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此地,留在此地表法,我替佛教做一點事情。好!你心多自在,多快樂!錢財供養,有很好,做好事;沒有更好,我不要做事,你說多快樂。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是佛法。
今天我們愈來愈清楚,現在佛法,可以說就剩這一部經典了。別的經典雖然多,沒法子學,學了做不到。只有這部經,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發心求生淨土,個個人都有指望,別的就不要搞了。經典印出來,留給後世,留給後人。我們也對佛法之外做了一點工作,就是傳統文化。中國傳統文化能救全世界,這個話湯恩比說的。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」,這全世界社會問題,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。這不是我們說的,英國人講的,這個人識貨。
所以思惟,真信、切願,我天天念佛,天天求佛回向,就是求生淨土。希望阿彌陀佛做主,什麼時候召我回去,我很聽話,對這個世間沒有一點點留戀,走的時候自在。有一點留戀就有牽挂,就有麻煩。這一點很重要!教我正受,正受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就是正受。思惟正受這四個字我們要有。「善導大師注曰」,善導大師的《四帖疏》,我們過去講《觀無量壽經》就是用善導大師的注解,「言教我思惟者,即是定前方便。思想憶念彼佛依正二報四種莊嚴也」,這就是福慧。福,生活所必需,衣食住行;慧,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,依報正報四種莊嚴。
『坐禅』,「坐而修禅。禅者梵語,具曰禅那」。這是印度話,音譯過來的,翻成中國意思叫靜慮,也叫思惟修,也叫做止觀。章嘉大師教我的時候,他說看破放下。靜就是放下,慮就是看破,看破是觀,放下是止,所以就是止觀。這是章嘉大師對我們初學的人用的方便話,好懂。他要講這些名詞就麻煩了,解釋半天,愈解釋愈迷糊。這個就是老人高明之處,對初學,言語非常簡單,讓你聽了很滿意。「靜慮」是「禅那之體」,就是修禅,修禅的體是寂靜,寂靜就是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實在說,妄想不容易,開始修的時候,放下分別執著。法相唯識宗他們修行的方法,轉識成智,也是在這裏下手。經論上說,轉識成智,是六七因上轉,五八果上轉。前面五識跟阿賴耶識那是轉不了的,你要在這上用功夫,那完全錯了。一定是把第六意識管住、第七末那管住,末那是執著,意識是分別。怎麼修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,待人接物,練什麼?練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叫真修。開頭忍,忍辱波羅蜜。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先方便,就是禅定的基礎。先忍,然後,自然他就得定了,真的它不起來了,定久了智慧就開了。這個智慧還不是真的智慧,爲什麼?你還有起心動念。修不起心、不動念那是高級禅定,那不是普通的。修成了,超越十法界,那就往生,一般都是往生華藏世界,毗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;如果是念佛的,那決定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。
所以我們開始學,按部就班。我們不是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是一下修的,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他一下斷了。我們沒有這個本事,一層一層的,先破執著再斷分別,我們用這個方法。先學不執著,也就是對一切法沒有控製的念頭、沒有占有的念頭,先學這個,這個才真正叫起步。用什麼功那是假的,真正用功是很現實的,就在生活上。我吃東西,我穿衣服,我用的家具,我住的房舍,不執著,都好,什麼都好。我們自己搞得幹幹淨淨、整整齊齊、舒舒服服的,好了,行了。心安,理不就得了嗎?那個理什麼?智慧開了。所以古人居住的環境,那什麼?自己搭個茅蓬,不用別人動手。在深山裏頭,砍幾根小樹,把它架起來,纏一點茅草一蓋,就是茅蓬,我們小時候就常幹這個事情。山上搭個小蓬是什麼?多半是種植一些東西,我們看守。但是山上有野獸,所以得搭個小蓬,也是防止野獸,農民都會。考究一點,搬幾塊石頭圍個小圈,都是自己搞。
所以,禅那的體,寂靜。心定不下來、靜不下來,就沒法子修禅。「而亦具審慮之用,故曰靜慮」。審慮是什麼?明白了,對眼前一切事物不糊塗。不是善惡不辨、邪正不辨,那是糊塗,那個不行。真妄、邪正、善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叫慮。有定有慮,不分別、不執著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禅定是智慧。靜就是定,慮就是慧,禅定實際上是定慧等修,平等的修學。「定慧均等之妙體」就叫禅那。所以禅那是活的,不一定是打坐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一切時、一切處心是定的,心裏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事上隨緣,沒有一樣不好,恒順衆生,在恒順衆生裏頭修隨喜功德。隨喜是什麼?隨緣。沒有大妨礙,不必說,如果對大衆有大妨礙,這個是要點醒他。小的過失無所謂,重大過失一定要勸導他,以善巧方便。要做出榜樣出來給人看,威儀有則。行家,在內行的人看得出來,這某人有定功,言行舉止裏頭看到他的功夫,他有定功。
