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是佛在《观经》上讲的,告诉我们事实真相,我们的心就是佛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。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这个心是讲真心,不是妄心。三心二意是妄心,这个三心是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;二意,就是讲第六意识、第七末那,就讲这两种,叫三心二意。六道凡夫全是三心二意,不是真的。所以菩萨在这个世间跟一切众生往来随缘,菩萨用真心,凡夫用妄心,真心随缘妄心,但是要真想学佛,要用真心。大乘用真心,小乘想学,但是阿赖耶丢不掉,先用妄心学,妄心就是要持戒、要修定、要开慧,要走这个路子。净宗法门它实在是太巧妙了,把戒定慧全部容纳在名号当中,你念这一句名号,戒定慧全都有了,这是真正不可思议,统摄所有的根机,什么人都能学。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只要我们记住这三种不退。
所以阿惟越致菩萨,破一分无明,无明真破了,证一分法身。一破一切破,一证一切证,这个时候双舍二边,「全归中道,念念流入萨婆若海」,纯净纯正。「足见念不退之难证」。实在讲,三种不退都难,念不退是真难,因为证得念不退就成佛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净土宗,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,就是念不退。「但净土妙法」,它真妙,「五逆十恶,十念成就,带业往生。居下下品者,皆得三不退也」,这个妙是从阿弥陀佛来的,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别人不知道,没有概念,我们知道四十八愿怎么来的,五劫参访考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,取长舍短总结的报告,就是四十八愿。我们这样讲,大家印象深刻,那不是简单的,五劫修行参访考察所得到的总结。阿弥陀佛以这个总结,以他无量劫来修行的功德来加持你,这还得了!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加持,你就成为三不退的菩萨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。我们要知道这个好处,知道这个利益,我们才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一心一意就是一句弥陀,真正不可思议。
「是以灵峰大师赞曰」,灵峰就是蕅益大师,《弥陀经要解》他作的。「十方佛土」,十方佛土是法藏比丘去参访的对象,「无此名相,无此阶位」,没有这样的名词,没有这个现相,没有这个阶位,也「无此法门」。换句话说,净宗法门,净宗的阶位,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,华藏世界也没有。「非心性之极致」,真心、自性,真心自性的极致,中心的中心,圆满里头的圆满。「持名之奇勋」,持名的功德,勋就是讲的功德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我们持名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。「弥陀之大愿」,当年弥陀参访十方佛土,总集一切佛土里面美好之大成,十方佛土里头有缺陷统统不取,精华美好统统都要,这样建立极乐世界,这样成就净宗的法门,毕竟得到的大圆满。「何以有此」,这句话感叹,要不是心性极致,要不是持名奇勋,要不是弥陀的大愿,怎么可能有这样殊胜的庄严成就!我们再看下面一段,「法喜自在」。请看经文:
【各自念道。说道。行道。莫不欢喜。】
『念道』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这是法喜充满。『说道』,就是我们今天讲分享,跟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。『行道』,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这就是落实在自行化他,法喜充满。注解里头说,「末后,诸往生者」,所有往生的人,无论是什么样的品位全包括了,我们晓得最高的有等觉菩萨,最低的有地狱众生。地狱众生怎么能往生?他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,一时糊涂造了地狱业。这一时糊涂,肯定是大富大贵,他被这富贵迷了心窍,造了地狱业。唐太宗就是个例子,他做帝王,护持佛法,护持一切宗教,他要不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积功累德,哪有那么大的福报!可是堕地狱,你看看,时间不算太长,他现在到极乐世界去了,往生了。这就是诸佛菩萨威神加持,只要他一回头、一认错,很快他就成功了。所以不能够轻视。
我们看他附体,那种表情,他真的忏悔,真的认错,造了地狱业,不应该杀那些人。他说我爱人,不想杀人。为什么杀那么多人?在那种权力、地位、富贵之下,的确非常容易发脾气,有一点不称心、不如意就要杀人。我记得《贞观政要》里头有一段,错杀了一个人,那个人是犯了过失,唐太宗发脾气,一下把他杀掉。杀了之后他很后悔,他说他是有罪,但是罪不该死,没这么重,我发脾气的时候,为什么你们大家都不劝我?所以从此以后,凡是判这种死刑要杀人的话,唐太宗有命令,一直都要保留五天,就是不能马上执行,五天之后再执行,以免他错杀人。这错杀了一个,还是觉悟得快。这个人也跟他多年,虽有错不至于是死罪,所以他很难过。这就是境界现前,往往自己守不住就会做错事情。《注解》里头说,「末后,诸往生者,因随意修行」,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都好,「受用种种大乘法乐,并自在得果,故莫不欢喜」。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向上提升,没有堕落的,没有退转的,所以他不退转,这真正叫得法喜。
