,你寫的信、你寫的文章,我們臺大學生寫不出來。所以老師有懷疑。我告訴老師,我雖然抗戰期間失學叁年,但是我喜歡讀書,我沒離開書本。那個時候二十歲左右,對哲學非常有興趣,很想學習,沒有老師指點,也沒有認真讀過哲學書,很有濃厚興趣。
方老師告訴我,他說現在的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你要到學校去旁聽你會大失所望。我當時不懂,老師拒絕了,所以感到很難過,表情他一定看穿了。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體會不到!沈默了很久,老師開口:這樣好了,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,我給你上兩個鍾點課。我跟他上課是他家裏的,不是在學校,這是什麼?真學。所以親近李老師,李老師對待同學有嚴格的、有很寬的,我才明了。換句話說,方老師在學校教的不是教真的,爲什麼?學生不學,你教他沒用,我這才恍然大悟。你真想學,到家裏來。我一分錢學費沒繳,人家補習班收費的,我一分錢沒繳,老師認真教導我,學佛的因緣從這來的。
他跟我講一部「哲學概論」,最後一個單元「佛經哲學」,我們才知道佛經是大學問,不是宗教。介紹佛經哲學給我,他說「釋迦牟尼」,他沒有說佛,他講釋迦牟尼,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這樣跟他學,講的話一點不錯,我這六十年來,確實享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享受,于地位、于財富毫不相關。最高享受在哪裏?快樂,天天歡喜,天天喜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