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二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九二集)  2012/4/14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9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六百叁十七頁第一行,科題「顯光用勝」。有叁段,第一段「普照十方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如是光明。普照十方一切世界。】

  前面我們讀過阿彌陀佛十二光的名號,經上說十二種光,有體、有相、有用。無量光是體,就是自性的本體,光是從自性流出來的;無邊光是相,這個光明,十二種光明遍照法界無邊無礙,這是光的相;從無礙到不思議,這十種都是光的德用,它所起的作用。末後這一大段,要顯示光的用勝,就是殊勝的用途。首先,普照十方。經文,『如是光明,普照十方一切世界』。我們要問,我們現在這個太陽系,我們居住的地球,阿彌陀佛的光有沒有照到?照到了,不但照到,而且非常殊勝。佛光接引,我們不說外國,只說中國,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,依照淨宗五經一論修行的人,佛光接引往生極樂世界,我相信決定超過十萬人。這就佛光普照,太殊勝了!佛教宗派很多,修學其他宗派成就的,成就是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禅宗說的,教下叫大開圓解,淨土叫理一心不亂,這都是大成就者。這樣的人,這叁千年當中,我們估計,最保守的估計,超過叁千人,兩千年來超過叁千人,不得了!這些人成佛了。中國這塊寶土,佛教在這裏培養人才,學佛成佛的這麼多人。淨土宗特殊,往生就等于成佛,單單這一宗肯定超過十萬人,你就曉得彌陀慈悲光明無邊的大用。

  那我們現在沒有感覺!你沒有感覺,我相信感覺的人很多,每一天在電視機面前、在網路面前,跟我們一起修學的,只要你打開屏幕,阿彌陀佛的光就照你,你還不知道嗎?讀經、念佛、聽經,心裏面有悟處,那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起作用了,明顯的感觸到是清淨心。平常我們的心很亂,妄想多、雜念多,你沒有明顯的感觸;你是冷靜想想,你就會想到,就有感觸。如果我們的心清淨,妄念少、雜念少,心專一,這個感觸就非常明顯,聽到念佛的聲音,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,就能提起觀照的功夫,這是佛光起作用。

  佛光,光是表智慧,佛光從哪裏來的?從智慧來的,智慧是我們自性裏頭本有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但是我們迷失自性很久了,我們的智慧被障礙住了,現前起作用的是變質的智慧。變質是什麼?變質就是煩惱。我相信許多同學都聽到經上有一句話說,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很多人聽過,煩惱跟菩提是一體,菩提就是智慧、就是光明。光明還是起作用,變質了,變成煩惱。所以煩惱不能斷,煩惱斷掉了菩提就沒有了,智慧也斷掉了。這東西斷不了的,斷不了怎麼辦?就轉,把煩惱再轉變成菩提。我們現在是菩提轉變成煩惱,自性裏菩提轉變成煩惱,這是迷;覺悟了之後又還原了,煩惱變成菩提,生死變成涅槃,所以沒有生死,生死就是涅槃。迷了的時候,以爲有生死,對生死很恐怖,悟了的時候,原來是大般涅槃。般涅槃是什麼?不生不滅,沒有生死。那同樣的一個道理,沒有迷悟,迷悟是一不是二,迷的時候是煩惱、是業障,覺悟的時候是智慧、是光明。這些都是世尊給我們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,我們要好好的學習。

  但是學習先決的條件,就是第一個條件,那就是誠敬,真誠恭敬心來學,不能懷疑。半信半疑,沒有恭敬心,這是學不到的,佛來教我們,我們也學不會,因爲我們的心態跟自性的性德不相應,道理在此地。不是老師、佛菩薩對我們有什麼要求,問題就是你的心態跟性德相應,那一下就通了,很容易你就入境界,你就明白、有悟處了。如果我們的心態跟性德那是相違背的,那就太難太難了,再好的老師,佛菩薩當面來教給我、教我們,我們也聽不懂,也沒辦法契入境界。由此可知,佛菩薩慈悲,普照十方,問題在自己,我們自己沒有把不善的心態轉過來,所以接收不到。好像看電視一樣,電視屏幕二十四小時都不斷,你不按鈕,你不把它打開,螢幕上什麼都沒有,你什麼也看不見,就這個道理。那我們覺悟了,我們把頻道打開,音聲、色相就顯出來了,這個道理不難懂。

  世間的學術,現在人分爲兩大類,一種是心理,一種是物理。中國傳統的教育是屬于心理,不是物理,佛法也是心理,不是物理,心理要用真誠心才學得會,物理沒有關系,不誠不敬也能學會。現在科學家明白了,心跟物是一樁事情,佛在叁千年前就說過,叫色由心生。色就是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,心就是念頭。所以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,這個話說得深,能懂得的人不多。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,對這句話總有疑惑,但是這個話是佛說的,我們對佛尊敬,不敢違背,佛不會說假話,我們相信。相信裏頭有疑惑,佛講得太深了,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事實真相。最近這些年來,看到現代科學家的報告,把我們這點疑惑斷掉了,佛這麼說的,現在科學家也是這樣說法。物質不是真的,物質從哪裏來?物質是意念波動現象所産生的。所以物質的基礎是意念。我們看到這個報告,對佛的講法完全明白了,疑惑斷掉了。佛叁千年前講的,科學家是最近叁十年說的,他們沒有讀過佛經,講的居然跟佛所說的完全相同,這不會是假的。所以我們對佛說法就有了信心。

