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三0三集) 2012/4/20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303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六百七十一页,倒数第六行,科题,「池内严相」。分两段,第一,「宝池体相」。经文:
【又复池饰七宝。地布金沙。】
这两句,念老注解里面说,「上显池中庄严之相」。『池饰七宝』者,《吴译》的本子,「皆复有自然流泉浴池,皆与自然七宝俱生」。《吴译》本子经文这么说法。七宝池,莲花在这个池里头出现,十方往生的这些人,这些众生,统统都是在七宝池莲花化生。即使往生在边地,还是莲花化生,后面经文上都会讲到。「池」,我们相信这是阿弥陀佛本愿与五劫修行,或者说是无量劫的修持,功德的成就,自然化生。因为莲花化生,莲花一定是在水池上。池里面的七宝是自然七宝俱生,跟这个池同时现前,这是功德的成就。
『地布金沙』,这是指地,就是池底。我们这边池塘,底是泥沙,极乐世界的池底是金沙。「《汉译》曰:有纯白银池,其底沙皆黄金也。中有纯黄金池,其水底沙皆白银也。中复有二宝共作一池,其水底沙皆金银也。乃至中复有七宝共作一池者,其池底沙皆金、银、水精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砗磲、玛瑙也。」《汉译》本子里比较详细,告诉我们这个池里面的沙有很多种。池就像树一样,树有一宝所成的,有二宝所成的,也有七宝共成的,池亦如是,也是这样的。大概哪一种宝池,它底下的金沙是另一宝,池是黄金的,池底沙是白银的;池是白银的,池底沙是黄金的。这是《汉译》本里面说得清楚,宝池的体相。再看下面这一段,这段就很精彩了,「宝莲弥覆」。
【优钵罗华。钵昙摩华。拘牟头华。芬陀利华。杂色光茂。弥覆水上。】
这里讲四色莲花,实际上决定不止四色,这四色是四原色,全都是表法的。前面说七宝,七宝是表无量珍宝,说不尽的。如果只有七种,只有四种,极乐世界就不稀奇了,怎么能够说在十方诸佛刹土极乐世界是第一?所以我们就晓得,所有的数字都是表法。这一段是说,宝池里面有四种妙莲,四色妙莲。「《会疏》曰:优钵罗」,这个地方叫青莲花,「钵昙摩」,红莲花,「拘牟头」是黄莲花,「芬陀利」是白莲花,「小本所谓四色华也」。我们世间称这个颜色,原色,三原色,是不是红的、蓝的、黄的。这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,成无量无边的色彩,白色也是这三种颜色变现出来的。我们用三菱镜在太阳底下照下来,你看太阳光是白的,通过这个镜子看的时候像一道彩虹一样,叫分光镜,把它的光分析出来。所以叫三原色,红黄蓝,青色就是蓝色。
七,净宗表法用七很多,所以七它不是定数。我们打佛七,佛七是以七天为期限,实际上那个第七意思就很深,第七天。七天不成就,再七天,七天不成就,再七天,它有这个意思在里面,所以有七个七。七个七还不够,我们好像是二00八年在实际禅寺,想举行一个超度法会,三时系念法会。我们原本商量的是七个七,这也是过去所没有过的,因为灾难太多了,大家发心,我们做七个七。结果就有附体传话给我们,灾难太大、太严重了,七个七不行。那怎么办?要多少个七?他们提出来一百个七。一百个七就是七百天!所以这个都是七里头,七是无尽。我们也就接受了,我跟当时的方丈满成老和尚商量,满成老和尚同意,找悟道师去主法,做一百个七。现在那个地方一百个七圆满了,现在好多地方都打一百个七,三时系念,好事情!系念佛事,冥阳两利。我们看到中峰禅师的开示,句句都与性德相应。开示里面我看到一句很有受用,中峰禅师说,「我心即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即是我心;此方即是净土,净土即是此方」。这两句话就是「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」,是净宗理论的依据,说得非常之好。
「又《笺注》曰:西方之莲,有青黄赤白四种」,青色青光,黄色黄光,赤是红色,「又随未敷、开、落之三时而异名」。未敷是没开,花苞。花苞我们晓得,莲池里头有一个花苞,就有一个念佛人,还没来,来的时候他就进入这个莲花里面,所以称为莲胎。往生极乐世界是住在莲花里面,花开见佛。见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,有人很快,功夫成就了,只要入品,花就会开。所谓边地,边地是个形容词,不是真有边地,边地是你有疑惑,还是在花苞里头,不过不开就是了。说五百岁花才开,这是最长的时间。五百岁是我们这个世间的时间五百年,他花就开了。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地方有时差不一样,在它那边大概也不过就是几天,在我们这边五百年。像袁宏道,这个注解里头也提到,袁宏道是明朝时候人。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在边地,但是很快他就断疑生信,花就开了。所以开花时节完全看我们自己,品位愈高的,花开得愈快,实报土上辈往生的,一生到那里花就开了;品位愈低的,花开的时间就愈长。