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二九二集) 2012/4/14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292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六百三十七页第一行,科题「显光用胜」。有三段,第一段「普照十方」。请看经文:
【如是光明。普照十方一切世界。】
前面我们读过阿弥陀佛十二光的名号,经上说十二种光,有体、有相、有用。无量光是体,就是自性的本体,光是从自性流出来的;无边光是相,这个光明,十二种光明遍照法界无边无碍,这是光的相;从无碍到不思议,这十种都是光的德用,它所起的作用。末后这一大段,要显示光的用胜,就是殊胜的用途。首先,普照十方。经文,『如是光明,普照十方一切世界』。我们要问,我们现在这个太阳系,我们居住的地球,阿弥陀佛的光有没有照到?照到了,不但照到,而且非常殊胜。佛光接引,我们不说外国,只说中国,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年,依照净宗五经一论修行的人,佛光接引往生极乐世界,我相信决定超过十万人。这就佛光普照,太殊胜了!佛教宗派很多,修学其他宗派成就的,成就是讲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是禅宗说的,教下叫大开圆解,净土叫理一心不乱,这都是大成就者。这样的人,这三千年当中,我们估计,最保守的估计,超过三千人,两千年来超过三千人,不得了!这些人成佛了。中国这块宝土,佛教在这里培养人才,学佛成佛的这么多人。净土宗特殊,往生就等于成佛,单单这一宗肯定超过十万人,你就晓得弥陀慈悲光明无边的大用。
那我们现在没有感觉!你没有感觉,我相信感觉的人很多,每一天在电视机面前、在网路面前,跟我们一起修学的,只要你打开屏幕,阿弥陀佛的光就照你,你还不知道吗?读经、念佛、听经,心里面有悟处,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起作用了,明显的感触到是清净心。平常我们的心很乱,妄想多、杂念多,你没有明显的感触;你是冷静想想,你就会想到,就有感触。如果我们的心清净,妄念少、杂念少,心专一,这个感触就非常明显,听到念佛的声音,见到阿弥陀佛的佛像,就能提起观照的功夫,这是佛光起作用。
佛光,光是表智慧,佛光从哪里来的?从智慧来的,智慧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有的,不是从外头来的。但是我们迷失自性很久了,我们的智慧被障碍住了,现前起作用的是变质的智慧。变质是什么?变质就是烦恼。我相信许多同学都听到经上有一句话说,「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很多人听过,烦恼跟菩提是一体,菩提就是智慧、就是光明。光明还是起作用,变质了,变成烦恼。所以烦恼不能断,烦恼断掉了菩提就没有了,智慧也断掉了。这东西断不了的,断不了怎么办?就转,把烦恼再转变成菩提。我们现在是菩提转变成烦恼,自性里菩提转变成烦恼,这是迷;觉悟了之后又还原了,烦恼变成菩提,生死变成涅槃,所以没有生死,生死就是涅槃。迷了的时候,以为有生死,对生死很恐怖,悟了的时候,原来是大般涅槃。般涅槃是什么?不生不灭,没有生死。那同样的一个道理,没有迷悟,迷悟是一不是二,迷的时候是烦恼、是业障,觉悟的时候是智慧、是光明。这些都是世尊给我们说出宇宙人生的真相,我们要好好的学习。
但是学习先决的条件,就是第一个条件,那就是诚敬,真诚恭敬心来学,不能怀疑。半信半疑,没有恭敬心,这是学不到的,佛来教我们,我们也学不会,因为我们的心态跟自性的性德不相应,道理在此地。不是老师、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要求,问题就是你的心态跟性德相应,那一下就通了,很容易你就入境界,你就明白、有悟处了。如果我们的心态跟性德那是相违背的,那就太难太难了,再好的老师,佛菩萨当面来教给我、教我们,我们也听不懂,也没办法契入境界。由此可知,佛菩萨慈悲,普照十方,问题在自己,我们自己没有把不善的心态转过来,所以接收不到。好像看电视一样,电视屏幕二十四小时都不断,你不按钮,你不把它打开,萤幕上什么都没有,你什么也看不见,就这个道理。那我们觉悟了,我们把频道打开,音声、色相就显出来了,这个道理不难懂。
世间的学术,现在人分为两大类,一种是心理,一种是物理。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属于心理,不是物理,佛法也是心理,不是物理,心理要用真诚心才学得会,物理没有关系,不诚不敬也能学会。现在科学家明白了,心跟物是一桩事情,佛在三千年前就说过,叫色由心生。色就是物质现象,物质现象是从念头变现出来的,心就是念头。所以遍法界虚空界全体是心,这个话说得深,能懂得的人不多。我们学佛学了几十年,对这句话总有疑惑,但是这个话是佛说的,我们对佛尊敬,不敢违背,佛不会说假话,我们相信。相信里头有疑惑,佛讲得太深了,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事实真相。最近这些年来,看到现代科学家的报告,把我们这点疑惑断掉了,佛这么说的,现在科学家也是这样说法。物质不是真的,物质从哪里来?物质是意念波动现象所产生的。所以物质的基础是意念。我们看到这个报告,对佛的讲法完全明白了,疑惑断掉了。佛三千年前讲的,科学家是最近三十年说的,他们没有读过佛经,讲的居然跟佛所说的完全相同,这不会是假的。所以我们对佛说法就有了信心。