下面第十七品,「泉池功德」,给我们说的是依报庄严。「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」,这里头有三段。第一,「首明池德之总相」,并列标池的量(就是大小)、水的德、岸边的树、池里面的莲花,介绍这些。第二段介绍「池扬妙法,成熟善根」,宝池德水,宣扬妙法。第三,「十方生者,莲池化生」,告诉我们,生到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。完全是四十八愿功德之所成就。请看经文,先说总相:
【又其讲堂左右。泉池交流。】
位置说出来了,『讲堂』的左右,这两句是说总相。「表宝树莲池,周遍其国也。《观经》曰:一一池水,七宝所成。……其摩尼水,流注华间,寻树上下。可见极乐,庄严微妙,超逾一切」。讲堂到处都是,庄严无比。阿弥陀佛在实报土现报身,在方便土、同居土现应身,可是极乐世界特殊,法身、报身、应化身它是一体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不可思议。我见过一次,七十九岁那一年生病,见到佛,佛的身相顶天立地,就跟半边天一样大。可是很奇怪,虽然像天那么高,看得很清楚,一点不模糊。我们知道这是佛的化身,化身跟应身、跟报身、跟法身平等的,现大身。我们往生的时候,佛来接引全是化身,无量无边的化身。那我们就晓得,在西方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现的是无量无边身,每一个人都很亲切,我在阿弥陀佛的身边。十方世界那么多人去往生,怎么可能挤到前面去看到佛?所以佛的讲堂无量无边,到处都是讲堂,讲堂里面佛就在那里讲经教学。讲堂无量无边,每个讲堂都不会拥挤,为什么?它是法性身,是法性土,法性没有大小,又何况很多。
《观经》说,一一池水,七宝所成。我们这个世间的七宝是固体,是很生硬的;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,你喜欢硬的它就变成硬的,变成建筑材料,你喜欢软,它变成液体,跟水一样。所以水也是七宝。摩尼水,摩尼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如意,能如人意。经上举例子,你在七宝池里面洗澡,你喜欢水热一点,它就热一点,喜欢凉一点,它就凉一点,这就如意。喜欢深一点,喜欢浅一点,样样如人意。流注华间,寻树上下。我们这边水是往下流,极乐世界的水可以向上流,可以从池底流到树梢,再从树梢流下来。可见极乐,庄严微妙,超逾一切,他方世界很难看到的。下面一段,「别明德相」,这分成九个小段。第一「宝池深广」。
【纵广深浅。皆各一等。或十由旬。二十由旬。乃至百千由旬。】
《注解》里头告诉我们,「别相中」,首先说明「泉池之形量」,池的形状,池的大小。「纵者长度。广者宽度。池之长宽深浅,应机化现,其量非一」,这个池里头大小、浅深,它是随众生的意思,我们喜欢深它就深,喜欢浅它就浅,喜欢大它就大,喜欢小它就小,能随人意。「称其形体,各为一等。从十由旬,乃至百千由旬,皆随应而现」。我们从这些经文,概略的能够体会到,极乐世界之乐,能随人意。我们这边的苦,苦在什么?不能随自己的意思。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,要学随顺环境,环境不会随顺我们。在极乐世界真的境随心转,每个人都做到了。在我们这个世界,境随心转只有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才能做到。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的竹林寺,迦诺迦尊者在四川的修道的道场,大阿罗汉,他们确实是境随心转,也在地球上。凡圣同居土,圣人是境随心转,凡夫是心随境转,搞反了,所以苦乐不一样。既然文殊菩萨道场能够随心念而转,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随着念头转变,那我们就知道,我们的人身、我们居住的土地不是定法,它是会变的,千变万化,没有定数。
我们深深的来思惟、来观察,相信了,念力不可思议,全在念头!佛菩萨他们的念头是集中的,不散乱的,我们跟他比恰恰相反,我们的念头是散乱的,杂乱无章,无法集中。他们也是凡夫修成的,从散乱慢慢集中到一点,这一点多么微细,我们无法想象。愈集中能量就愈大,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,愈散乱能量就愈小。集中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禅定。十方三世佛,修行的门路只有一条,戒定慧三学。戒学,作用是什么?作用教我们收敛,定就是集中,慧就是放光,能量出来了。这个能量无事不办,星球出了毛病,都可以把它修复,这么大的能量。所以佛法里这些总的纲领、总的原则,我们一定要抓到。那个细节是小事,知道很好,不知道也没关系。总原则里头的总原则,总纲领里面的总纲领,就是一句佛号,我们现在相信,现在没怀疑了。请看经文:
【湛然香洁。具八功德。】
这里头有八种功德,八种好处。注解里说,「次表水德。是诸泉池」,极乐世界的泉池到处都是,讲堂到处都是,像学校,许许多多的教室,我们能够理解。十方往生的众生,爱好不一样,程度浅深也不一样。佛有能力变现无量无边的教室,分门别类,每一个地方学一部经,专学一部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你愿意在这个讲堂学这部经,同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