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二八六集) 2012/4/1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28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六百叁十一頁,從第叁行看起:
『無邊光佛』。「《贊阿彌陀佛偈》雲:解脫光輪無限齊,故佛又號無邊光。蒙光觸者離有無,是故稽首平等覺」。念老在下面給我們解釋的,「昙師此贊」,昙鸾法師這首偈,「遠勝余師」。這個贊歎,法師們很多,像他下面所舉的,「義寂解無邊曰無邊際故」,淨影師解釋「廣也」,都很簡略。「皆不如昙師之圓妙。昙師以解脫光注無邊光。解脫者,涅槃叁德之一」。他贊歎裏面說,解脫光輪,這個輪是圓滿的意思,顯示出「解脫之德圓滿具足」。涅槃叁德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法身就是法性,般若是智慧,解脫是大自在。凡夫這叁種都沒有,小乘,聲聞、緣覺有局限的解脫,不圓滿,法身跟般若小乘完全沒有。這叁樣東西既然是性德,我們就知道,自性裏頭本來具足,不但是本來具足,而且是圓滿的具足;換句話說,我們有圓滿的法身,法身就是自性,法身就是常寂光。
大經裏面佛常說,「十方叁世佛」,這個地方要記住,十方,東南西北、四維上下全包了,一個都不漏,叁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換句話說,時空之內,所有諸佛如來都在其中。「共同一法身」,這個共同是真同,不是抽象的同。爲什麼?法身沒有相。有相,相有局限,一個一個的,同只能說理上同,事上還是不同。理跟事都同,那這個相就解脫了。解是把煩惱解除、業障解除,煩惱斷盡,業障消盡,這是因。消盡之後,法身就現前,這個法身沒有相。在哪裏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像我們這個房間裏面的燈光,十幾盞燈光,遍照這個房間,光與光互相都融在一起,分不出是哪一盞燈的光。但是實際上還是有不同,你看我們熄掉一支光、一個燈,這個燈光就沒有了,它就不在這個裏頭。增加一個燈光,燈光也融在裏頭,融在裏面個別的身就不見了,見到什麼?一個共同的身相,這個身相是無相的。所以淨土裏面稱它作常寂光。常寂光是身,常寂光也是土,爲什麼?身跟土都融化成常寂光,光光交融,沒有彼此。雖然沒有彼此,這些諸佛如來在因地上修行的時候發願不同,緣不一樣,他在起作用的時候,一定是有緣衆生,每一尊佛緣都不相同。現在我們知道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,感應一定是有緣的,無緣不起感應。
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報告,知道所有一切法,像前面偈頌裏面所說的,也是昙鸾法師,「有量諸相」。有量就是有色相的,實報土裏面有量,同居土有量,方便土有量,常寂光土無量,只有常寂光,只有法身這是無量的。起心動念,我們在《還源觀》上讀到的,念頭才動,周遍法界,凡夫不知道,聲聞、緣覺也不知道,連權教菩薩都不曉得。誰知道?大經上說,八地以上,這是大菩薩。菩薩總有五十一個階級,最上面的四層知道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個位次知道。證得這四個位次的人多。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裏面,他從初住算起,所以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因爲前面十位沒有離開十法界,不能算真正的聖人,真正的聖人要從圓教初住說起,所以只有四十一位。這些人他們是有量諸相。「蒙光曉」,這個光是常寂光,這個光是妙覺如來的光,就是究竟佛果,真正是無上菩提。等覺還不行,等覺有上,上面還有妙覺,妙覺就真的無上了,無上菩提。這個光是妙覺如來的光,是究竟圓滿的光,也可以說是常寂光的光,等覺以下統統都被它照住。
這個得到了究竟的解脫,連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沒有了,真叫究竟解脫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無明是破了,也就是真正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雖然成佛,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斷盡,習氣可以說不礙事,只是不能回歸常寂光,他就這麼一個障礙,其他的什麼障礙都沒有。所以實報土裏面法身菩薩,跟妙覺如來有同樣的智慧、同樣的能力,在十法界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現身說法,應該現什麼身他能現,應該說什麼法他也會說。現身說法不是自己意思,他自己不起心、不動念,當然分別執著沒有,那叫隨心。隨不是隨他的心,是隨衆生心,衆生希望見佛,他就現佛身;衆生喜歡菩薩,他就現菩薩身,他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,感應道交是這麼回事情。