在花里头没有苦,经上形容像忉利天人一样快乐,像夜摩天人一样快乐。所谓苦,就是没有见佛、没有闻法,以此为苦。平常修行功夫比较深一点,在花里头继续不断修行,念佛、诵经、礼佛,这是在花胎里面的功课。愈勤,花开得就愈快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「芬陀利」是白色的莲花,「白莲华之正开敷者」,这个花开了。「又此华最大,花瓣数百」,不像我们这边的莲花,花瓣没有那么多。我们这边的花瓣,几乎是椭圆形的;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花瓣,像我们这边的菊花差不多,细长。所以,佛的眼睛像莲花,像我们这边莲花就不好看,极乐世界的莲花细长,形容佛的眼睛。「一名百叶花」,它的花瓣有几百,有数百。「《妙法莲华经》之莲华,即此白莲华,百叶之芬陀利华也。又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,人间无有,故称为人中好华、希有华等」。宝池这些花,用我们世间的莲花来做个比喻,实际上我们的莲花不能跟它相比。
又『杂色光茂』。杂,和、合的意思,众、集的意思,故曰杂色。莲花池很大,花很多,各种颜色都有,大小也不一样,所以就显出非常壮丽美观。茂是茂盛。「小本曰」,《弥陀经》上说的,「池中莲华,大如车轮,青色青光,黄色黄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。亦显杂色光茂」。弥,满的意思,「莲花遍满宝池,覆荫水面」,所以叫『弥覆水上』。极乐世界七宝池多,到处都是,宝池的当中都是讲堂。那边没有高山、没有洼地,地是平的,都是平地,宝池特别多,是众生到极乐世界栖身之处。再看下面经文:
【若彼众生。过浴此水。欲至足者。欲至膝者。欲至腰腋。欲至颈者。或欲灌身。】
『灌身』,我们现在用的,沐浴的时候用淋浴,就是灌身。
【或欲冷者。温者。急流者。缓流者。其水一一随众生意。开神悦体。净若无形。】
末后这两句,完全称赞水之德。这一段是「显水具妙用,善如人意」。确实现代科学家所谓「以心控物」,所有外面的物质现象都是心现识变的,所以心确确实实能控制物质。极乐世界所有物质环境,都能随人的意念。科学家没有读到这段经文,读这段经文他一定感到很惊讶。为什么?极乐世界的人他都用上了,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没有一样不如意,树木花草,连宝池德水,都能如人意。
『过浴此水』,这是在宝池里头沐浴,我们讲洗澡,宝池里头。「彼土人天,非水谷身」。跟我们这里不一样,我们这个地方身体要喝水、要吃饭,要从这个地方取得能量。那个地方不需要,那个地方不是这种身体,「清净成就,不须洗濯,何须水耶」?没有这个必要。「唯是为随意受乐,荡除心垢故也」,这是《会疏》里头的注子。下面黄念老把它翻成白话文,意思更清楚了。「意谓」,意思是,「彼土天人,莲花化生,非依饮水食谷以维身命」,不需要吃这些五谷杂粮,也不需要饮水维持身命,「本来清净,何须洗浴?盖随意乐而浴」。这看到欢喜,像游泳一样,是一种喜乐。那里头有个深义,「为除心垢耳」。这带业往生的,还带着有烦恼习气,还带着有业障。在宝池里面洗浴,可以能消除业障,可以帮助你放下烦恼,有这个好处。那宝池里头沐浴就有此必要了。「心垢消除,自然神开体适」,所以底下这句话说『开神悦体』。
「此功德水之妙用」,实在不可思议,它的水位上下、温度高低、水流缓急,『一一随众生意』,就是样样都能够随顺人的意思。「若人初欲此水至足」,你进入宝池,你想水只到脚背,或者是到腰间、到颈,或者是灌身,水从上面淋下来,「则同一池水随人意念而升降自在,甚至水升虚空,而作淋灌」。这个景观就非常奇妙,这是不思议的功德,为什么?我希望水浅,它就浅,你希望水深,它就深,我们同在一个浴池里头,在我们这个世间做不到,也许像游泳池,一边深、一边浅,在极乐世界浅深自如。水的温度也是如此,我们想什么样的温度,它自然就现这个温度出来。我想热一点,你想凉一点,同在一个水池,各人享受不一样,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。
「人间之水,其性向下」,水都是往下处流,往低处流。极乐世界的水,「上下无碍」。「更有进者」,尤其不可思议的,「同一池水」,这刚才我们讲到的,「多人入浴,人之所欲,各有不同,或高或低,或暖或凉,或缓或急。而此水能一一知众生意,复能一一随众生意。如其所愿,同时同处,普应现之」。这是真正不可思议,确实只有极乐世界有,其他世界也可能有,但是没有极乐世界这么普遍。下面这几句话,「当思此水,是何等之水。如斯境界,是何等境界」,我们无法想象。「《法华经》曰:止止不须说,我法妙难思」。「此正是难思之妙法」,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所成就,不可思议。大乘经上常说,这种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,等觉菩萨还不能够透彻了解。
下面,这很有意思,念老的一段话,「兹于不须说中,勉强说之」,《法华经》说不能说,念老勉强为我们说出。「弥陀因地,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