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五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九五集)  2012/4/16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9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,第六百四十六頁第五行。科題「重顯依報莊嚴,十四品至十七品」,分爲四段。第一段「寶樹遍國」,這又分四段。

  【寶樹遍國第十四】

  念老的注解說,這一品「重顯極樂國土依報莊嚴」,前面有介紹,這個再補充,介紹極樂世界環境的莊嚴。「七寶行樹,周遍其國」,我們相信,樹木花草是一切有情衆生的喜愛,不但人喜愛、動物喜愛,鬼神也喜愛,佛菩薩也不例外,都喜愛樹木花草。所以,居住環境好的一定樹木多。極樂世界它是法性土,它不是阿賴耶的相分,境界相變現的,是自性裏面所流露出來的。所以這些樹,形相是樹木花草,實際上全是珍寶成就。「此諸寶樹,或一寶獨成」,從樹根到枝葉花果純是一種寶。也有兩種寶、叁種寶、無量珍寶成就的,叫「多寶共作」。

  「樹皆整齊莊嚴」,這是自然形成的。我們在野外去旅遊,看到原始森林,地球上現在還不少地方有原始森林。原始森林你看一片樹木它就一個品種,沒有雜樹生在裏面。這就是《易經》裏面所說的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,這是大自然的規律。大自然的規律在佛教裏稱爲性德,所謂法爾如是。沒有人工去幹預,沒有人去設計,自然的,它就那麼整齊,就顯示出那樣的莊嚴,這整齊莊嚴。「光色殊妙」,只要是性德成就的,決定有光、決定有色。光色殊妙,殊是特殊,妙是微妙,這些光色變化。我們人工也能夠製造,像現在做的琉璃燈,水晶的。這個大燈挂著許多水晶的這些珠,燈點燃之後,不同的角度去看,它有不同的光彩,這邊看是紅的,那邊看是綠的,那邊看是藍的,五彩缤紛,美不勝收。實際上,實際上什麼顔色都沒有,只是角度不同,水晶珠折射出來的光不一樣。在極樂世界,這些樹木花草都是珍寶所成,所以在光明遍照之下,這個折射光之美我們能夠想象得到。雖然不能完全想象到,能想象個彷佛,我們相信這是有的。「隨風奏樂,音調和雅」,這也能想象得到。在我們人間,中國,西方可能是從中國學去的,它們也有很多種的風鈴。款式有大有小,也有許許多多種類,挂在屋檐上、挂在樹梢上,風吹動之後就像交響樂一樣,音色非常的溫和、優雅。

  「此即第四十」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第四十願「無量色樹願之成就」,這品經就講第四十願無量色樹。世尊特別爲我們介紹,知道這是大衆非常歡喜的環境。先說「樹之質」,它不是木本的,花草不是草本的,它是珍寶成就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彼如來國。多諸寶樹。或純金樹。純白銀樹。琉璃樹。水晶樹。】

  就純琉璃、純水晶的。

  【琥珀樹。美玉樹。瑪瑙樹。】

  這是用我們這個世間的名稱來形容,這些寶石都是人間喜愛而認爲這是很貴重的。因爲在這個世間稀有,它不多,物以稀爲貴,在極樂世界太多了。「水晶與水精同」,我們現在稱水晶,這兩個名詞都稱。「梵語頗黎」,古時候沒有玻璃,玻璃是近代才發明的,古人稱玻璃就是稱水晶,它透明的,非常幹淨,一塵不染。水晶有紫色的、有白色的、有紅色的,碧就是綠色的,有這四色。「琉璃乃梵語,華言青色寶」,我們中國人叫它叫翡翠。翡翠,綠色的玉,透明的,很貴重,所以叫青色寶。「一切衆寶皆不能壞。體堅色瑩,世間希有,故名爲寶」。這些寶,寶石,都非常堅硬,很高的硬度,不容易破壞。「琥珀、瑪瑙,亦是世間珍寶」,就是說出産的數量少,稀有,大家就看得很貴重。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植物,樹木花草它不是木本的,它珍寶所成。「或有」,前面是:

  【唯一寶成。不雜余寶。】

  純的,金的就純金,銀就純銀,琉璃、水晶亦複如是。純是一寶成就,也有多寶成就。

  【或有二寶叁寶。乃至七寶。轉共合成。根莖枝幹。此寶所成。華葉果實。他寶化作。】

  這是總說,「總之七寶」,七在這個地方不能把它看成數字,看成數字就錯了。極樂世界無量珍寶,七代表圓滿,它是表法的。淨土宗用七很多,你看《彌陀經》上全是用七,《華嚴經》用十,密宗用十六、用二十一、用叁十六,都是表法的,代表什麼?代表大圓滿。所以,七就代表一切所有珍寶,是這個意思。這個七之來由,是四方東南西北,上下、當中,就圓滿了。像我們這個房子,四面東南西北,有上、有下、當中,這叫七。所以它代表圓滿的意思。《華嚴》表法用數字,數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,基本的圓滿數字。以後無論多大的數字都是從這個延伸出來的,發展出來的,它的基礎就是一到十,這代表圓滿。總之七寶,皆借世間的物質勉強做比喻,極樂世界的寶我們無法想象。

