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二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三0二集)  2012/4/2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302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六六七页第三行:

  『阿惟越致』,又作阿鞞跋致,这是梵文,同一个名词,在中国翻译的这些法师用的字不一样,音都很接近,它的意思是不退转。「乃不退转于成佛道路之义」,这个不退转还有一个标准,就是成佛之道,决定不退转于成佛之道,这叫阿惟越致。「小本《慈恩疏》曰」,这是《阿弥陀经》,小本就是《阿弥陀经》,《慈恩疏》就是窥基大师他的注解叫《通赞疏》,《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》就是指的这个本子。它这里解释「阿鞞跋致者」,阿这个音翻成中国意思是无,鞞跋致翻作退转,无退转。阿,阿弥陀佛,阿是无,弥陀是量,佛是觉,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,无量觉。

  这里面「故《大品经》」,大品是《般若》,《大品般若经》上说,「不退转故,名阿鞞跋致」。「经一大阿僧祇劫修行之菩萨,方至此位」,这一句我们要记住。证得阿鞞跋致要修多久?修一个大劫,修一个大劫才能证得,可见得真难。净土法门就太容易了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,再跟一般菩萨比,省了一个大劫的时间。这个法门稀有,很多人不知道,知道也不肯相信。菩萨多辛苦,修一个大劫,这一个大劫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,这多长的时间!到极乐世界,一到极乐世界都得到,所以没有人相信。老修行的人不相信,哪有这种事情,叫难信。所以真正能相信,这个人是大智慧、大福报,没有大智大福,这个法门不能相信。

  有很多人真的相信,特别像阿公阿婆,他也不问什么原因,从来没有怀疑,接受之后就认真去念佛、去修行。这部经上讲的,这些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,这一生当中,一碰到这个缘,别人跟他一讲,他一点怀疑没有,完全接受,得无量诸佛如来的加持,所以他一点不疑惑,他这一生决定成就。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,即使阿弥陀佛不加持,他也是阿惟越致菩萨。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,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」。上智,那是上上根人,一闻千悟,他一听说,理事他都明白了,这种人太少了。下愚者也不多,下愚是他什么都不懂,但是他老实,他什么都不问,他也不想要懂,你教我怎么做,我就老老实实这么做,就做到底。像谛闲法师锅漏匠那个徒弟,那就是下愚,愚不可及,不是一般人能够跟他相比。往生的时候,谛闲老和尚对他的赞叹高!说当代弘宗研教的法师比不上你,弘宗是弘扬禅宗,研教是讲经教学,这些法师不能跟你比,名山宝刹方丈住持也不能跟你比。这个人往生决定是实报土上辈往生,就是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他决定在这个地位上。

  所以净宗的殊胜,我们这一生遇到决定不能放过;放过,说实在话,对不起自己。确确实实百千万劫难遭遇,彭际清居士所说的,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」,我们今天中奖碰到了,这个机会太难得了。碰到之后,佛菩萨保佑,给我们这么长的寿命,我们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真相信了。如果依照我自己以前算命那个时候的寿命,四十五岁,四十五岁我没有搞清楚,虽然相信,是念佛求往生了,不透彻。换句话说,信只有百分之八十,还有百分之二十疑惑,生凡圣同居土,我们有这个信心。可是佛给我这么长的寿命,加了一倍,有四十年的修习,现在往生也可以达到阿惟越致,不怀疑了,完全接受了。把这个事情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们还得感谢近代这些科学家帮很大的忙,让我们真正断疑生信,真正理解。

  方东美先生把佛学介绍给我,他说是哲学,世界上最高的哲学,通过我们六十年的学习,现在知道不但是哲学,而且是科学,最高的科学。完全肯定、究竟肯定了佛法是教育,它不是别的东西,它是圆满的教育,为什么?从幼儿园到博士班,圆满的教育。这个了不起!普世的教育,阿含里面讲的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修行的总纲领,五戒十善、六和六度,这普世教育,这几样东西就把世界摆平了,让天下太平。中国古人所说的,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个东西没问题就做到了;再向上提升,那就是高等的哲学跟科学,真正明了宇宙的真相。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这叫成佛。

  唐太宗说佛教能治国,他那个时候不知道。他是佛门大护法,是总护法,宗教总护法。他心量大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任何宗教他都是平等对待,只要你说得出道理出来,他都欢喜。他做皇帝的时候,伊斯兰教传到中国,基督教传到中国,基督教叫景教(风景那个景),那个时候叫景教,刚刚从西方传过来,都接受,都给他们建道场,而且一律平等待遇。佛教的寺院,敕建,皇上下命令建造,伊斯兰教清真寺也是敕建,在北京我们去参观,一看到清真寺牌子,皇上敕建的,国家对宗教平等待遇。

