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給社會大衆做好樣子,則就是原則,榜樣,真學、真幹。彌陀願力,威光攝受之力,這個威光攝受是善巧方便,是真實智慧,不可思議。
「又《觀經》曰: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一一好中,複有八萬四千光明。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。」《觀經》上這個話,釋迦牟尼佛說的,講給韋提希夫人聽的,也就是講給我們聽的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身相都跟阿彌陀佛相同。那你就曉得,生到極樂世界,身有八萬四千相,相有八萬四千好,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你就什麼樣子。這樁事情,前面,上面一堂課,蓮池大師給我們介紹的四種不可思議,蕅益大師給我們介紹的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彌陀確實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,爲什麼?念佛衆生他能接受,能感受得到。不是念佛衆生,他有業障,它障礙了佛光,佛光雖然照他,他自己沒有感受。不是佛不照,佛是平等遍照。
「又《般舟贊》曰:不爲余緣光普照,唯覓念佛往生人。」這就是佛門常講的,佛不度無緣之人。你看佛的光不爲余緣,就是其他的緣,不是爲其他的緣,爲什麼緣?爲念佛求生淨土這種人,唯覓念佛往生人。真正念佛,他念佛就是求往生,佛光就是照他,他就是阿彌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對象,是念佛往生的人。往生的人,念佛堂的堂主一句口頭禅時時刻刻挂在口邊,提醒念佛同學,「放下身心世界,一心正念」。這是堂主的口頭禅,能不能往生確實就在這一句。我有沒有把身心世界統放下?沒有放下,就不能往生;放下了,就能往生,什麼時候放下,什麼時候就往生。
這個世間,還有什麼叫人貪戀的?大概最嚴重的就是情執。情執要看破!再好的夫妻,再好的父子,這一生遇到了這個緣,也不過就是幾十年而已。幾十年之後,死了以後,各走各的道路,再見面不認識了。爲什麼?緣沒有了。有緣就聚,無緣就散,聚散無常,要看破。真正想永遠在一起,只有在極樂世界,往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。所以我常常想,往生到極樂世界,過去生生世世有緣的人,他們念佛往生在淨土,我們到極樂世界又碰到了。極樂世界很熱鬧,熟人很多,無量劫中,現在都忘記幹淨了,到極樂世界一見面,全都想起來了。爲什麼?有宿命通,能知過去無量劫前之事。才發現朋友、同學早聞佛法的,他們相信,往生了。我們到現在才明白過來,才覺悟過來,我們也往生了,到西方極樂世界又見面、又在一起。在這一生當中,真正志同道合,常常要用這些話互相鼓勵,互相警策,不能懈怠,真幹。除了這個地方之外,任何地方都沒有辦法,都是有聚有散,聚散無常,緣盡了,相遇也不認識。
《般舟贊》這句話講得好,「唯覓念佛往生人」。佛對于念佛求往生的人,時時刻刻光照著他,一分一秒都沒有放松。這是佛的恩德,這是佛的慈悲。我們一定把這樁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,讓念佛人知道事實真相。念老末後這句話接得好,「故知真實念佛之人,皆是具緣遇光之人也」,具是具足,你是具足遇到佛光這個緣的人。只要你是真實念佛,我沒有別的念頭,我只求生極樂世界。在這個世間慈悲心重,看到衆生這麼可憐,求佛菩薩救苦救難。佛菩薩如果覺得我們在這個世間跟衆生還有緣分,可以代替他做救濟的工作,我們就留在這個世間;覺得沒有這個緣分,沒有這個必要,佛就接我們往生。我們把身心交給佛菩薩,交給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做主。這個方法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我聽了很受感動,這太好了!哪一個人一生不爲自己操心?我能夠把身心交托給佛菩薩,我不要操心了,這個多自在!大師說的話我就接受了,歡喜接受,一生佛菩薩做主。自己的心,念念求生淨土,心心想親近彌陀,自己就這麼個心。留跟不留阿彌陀佛的事情,這不是我的事情;住世時間長短也不是自己的事情,自己沒有這個念頭。無時不自在,無處不自在,法喜充滿!