如《俱舍論》第二十八卷,「曰:依何義故立靜慮名?」這就是爲什麼稱它叫做靜慮。「由此寂靜能審慮」,寂靜就是製心一處,你把心集中在一處,這個心的作用自然能夠辨別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,自然能辨別,這就是慮的意思。所以先要靜,寂靜,寂靜是把心定在一處。我們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。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就真正明了了,那個鄉下阿公阿婆,他們一天到晚拿著一串念珠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好像什麼都不知道,那是什麼?甚深的禅定。他什麼都知道,你們作善他知道,你們作惡他知道,他只是一句話不說,他平等對待你。你各人有各人果報,那是你自己事情,與他不相幹。他會不會勸你?不會勸你。爲什麼?他有智慧,他知道勸你沒用,你不會聽他的,他不會講廢話,高就高在此地。內行的人,真有修行人,看到他們致敬,給他們行禮,贊歎。回他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就是贊歎,彼此心心相印。所以,一個道場有這樣的人有一、二個,道場有福。上次我講的時候,有個同修,出家人,告訴我他們道場好像有叁、四個。我說那真了不起,你們對這些人要恭敬。讓我們想起釋迦牟尼佛在《大集經》裏頭說,念佛是甚深深妙禅,《大集經》上有這麼一句,真的不是假的。他心定,心裏只有阿彌陀佛就是靜,他心裏明白,樣樣清楚。
「審慮即是實了知義」,這個意思就是他真的明白,他真的明了、真的知道。「如說心在定,能如實了知」,就這個意思。我們心裏頭一天到晚就定在阿彌陀佛上,這種能力自然就發顯,這是真智慧,不是打妄想。觀照,一看、一聽、一接觸他就明了。「又思惟修者」,禅定也叫做思惟修,思惟修怎麼講法?「指因而言」,從因上講的。「一心思惟研修」,這是因。「從此乃得定,故名思惟修」。上面所講的禅,都是六度當中,第五度的禅定,從禅定能生第六般若智慧。所以這個思惟是一心思惟,一心思惟只能思惟一樁事情,不能思惟很多事情。我們今天一心思惟就是阿彌陀佛。思惟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,可以不涉一切觀想。要不要想佛像什麼?都不需要,就是一句名號,久久自然能攝心。什麼統統歸阿彌陀佛,把我們一切妄想歸阿彌陀佛、雜念歸阿彌陀佛,全都歸到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阿彌陀佛,這個方法妙極了!
西方極樂世界,修行法門無量無邊,這個地方講的是總綱領、總原則,也就是佛法離不開戒定慧叁學,禅是定、是慧,戒當然在其中。過去這方法適用,現在這個方法還適用,將來還是適用,縱然傳億萬年也不能改變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之所以成佛,就是依這個方法修的,我們想不要,改一個法門,你決定不能成就。現在人的麻煩,他不能持戒,所以他不能得定。教你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這是戒律。誰表演給我們看?鍋漏匠表演給我們看了。谛閑法師傳給他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告訴他,你就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,將來准有好處。鍋漏匠沒有記住這句話,准有好處他不想,我就念就行了,你叫我念我就念,反正這六個字很好念,南無阿彌陀佛。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一點壓力都沒有,真自在。萬緣放下,他什麼都沒有,比要飯的是好一點點,差不多,什麼牽挂都沒有,什麼妄念都沒有。苦了一輩子,現在有這麼大的福報,有地方住,有飯吃,有衣服穿,還有個老太婆照顧他,替他燒兩頓飯。大福報現前,他抓住了,叁年成功了。
這個人真正對得起自己、對得起父母,父母沒有白養他,他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。一子成佛,九祖生天,世世代代家人都沾他的光。不但家人沾光,與他有緣的都沾光,爲什麼?與他有緣的衆生,在受苦難的時候他知道,他會去幫助他。有時候就不幫助他,不幫助他,他該受,他不受他消不掉,消不掉他不能成就。所以,叁途消罪業的。人天道是消福報的,你做了好事,你一定到那裏去把福享盡;幹壞事的時候,一定到惡道把罪消掉。自性是清淨的,善惡都是染汙。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善惡,沒有天堂,也沒有地獄,全是假的,是你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。
我們再看下一段經文,「在虛空」。
【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。經行。思道。及坐禅者。】
這一句很容易懂,前面是在地面上,這是在虛空當中。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,想在虛空他就在虛空,想在地面就在地面。他們每天幹的事情就是講經、讀誦,接受彌陀的教誨。聽彌陀講經,也聽大衆講經,大衆也有互相在一起講誦的。極樂世界的事業如是,除這個之外沒別的事情。其他所有一切心想事成,不操一點心,心想事成。底下說,「得果自在」。
【或得須陀洹。或得斯陀含。或得阿那含。阿羅漢。未得阿惟越致者。則得阿惟越致。】
你看極樂世界的人,他們真自在。請看注解,上面這一行多的經文,說明彼土,就是極樂世界的人民,居民,「隨所修習各得其果,須陀洹乃至阿羅漢,乃聲聞乘聖果之差別」。下面有解釋。「須陀洹果」,小乘初果,翻譯的意思,須陀洹的意思是「入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