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一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此地,留在此地表法,我替佛教做一点事情。好!你心多自在,多快乐!钱财供养,有很好,做好事;没有更好,我不要做事,你说多快乐。什么都不要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是佛法。

  今天我们愈来愈清楚,现在佛法,可以说就剩这一部经典了。别的经典虽然多,没法子学,学了做不到。只有这部经,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发心求生净土,个个人都有指望,别的就不要搞了。经典印出来,留给后世,留给后人。我们也对佛法之外做了一点工作,就是传统文化。中国传统文化能救全世界,这个话汤恩比说的。「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」,这全世界社会问题,「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。这不是我们说的,英国人讲的,这个人识货。

  所以思惟,真信、切愿,我天天念佛,天天求佛回向,就是求生净土。希望阿弥陀佛做主,什么时候召我回去,我很听话,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点留恋,走的时候自在。有一点留恋就有牵挂,就有麻烦。这一点很重要!教我正受,正受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这就是正受。思惟正受这四个字我们要有。「善导大师注曰」,善导大师的《四帖疏》,我们过去讲《观无量寿经》就是用善导大师的注解,「言教我思惟者,即是定前方便。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」,这就是福慧。福,生活所必需,衣食住行;慧,听阿弥陀佛讲经教学,依报正报四种庄严。

  『坐禅』,「坐而修禅。禅者梵语,具曰禅那」。这是印度话,音译过来的,翻成中国意思叫静虑,也叫思惟修,也叫做止观。章嘉大师教我的时候,他说看破放下。静就是放下,虑就是看破,看破是观,放下是止,所以就是止观。这是章嘉大师对我们初学的人用的方便话,好懂。他要讲这些名词就麻烦了,解释半天,愈解释愈迷糊。这个就是老人高明之处,对初学,言语非常简单,让你听了很满意。「静虑」是「禅那之体」,就是修禅,修禅的体是寂静,寂静就是放下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实在说,妄想不容易,开始修的时候,放下分别执著。法相唯识宗他们修行的方法,转识成智,也是在这里下手。经论上说,转识成智,是六七因上转,五八果上转。前面五识跟阿赖耶识那是转不了的,你要在这上用功夫,那完全错了。一定是把第六意识管住、第七末那管住,末那是执著,意识是分别。怎么修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穿衣吃饭,待人接物,练什么?练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叫真修。开头忍,忍辱波罗蜜。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先方便,就是禅定的基础。先忍,然后,自然他就得定了,真的它不起来了,定久了智慧就开了。这个智慧还不是真的智慧,为什么?你还有起心动念。修不起心、不动念那是高级禅定,那不是普通的。修成了,超越十法界,那就往生,一般都是往生华藏世界,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;如果是念佛的,那决定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。

  所以我们开始学,按部就班。我们不是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是一下修的,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他一下断了。我们没有这个本事,一层一层的,先破执著再断分别,我们用这个方法。先学不执著,也就是对一切法没有控制的念头、没有占有的念头,先学这个,这个才真正叫起步。用什么功那是假的,真正用功是很现实的,就在生活上。我吃东西,我穿衣服,我用的家具,我住的房舍,不执著,都好,什么都好。我们自己搞得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、舒舒服服的,好了,行了。心安,理不就得了吗?那个理什么?智慧开了。所以古人居住的环境,那什么?自己搭个茅蓬,不用别人动手。在深山里头,砍几根小树,把它架起来,缠一点茅草一盖,就是茅蓬,我们小时候就常干这个事情。山上搭个小蓬是什么?多半是种植一些东西,我们看守。但是山上有野兽,所以得搭个小蓬,也是防止野兽,农民都会。考究一点,搬几块石头围个小圈,都是自己搞。

  所以,禅那的体,寂静。心定不下来、静不下来,就没法子修禅。「而亦具审虑之用,故曰静虑」。审虑是什么?明白了,对眼前一切事物不糊涂。不是善恶不辨、邪正不辨,那是糊涂,那个不行。真妄、邪正、善恶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虑。有定有虑,不分别、不执著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禅定是智慧。静就是定,虑就是慧,禅定实际上是定慧等修,平等的修学。「定慧均等之妙体」就叫禅那。所以禅那是活的,不一定是打坐,行住坐卧都在定中,一切时、一切处心是定的,心里头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事上随缘,没有一样不好,恒顺众生,在恒顺众生里头修随喜功德。随喜是什么?随缘。没有大妨碍,不必说,如果对大众有大妨碍,这个是要点醒他。小的过失无所谓,重大过失一定要劝导他,以善巧方便。要做出榜样出来给人看,威仪有则。行家,在内行的人看得出来,这某人有定功,言行举止里头看到他的功夫,他有定功。