末後這一段,「望西師疏曰」,這假設一個問答,「問:人間行者,猶見光難。叁途衆生,豈辄得見」。確實有這個問題,我們人間見佛、聞法不容易,很難,這種緣分不多。叁途衆生他怎麼能聞得到?我們看答:「《心地觀經》雲:以其男女追勝福,有大金光照地獄,光中演說深妙音,開悟父母令發意。」男女就是他的兒女。這個人死了,他有兒女,兒女替他修福,禮請出家人或是在家有修行的居士、大德,爲他父母超度、追福,爲他誦經,爲他念佛,給他回向。地獄當中就放光明,有大金光照地獄,光中演說深妙法。這個時候地獄衆生他忏悔、他回頭了,他知道他做人的時候做錯了,聞法覺悟、聞法忏悔了。這些佛經經文、開示,他過世的父母聽到了接受了,發心了。這發心是什麼?改過自新,斷惡修善,最殊勝的是知道淨土法門,念佛求生淨土,從地獄出來,往生極樂世界。
「孝子追善,向以如此。彌陀光益,豈唐捐乎!」這四句話說得好,孝子那種真誠心感動佛菩薩、感動鬼神。我們在《地藏經》上看到的婆羅門女、光目女,最好的榜樣!真正能把她的父母從地獄度到天道,再從天道幫助她往生極樂世界。那個孝心的力量太大了,今天講能量,孝敬的心是最大的能量,能感動佛菩薩,能感動天地鬼神,阿彌陀佛的光起作用了。彌陀的光,就是前面所學的十二光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至心得生」。看到這個科題就明白了,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關鍵就是至心。請看經文:
【若有衆生。聞其光明。威神。功德。】
這個『聞其』貫下來,聞其光明,聞其威神,聞其功德。
【日夜稱說。】
『稱』是稱名,『說』是講解。
【至心不斷。隨意所願。得生其國。】
我們講解就是跟大家分享,把佛法這個道理,把學佛的這些殊勝功德,往生的瑞相,普遍的介紹給大家。人聽到了,阿賴耶識裏就落種子,這叫放光,彌陀光明要靠我們去放。我們首先感受,首先得利益,把我們的光明又照到別人。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「若有衆生,聞其光明」,到「日夜稱說,至心不斷」,就是前面念的這些經文。這一段「指聞佛光明之德,日夜稱說者,亦皆隨意所願,得生其國」,亦皆是統統都包括了。念佛,「稱說」就是現在所講的分享,歡喜跟大衆分享學佛的心得、學佛的體會、學佛的利益。特別是一些感應的事情,別人最喜歡聽了,啓發人的信心。別人聽了之後受感動,對佛法生起信心。
有些過去生中確實有善根、有因緣的人,這一生沒遇到佛法,對佛法産生誤會,認爲佛教是迷信,跟學佛的人不願意往來,這社會多,我們常常遇到。遇到這些人,那個人是個明理的人,好說話,就要跟他介紹。我們因爲對佛教知道太少了,所以産生很多誤會,佛教不是我們想象的。你討厭宗教,我們姑且不談,實際上,我們對宗教也不了解、也不認識,人雲亦雲。當然這個也有原因,是一些宗教徒在社會上所表現的不盡如法,讓大衆産生反感,把宗教徒看作神棍,仗著這些神仙,欺騙善良的衆生,把宗教徒看成這一類人,所以他排斥。我們要給他說明,要給他講清楚。最好你去研究宗教的經典,你才真正了解宗教真相,你才知道信仰宗教的人他們做的是對還是不對,不能一概而論。幾個人敗壞宗教,你就把它整個都否定了,這是錯誤的。
佛教也不例外,佛教信徒真的是假的?他信什麼?信佛菩薩會保佑他升官發財,這個觀念完全錯誤。爲什麼?那佛菩薩就是貪官汙吏,你送供養就是賄賂,佛菩薩接受賄賂。這個錯了!一定要告訴大家,佛菩薩是人,他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,他是一個有智慧、有道德的人,不能冤枉他。經典是佛菩薩的教科書,也就是佛菩薩自己所說的話。這些話有道理、有智慧、有方法、有經驗,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裏頭的難題,所以它是教育。我們學佛是學這些,這對我們有用處,幫助我們這一生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。我們這一生過得快樂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方老師當年給我介紹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如果沒有這個介紹,大概我不可能學佛,我頂多把佛經典當作一門知識來看待,我不會認真跟他學習。他跟我講,我觀察他老人家的生活,發現他真學。他真學,告訴我,那就不是假的。我走進他的書房,看他的書桌,每次看到書桌上都有佛經,我就知道他真讀,他真學。不是隨便看一、二本說說而已,不是的,他真用心,他把這個當作他自己主修的功課。這才引起我們感到驚訝,相信他這個話是真實的,不是假的。
我們走向這個道路,參與這個行業,這個行業是義務社會教育,不講求報酬的。我學了之後,我就肯定了,釋迦牟尼佛是一位社會教育家,是一位偉大的老師。他負責,他盡職,一生教學,四十九年沒休息過。中國古人所說的「學不厭,教不倦」,這兩句話他做到了,他是我們的好榜樣。叁十歲開悟就開始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,真教,真學。真學是以身作則,真教,不怕辛苦有教無類,不分你是哪個國家的人,不分你是哪個種族,不分你信仰什麼宗教,你只要找他,他就會認真教你。一分錢學費不收,不求一切名聞利養,這個老師到哪裏去找!我們對這個老師真正生起恭敬心,相信他的話,他絕不會騙人,騙人都是有企圖的,他沒有企圖。他對這個世間一無所求,只是把他自己體悟到宇宙萬法的事實真相,給我們說出來而已,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的思想、言行就不會有偏差、不會有過失。這個好人,真正是世間第一好人。他有團體,沒有團體的形式,他不建道場。跟他的人不少,但是生活方式相同,晚上樹下一宿,找一棵樹底下去打坐,白天日中一食,去托缽。全部的財産就是叁衣一缽,這是全部財産,走到哪裏都帶在身上。除此之外,一無所有,真正幹淨。
下面我們看一段《吳譯》的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阿彌陀佛聲,稱譽光明,朝暮常稱譽其光明好,至心不斷絕,在心所願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