  那我們對于經典,不能把經典裏面的道理搞明白,不能把經典裏面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,我們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。這個怪自己,不怪佛,也不怪經典,也不怪那些翻譯的人,怪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太重,粗心大意,沒體會到,就在眼前,當面錯過,真多。我們確實要承認自己心浮氣躁。我在年輕,跟我年齡差不多的這同一輩,我還是比較沈得住氣的,也就是心浮氣躁這個現象不是沒有,輕一點,不是很嚴重,都有障礙。那個心浮氣躁嚴重的我知道,他的障礙很重,他很不容易懂得。

  我第一次跟章嘉大師見面,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,他看了我叁十分鍾才答覆我。當時我不懂,十幾年之後我明白了,他看出我心浮氣躁,看出我心沒有定下來,不給我講。看著我,等我,等我整個情緒定下來了,他才跟我說。你沒有定下來不給你講。才定下來了,他老人家說了一個字,「有」,這一有我的心又動了,就是又沈不住氣了。這是什麼?習氣。似乎我們覺得這好事,這不是壞事,我的精神提起來、振作起來用心聽,不知道你心動了。古人的教學方法,看到我們這些學生,人家不肯教。爲什麼?教了沒用,聽不進去,不是打瞌睡就是心地浮動,這就是不能接受,不能接受也不教。你有一分誠敬,老師教你一分,你有兩分誠敬教你兩分,古時候的老師,師道。爲什麼?教多了沒用,聽不進去。如果十分恭敬,教你九分都不可以,對不起你,你還可以接受一分,這是古人所謂的因材施教。老師有智慧,老師有定力,他能看得清楚,教你多少你已經很滿足了,多了不能吸收,那就白講了。我年輕,遇到這些老師,這真正高明。彌陀的光明,或者我們說諸佛菩薩的光明,全在眼前,顯示在一切事物之中,只是我們自己不覺。這就是常言所謂的心浮氣躁,在佛法說,沒有定功、沒有定力,問題出在這個地方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「上段是本品之四」,第四大段,「顯彌陀光明妙用之殊勝。是爲第十四」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四願,「觸光安樂願之成就」,這段經文從這來的。這第一段,普照。第二段「見者獲益」,遇到光,一定得利益。這裏面兩段,第一段「遇光善生」:

  【其有衆生。遇斯光者。垢滅善生。身意柔軟。】

  我們看注解,『其有衆生,遇斯光者』,「表佛光雖普照十方,無邊無礙。但以衆生根性不同,其根下緣劣者,喻如覆盆絕照」。人的根性有上中下叁等,下根,這是下根人,緣不好,遇的緣不殊勝,他對于佛的光明完全不知道。比喻說覆盆,一個盆把他蓋起來,太陽照不到了。不是太陽不照你,是你自己拿個盆子蓋起來,讓太陽照不到你。所以,「日光雖遍,但人覆盆于頂」。我們現在,打傘,常常打傘,夏天出門太陽很烈,就打把傘,遮住太陽,不讓它照,就好比是這個意思。「則不見光明,故有能遇與不遇者」,沒有障礙的就遇到了,有障礙的就遇不到。沒有障礙的,心是定的、心是清淨的,不但心定、心清淨,心裏頭具足誠敬,真誠恭敬,這種人常常遇到,很容易遇到。就是他見色,睜開眼睛看到外面物質現象,豎起耳朵聽聲音,他有領悟、有覺悟,這個覺悟就是佛光。外面種種音聲色相,啓發你自性的般若智慧,你有感悟,一觸他就懂了。如果自己心很亂,妄念很多、雜念多,染汙嚴重,別人給你講你都不會覺悟,你不會有感觸。這個就是什麼?根下緣劣,是這麼一種情形。「若有機緣,遇斯光者,則必獲如下之光益」。如果真是個有緣的人,有緣的人就是具備條件,心地清淨、真誠恭敬,這就是有緣的人。他遇到佛光,這個佛光就是遇到了佛法,大家更容易懂一點,見到佛像、見到經典,看見學佛人,無論在家出家,聽人講經。佛的道場,寺院庵堂,那是藝術館,裏面所陳列的都是幫助衆生,讓你見色聞聲開智慧,斷煩惱、開智慧,全都是教學,不需要講的,以心傳心。

  進入佛門,寺院、道場,進入佛門第一個看見誰?你進門,從山門進去,山門是天王殿,是佛家的大門。大門一打開,他坐在當中面對著門外,你一進門第一個看到他,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在放光,看到沒有?你去燒香磕頭,把他當神明看待,你沒有看到他的光,所以你不得受用。他那個光是什麼?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,全是布袋和尚。布袋和尚真有其人,《高僧傳》裏頭有他的傳記,宋朝,宋高宗時代,出現在浙江奉化,跟嶽飛同時代。這個出家人,他的家世傳記裏頭沒有記載,不清楚,大概沒人知道。每一天背一個大布袋,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。到處化緣,別人給他東西,往布袋上一裝,這就走了。對待任何人滿面笑容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