千萬不要誤會佛菩薩還有念頭,還會起心動念,那是凡夫。你看看,實報土裏面,法身菩薩都不起心、不動念,何況妙覺!起心動念,十法界裏面衆生。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衆生心就是感,起心動念是感,佛就有應。這就是大乘經教上常說,佛不度無緣之人,一定跟他有緣,你見過他的形像,木雕泥塑或者是彩畫的,你知道這一尊佛叫阿彌陀佛,那一尊佛叫毗盧遮那佛,你知道,這就有緣,阿賴耶識有叫有緣。有緣,佛就一定會現相,會幫助你,我們念念都有感應。我們身體狀況自己不知道,佛知道。爲什麼?這個肉體是物質,物質它有波動現象。現在我們知道,彌勒菩薩所講的,它波動的頻率是多少?一秒鍾一千六百兆。有一個同學送給我一份科學報告,現在的科學家已經測出來,這一些波動的現象測出來是多少?一秒鍾一千兆。彌勒菩薩講一千六百兆,現在科學家測出來的是一千兆,頻率太快、太微細,我們一般人無法覺察到。但是這樣的頻率佛知道,法身菩薩全知道,知道你肉身這個頻率,就是知道你身體健康狀況。起心動念那個頻率也是一秒鍾一千六百兆,沒有一尊佛不知道!每一個諸佛刹土裏面,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知道,因爲我們念頭才動,周遍法界,速度太快了,我們自己不曉得,他知道比我們清楚多了。
問題,我們一定要相信,對諸佛菩薩一定要有真誠恭敬,才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一般人起不了,原因是他沒有那種真誠恭敬心。印光大師說得好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這個一分利益是佛的加持你能感受得到,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。實實在在說,諸佛菩薩加持我們是圓滿的,我能得到幾分,看我恭敬心、誠敬心,我接受多少。佛菩薩沒有分別心,所以加持都是圓滿的,沒有恭敬心加不上,加持你一絲毫都得不到。你多一分恭敬心,你就多一分受用。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。否則的話,辜負了佛菩薩照顧,他照顧到了,我沒有受用,接受,沒有接受到。
解什麼?解的就是煩惱、就是業障。我們一般講斷煩惱、消業障,這個解就是斷的意思、就是消的意思。這個地方是用比喻,比喻一個人,有人用繩索把你捆綁起來,你就不自由了,現在把這個繩索解開,恢複自由,就是這個意思。佛告訴我們,我們今天身上有叁條繩索,這叁條就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。見思煩惱解掉了,塵沙、無明還在,叁條你解掉一條,這個人叫阿羅漢。雖然解掉一條,可是這一條,六道輪回沒有了,就脫離六道輪回。再把第二條解開,第二條是塵沙煩惱,塵沙是比喻,就是煩惱多,像塵沙一樣,數不清、數不盡。《華嚴經》上稱的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《華嚴經》說的是這叁個名詞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分別就是塵沙煩惱。塵沙煩惱真是多,我們那個分別心,從早到晚念念都在起。塵沙煩惱斷了,就是不分別,證得菩薩的境界,提升了。最後一條繩子是無明煩惱,《華嚴經》上叫做妄想,所以無明就是妄想。妄想斷掉了,就成佛了,清淨平等覺就得到了。清淨心,沒有執著,心清淨;沒有分別,心平等;覺現前了,妄想就沒有了,經題上這五個字,叁個境界。大乘教裏修行,無論修哪個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都是指方法說的。無論用什麼方法修行,要到這個境界才算是成就。如果清淨平等覺統統沒有恢複,還是凡夫,你在原地踏步,你沒有走出來。那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這是你沒有放下。所以,佛法修學的功夫不是別的,真的是教你放下。
我的緣分的確很殊勝,學佛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,就是章嘉大師。我就向他請教,我說佛法好,方老師給我介紹,我知道了,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很快的契入?我跟同學們說過,我提出這個問題向大師請教。大師看了我,看了半個鍾點才跟我說話,這種教學的方法我沒見過。十多年之後,我才真正明白,我們年輕,心浮氣躁,提出的問題老師不回答你,一定等你浮躁的心定下來他才跟你講。看了我半個小時,他看我,我也看他,等他的答覆。半個小時,定下來了,就像在禅堂一樣,定下來了,說了一個字「有」。我們年輕,沈不住氣,有,精神就抖擻起來了,他又不說了,第二次停的時間不長,六、七分鍾。我們體會到古大德傳法都在定中,決定不能有絲毫浮躁,浮躁聽不進去,聽進去也就像耳邊風一樣,你不重視。所以這種方法,真的叫你聚精會神,他才給你講。言語很簡單,分量很足,告訴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實際上就是大乘教裏面講的止觀。我們看《華嚴妄盡還源觀》,最後教你修行的方法,五止六觀,這賢首國師的。如果講止觀,我聽不懂,是佛教的名詞,那得很費力氣。老師要我能聽懂,所以不講止觀,講看破放下。看破就是觀,放下就是止,這個話我們聽得懂,這裏頭的意思非常深廣,我們不知道,但是說了我們聽得懂。
我向他請教,從哪裏下手?他告訴我布施,給我講叁種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這是我跟老師第一堂課,兩個小時,說話不多。這叁種布施都是放下,財要放下,法要放下,你所修學的東西也不能執著。放下財,這個財是代表煩惱障,法是代表所知障,這都是十幾年之後我才明白的。老師那個話裏頭意思很深、很廣,慢慢去體會,感謝老師把我引入門,善巧方便,讓你對佛法産生興趣,産生信心,這個初學的目標就達到了。對初學的人,這裏頭還帶著點誘惑力,不跟你講真的,講假的,假也是真。告訴你財布施得財富,錢從哪裏來的?從布施來的,布施是因,財富是果。命中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