  實實在在說,「極樂一切萬物悉皆微妙奇麗」,奇是奇特,我們不但沒有見過,連聽都沒有聽說過,微妙奇麗。「超逾十方」,不但我們這個世間沒有,十方諸佛世界雖有不齊全,總有漏掉的、總有缺陷的。極樂世界齊全,一樣都不漏,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,出家做比丘的時候,發的一個大願。大慈悲心,要幫助一切世界六道衆生,救他們,六道衆生太苦了,怎麼樣幫助六道衆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,他發這個大願。向他老師請教,老師是世間自在王如來。老師教他,你應該去一切諸佛刹土去參觀、去考察,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你的願就滿了。他真幹,用了五劫時間,這麼長的時間,哪些該取、哪些該舍做了個總結,這個總結就是四十八願,這四十八願真的成就了。極樂世界從哪來的?是這麼來的,不是憑空想象的,是實際上去考察、去采訪,這麼成就的。這是阿彌陀佛大願,大慈大悲、大智慧所成就,這裏頭真修、真幹。所以成就這個環境,是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精華,不善的全不要,善的統統都攝受,極樂世界美不可收。「豈真似此濁世之俗物!」用我們這邊我們稱爲珍寶來做形容、來做比喻,實際上極樂世界珍寶美不勝收,我們這個世間珍寶簡直不能爲比。這一段爲我們說出這個意思。

  下面「別明」,我們看經文:

  【或有寶樹。黃金爲根。白銀爲身。琉璃爲枝。水晶爲梢。琥珀爲葉。美玉爲華。瑪瑙爲果。】

  這是比喻。

  【其余諸樹。複有七寶。互爲根幹枝葉華果。種種共成。】

  「又據《往生論》」,天親菩薩說的,「則此寶樹,顯國土莊嚴中,種種事功德成就」。《往生論》裏頭,天親菩薩依照經典修成了,往生到極樂世界,《往生論》就是他自己修學往生成就的報告,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真實狀況。叁經,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世尊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。《往生論》天親菩薩真幹、真信、真願,往生淨土親近彌陀,這是他的修學報告。這個報告可以用它來注解經文,所以這個注子《往生論》引用得很多。「論曰:備諸珍寶性,具足妙莊嚴」,備是完備,圓滿具足一切珍寶性。這個珍寶是自性裏面本有的,惠能大師見性,告訴我們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就是說這個意思,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無盡的珍寶。圓滿見性的人,自性裏面的智慧、德相,相就是珍寶,全都起作用。「樹是妙寶所成」,是即論中所說的「備諸珍寶性」,這淺義,淺說。那深的意思,「蓋顯彌陀之性德,一切妙寶皆彌陀性德所本具,一一寶中備具一切珍寶之妙德」,這說真話,這深說。

  淺說是講極樂世界的形相,深說是阿彌陀佛的性德,再深一層說,就是自己的性德。我們自己的本性跟阿彌陀佛的本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。大乘教裏頭,佛說過很多次,叫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,我們跟彌陀是一體。所以經論裏頭有說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這就說明一體的意思。彌陀的性德就是自己的性德,極樂世界既然是性德之所顯現,我們自己的性德完全同于彌陀性德,彌陀顯現也就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。這是說明衆生跟佛的關系,太重要了,這個不能不知道;這一點不知道,你這一生不能成就。不但要知道,要肯定、要接受,確確實實妙不可言。大乘學者,真正學大乘的,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。一一寶中具備一切珍寶的妙德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多不二,這是諸法實相,真相如是。

  「具足妙莊嚴」,這兩句話,備諸珍寶性,具足妙莊嚴,這一句淺言之,這是下文裏頭「榮色光曜」,底下一段經文裏頭,「不可勝視」,你看不完,你看不盡。與「出五音聲」,這個五音聲是交響樂。「深言之,則一一寶樹皆是圓明具德」,圓是圓滿,明是光明,全是自性性德的展現。大乘經裏頭佛說「一切法由心想生」,一切法說我們世間法,十法界依正莊嚴,無不是心現識變。心是真心,就是自性,真心所現、真心所生;唯識所變,識是什麼?識是分別、識是執著。因分別執著産生變化,這個變化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。如果沒有識它就不變,它只現、只生,不變,這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的境界。所以實報莊嚴土我們稱它爲一真法界,就是它不變,只現不變。十法界心現識變,通過識它就變化,怎麼變沒有一定。識就是念頭,念頭太多、念頭太複雜、念頭極不穩定。前念善,後念不善,變化太大,前念不善,後念善。把一真法界轉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「樹成行」:

  【各自異行。行行相值。莖莖相望。枝葉相向。華實相當。榮色光曜。不可勝視。】

  經文不長,二十八個字,形容得太美了,這就是自性的性德。爲什麼?這些樹沒有人種植,也沒有人策劃,也沒有人去丈量,而這個樹是整整齊齊,好像是規劃出來的。其實不是的,性德,性德法爾如是,自自然然的。這種自然現象就擺在我們面前,很可惜我們這些人不覺不知。最貼切的莫過于身體,你看身體,來投胎的時候進入母體,靈魂進入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