  如《俱舍论》第二十八卷,「曰:依何义故立静虑名?」这就是为什么称它叫做静虑。「由此寂静能审虑」,寂静就是制心一处,你把心集中在一处,这个心的作用自然能够辨别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,自然能辨别,这就是虑的意思。所以先要静,寂静,寂静是把心定在一处。我们把心定在阿弥陀佛上。我们要懂这个道理,就真正明了了,那个乡下阿公阿婆,他们一天到晚拿着一串念珠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好像什么都不知道,那是什么?甚深的禅定。他什么都知道,你们作善他知道,你们作恶他知道,他只是一句话不说,他平等对待你。你各人有各人果报,那是你自己事情,与他不相干。他会不会劝你?不会劝你。为什么?他有智慧,他知道劝你没用,你不会听他的,他不会讲废话,高就高在此地。内行的人,真有修行人,看到他们致敬,给他们行礼,赞叹。回他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这就是赞叹,彼此心心相印。所以,一个道场有这样的人有一、二个,道场有福。上次我讲的时候,有个同修,出家人,告诉我他们道场好像有三、四个。我说那真了不起,你们对这些人要恭敬。让我们想起释迦牟尼佛在《大集经》里头说,念佛是甚深深妙禅,《大集经》上有这么一句,真的不是假的。他心定,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就是静,他心里明白,样样清楚。

  「审虑即是实了知义」,这个意思就是他真的明白,他真的明了、真的知道。「如说心在定,能如实了知」,就这个意思。我们心里头一天到晚就定在阿弥陀佛上,这种能力自然就发显,这是真智慧,不是打妄想。观照,一看、一听、一接触他就明了。「又思惟修者」,禅定也叫做思惟修,思惟修怎么讲法?「指因而言」,从因上讲的。「一心思惟研修」,这是因。「从此乃得定,故名思惟修」。上面所讲的禅,都是六度当中,第五度的禅定,从禅定能生第六般若智慧。所以这个思惟是一心思惟,一心思惟只能思惟一桩事情,不能思惟很多事情。我们今天一心思惟就是阿弥陀佛。思惟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,可以不涉一切观想。要不要想佛像什么?都不需要,就是一句名号,久久自然能摄心。什么统统归阿弥陀佛,把我们一切妄想归阿弥陀佛、杂念归阿弥陀佛,全都归到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阿弥陀佛,这个方法妙极了!

  西方极乐世界,修行法门无量无边,这个地方讲的是总纲领、总原则,也就是佛法离不开戒定慧三学,禅是定、是慧,戒当然在其中。过去这方法适用,现在这个方法还适用,将来还是适用,纵然传亿万年也不能改变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,就是依这个方法修的,我们想不要,改一个法门,你决定不能成就。现在人的麻烦,他不能持戒,所以他不能得定。教你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,这是戒律。谁表演给我们看?锅漏匠表演给我们看了。谛闲法师传给他的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告诉他,你就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再念,将来准有好处。锅漏匠没有记住这句话,准有好处他不想,我就念就行了,你叫我念我就念,反正这六个字很好念,南无阿弥陀佛。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一点压力都没有,真自在。万缘放下,他什么都没有,比要饭的是好一点点,差不多,什么牵挂都没有,什么妄念都没有。苦了一辈子,现在有这么大的福报,有地方住,有饭吃,有衣服穿,还有个老太婆照顾他,替他烧两顿饭。大福报现前,他抓住了,三年成功了。

  这个人真正对得起自己、对得起父母,父母没有白养他,他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。一子成佛,九祖生天,世世代代家人都沾他的光。不但家人沾光,与他有缘的都沾光,为什么?与他有缘的众生,在受苦难的时候他知道,他会去帮助他。有时候就不帮助他,不帮助他,他该受,他不受他消不掉,消不掉他不能成就。所以,三途消罪业的。人天道是消福报的,你做了好事,你一定到那里去把福享尽;干坏事的时候,一定到恶道把罪消掉。自性是清净的,善恶都是染污。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善恶,没有天堂,也没有地狱,全是假的,是你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。

  我们再看下一段经文,「在虚空」。

  【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。经行。思道。及坐禅者。】

  这一句很容易懂,前面是在地面上,这是在虚空当中。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,想在虚空他就在虚空,想在地面就在地面。他们每天干的事情就是讲经、读诵,接受弥陀的教诲。听弥陀讲经,也听大众讲经,大众也有互相在一起讲诵的。极乐世界的事业如是,除这个之外没别的事情。其他所有一切心想事成,不操一点心,心想事成。底下说,「得果自在」。

  【或得须陀洹。或得斯陀含。或得阿那含。阿罗汉。未得阿惟越致者。则得阿惟越致。】

  你看极乐世界的人,他们真自在。请看注解,上面这一行多的经文,说明彼土,就是极乐世界的人民,居民,「随所修习各得其果,须陀洹乃至阿罗汉,乃声闻乘圣果之差别」。下面有解释。「须陀洹果」,小乘初果,翻译的意思,须陀洹的意思是「入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