  古时候这些做帝王的人,真下功夫,他真学。唐太宗可能听得很多,每个宗教大师讲经说法他都听,他没去做。清朝真正干的是雍正,雍正是真干、真修,不但经教通达,他有功夫。清朝乾隆、雍正、康熙一百五十年盛世,这个盛世,说实在话,超过唐朝。唐朝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就是《群书治要》,清朝了不起的成就是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四库荟要》,这个福报修大!《群书治要》是精华,是一个人真的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精华,六十五部书里头节录下来的。我们今天学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这是精华,这就像《治要》,性质是相同的,它是一百九十三部书里头的精华节录下来的,不可思议。

  真正的学问一定用这个方法,不是在家里闭门造车,我的理想、我的看法、我的想法,不行,它不是我的,我没有想法,多看、多听。你看看,四大天王就教我们这个,东方持国是教你怎样修身、齐家、治国,给你讲理、讲方法;第二个,增长天王是教你天天有进步,日新又新,不能停在那里,不能往后退,天天要往前面走。怎么落实?多看、多听。广目天王,西方天王,教我们多看,中国古人所谓的「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」,行万里路就是考察,万卷书是古人留下来的资料,他们过去参学,以及自己一生努力成就事业的这些资料留给你,你拿到这个资料看的时候,还得要考察,要实地考察。真学问!

  早年方老师把《华严经》介绍给我,就说到这个问题。《华严经》里头有圆满的理论,有最精辟的方法,后面是什么?后面有表演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表演,这是真学问。五十三参是做出来,谁做出来?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就是把华严理论、华严的方法、华严的境界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。日常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,他说这是真了不起,在全世界哲学书里头《华严》第一,找不到能跟《华严》相媲美的。但在中国有一部,朱熹编的四书。朱熹,宋朝时候人。那个四书,我在很多年前就这么想,朱子编四书的灵感,非常可能是在《华严经》上学去的,要不然怎么会那么像?你看他采取《中庸》这部书,理论没有话说,代表中国古圣先贤正统的思想、理念。《大学》是方法。那五十三参?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是五十三参。《论语》是孔子做到了,把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,《中庸》的道理、《大学》的方法落实在生活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你看《论语》就晓得了。《孟子》也是善财童子,也是落实。孔子落实得高,圣人;孟子稍微差一点,贤人。圣贤人他怎么会成圣贤的?就是把这个东西落实到生活。

  那我们今天看这个,这更不得了,这是什么?这一部书是阿弥陀佛把他的一生所证得的理论;在学习过程当中,他参访了一切诸佛的刹土,用今天的话来说,去调查、去研究,也就是古人所谓的考察,现在人叫调研,一个意思,用了五劫时间完成这个工作。调研的结论、总结,四十八愿是总结,他就能把这个总结,落实在西方极乐世界,落实在教学,落实在生活。这个书还得了!世出世间典籍里头第一部。方东美先生他老人家认为第一部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个他没有看到,这是什么?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精华,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治要,把它浓缩成一册。《华严经》八十卷,现在把它编成一卷,这一卷里面就是八十卷的完整内容,这还得了!非常可惜,现在很多人不认识,没有发现。我们这些年认真学习、提倡、讲解,已经有一部分人觉悟、明白了,明白就真干,末法往后九千年,这一部书就能得度。

  法门无量誓愿学要不要做?要做,不是这个时候做,什么时候?生到极乐世界再做。现在我们就是一个简单的目标,求生净土,亲近弥陀,把学法门、成佛道这两桩事情放在极乐世界完成,这样做就对了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足够了,只要把时间抓住,不能空过,经要天天读、天天念、天天讲,佛号不要间断。一声佛号,就是把阿弥陀佛圆满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,一声佛号一声心,一声佛号一声圆满功德。你要是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这个道理经上讲很多遍,不止一遍,修善积德无过于念佛,修什么样的善,积什么样的德,都不如念阿弥陀佛。

  那念阿弥陀佛,还要不要积德修善?随缘,不要执著,有缘就做,没有缘就念佛,功德全是圆满的。不能够执理废事,念佛就是圆满功德,我就念佛,断恶修善我都不干了,这就错了,你的法不圆,要圆融,要自在。有缘,尽心尽力的做,不管做多少,不放在心上,这个很重要。放在心上,心就不清净。惠能大师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清净里头没有善恶,里面没有分别执著。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不存在,这叫清净平等觉,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。所以我们要记住,菩萨修到阿惟越致,修到不退转,要一大阿僧祇劫。「但净土法门大异于是」,跟他们不一样。小本《弥陀经》上说,「极乐国土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