那我们对于经典,不能把经典里面的道理搞明白,不能把经典里面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,我们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。这个怪自己,不怪佛,也不怪经典,也不怪那些翻译的人,怪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,粗心大意,没体会到,就在眼前,当面错过,真多。我们确实要承认自己心浮气躁。我在年轻,跟我年龄差不多的这同一辈,我还是比较沉得住气的,也就是心浮气躁这个现象不是没有,轻一点,不是很严重,都有障碍。那个心浮气躁严重的我知道,他的障碍很重,他很不容易懂得。
我第一次跟章嘉大师见面,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,他看了我三十分钟才答覆我。当时我不懂,十几年之后我明白了,他看出我心浮气躁,看出我心没有定下来,不给我讲。看着我,等我,等我整个情绪定下来了,他才跟我说。你没有定下来不给你讲。才定下来了,他老人家说了一个字,「有」,这一有我的心又动了,就是又沉不住气了。这是什么?习气。似乎我们觉得这好事,这不是坏事,我的精神提起来、振作起来用心听,不知道你心动了。古人的教学方法,看到我们这些学生,人家不肯教。为什么?教了没用,听不进去,不是打瞌睡就是心地浮动,这就是不能接受,不能接受也不教。你有一分诚敬,老师教你一分,你有两分诚敬教你两分,古时候的老师,师道。为什么?教多了没用,听不进去。如果十分恭敬,教你九分都不可以,对不起你,你还可以接受一分,这是古人所谓的因材施教。老师有智慧,老师有定力,他能看得清楚,教你多少你已经很满足了,多了不能吸收,那就白讲了。我年轻,遇到这些老师,这真正高明。弥陀的光明,或者我们说诸佛菩萨的光明,全在眼前,显示在一切事物之中,只是我们自己不觉。这就是常言所谓的心浮气躁,在佛法说,没有定功、没有定力,问题出在这个地方。
我们看念老的注解,「上段是本品之四」,第四大段,「显弥陀光明妙用之殊胜。是为第十四」,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四愿,「触光安乐愿之成就」,这段经文从这来的。这第一段,普照。第二段「见者获益」,遇到光,一定得利益。这里面两段,第一段「遇光善生」:
【其有众生。遇斯光者。垢灭善生。身意柔软。】
我们看注解,『其有众生,遇斯光者』,「表佛光虽普照十方,无边无碍。但以众生根性不同,其根下缘劣者,喻如覆盆绝照」。人的根性有上中下三等,下根,这是下根人,缘不好,遇的缘不殊胜,他对于佛的光明完全不知道。比喻说覆盆,一个盆把他盖起来,太阳照不到了。不是太阳不照你,是你自己拿个盆子盖起来,让太阳照不到你。所以,「日光虽遍,但人覆盆于顶」。我们现在,打伞,常常打伞,夏天出门太阳很烈,就打把伞,遮住太阳,不让它照,就好比是这个意思。「则不见光明,故有能遇与不遇者」,没有障碍的就遇到了,有障碍的就遇不到。没有障碍的,心是定的、心是清净的,不但心定、心清净,心里头具足诚敬,真诚恭敬,这种人常常遇到,很容易遇到。就是他见色,睁开眼睛看到外面物质现象,竖起耳朵听声音,他有领悟、有觉悟,这个觉悟就是佛光。外面种种音声色相,启发你自性的般若智慧,你有感悟,一触他就懂了。如果自己心很乱,妄念很多、杂念多,染污严重,别人给你讲你都不会觉悟,你不会有感触。这个就是什么?根下缘劣,是这么一种情形。「若有机缘,遇斯光者,则必获如下之光益」。如果真是个有缘的人,有缘的人就是具备条件,心地清净、真诚恭敬,这就是有缘的人。他遇到佛光,这个佛光就是遇到了佛法,大家更容易懂一点,见到佛像、见到经典,看见学佛人,无论在家出家,听人讲经。佛的道场,寺院庵堂,那是艺术馆,里面所陈列的都是帮助众生,让你见色闻声开智慧,断烦恼、开智慧,全都是教学,不需要讲的,以心传心。
进入佛门,寺院、道场,进入佛门第一个看见谁?你进门,从山门进去,山门是天王殿,是佛家的大门。大门一打开,他坐在当中面对着门外,你一进门第一个看到他,弥勒菩萨。弥勒菩萨在放光,看到没有?你去烧香磕头,把他当神明看待,你没有看到他的光,所以你不得受用。他那个光是什么?中国人造弥勒菩萨像,全是布袋和尚。布袋和尚真有其人,《高僧传》里头有他的传记,宋朝,宋高宗时代,出现在浙江奉化,跟岳飞同时代。这个出家人,他的家世传记里头没有记载,不清楚,大概没人知道。每一天背一个大布袋,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。到处化缘,别人给他东西,往布袋上一装,这就走了。对待任何人满面笑容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