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是佛在《觀經》上講的,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我們的心就是佛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這個心是講真心,不是妄心。叁心二意是妄心,這個叁心是阿賴耶、末那、意識;二意,就是講第六意識、第七末那,就講這兩種,叫叁心二意。六道凡夫全是叁心二意,不是真的。所以菩薩在這個世間跟一切衆生往來隨緣,菩薩用真心,凡夫用妄心,真心隨緣妄心,但是要真想學佛,要用真心。大乘用真心,小乘想學,但是阿賴耶丟不掉,先用妄心學,妄心就是要持戒、要修定、要開慧,要走這個路子。淨宗法門它實在是太巧妙了,把戒定慧全部容納在名號當中,你念這一句名號,戒定慧全都有了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,統攝所有的根機,什麼人都能學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只要我們記住這叁種不退。

  所以阿惟越致菩薩,破一分無明,無明真破了,證一分法身。一破一切破,一證一切證,這個時候雙舍二邊,「全歸中道,念念流入薩婆若海」,純淨純正。「足見念不退之難證」。實在講,叁種不退都難,念不退是真難,因爲證得念不退就成佛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淨土宗,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,就是念不退。「但淨土妙法」,它真妙,「五逆十惡,十念成就,帶業往生。居下下品者,皆得叁不退也」,這個妙是從阿彌陀佛來的,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別人不知道,沒有概念,我們知道四十八願怎麼來的,五劫參訪考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刹土裏面,取長舍短總結的報告,就是四十八願。我們這樣講,大家印象深刻,那不是簡單的,五劫修行參訪考察所得到的總結。阿彌陀佛以這個總結,以他無量劫來修行的功德來加持你,這還得了!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加持,你就成爲叁不退的菩薩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我們要知道這個好處,知道這個利益,我們才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一心一意就是一句彌陀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「是以靈峰大師贊曰」,靈峰就是蕅益大師,《彌陀經要解》他作的。「十方佛土」,十方佛土是法藏比丘去參訪的對象,「無此名相,無此階位」,沒有這樣的名詞,沒有這個現相,沒有這個階位,也「無此法門」。換句話說,淨宗法門,淨宗的階位,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,華藏世界也沒有。「非心性之極致」,真心、自性,真心自性的極致,中心的中心,圓滿裏頭的圓滿。「持名之奇勳」,持名的功德,勳就是講的功德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持名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。「彌陀之大願」,當年彌陀參訪十方佛土,總集一切佛土裏面美好之大成,十方佛土裏頭有缺陷統統不取,精華美好統統都要,這樣建立極樂世界,這樣成就淨宗的法門,畢竟得到的大圓滿。「何以有此」,這句話感歎,要不是心性極致,要不是持名奇勳,要不是彌陀的大願,怎麼可能有這樣殊勝的莊嚴成就!我們再看下面一段,「法喜自在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各自念道。說道。行道。莫不歡喜。】

  『念道』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這是法喜充滿。『說道』,就是我們今天講分享,跟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。『行道』,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就是落實在自行化他,法喜充滿。注解裏頭說,「末後,諸往生者」,所有往生的人,無論是什麼樣的品位全包括了,我們曉得最高的有等覺菩薩,最低的有地獄衆生。地獄衆生怎麼能往生?他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,一時糊塗造了地獄業。這一時糊塗,肯定是大富大貴,他被這富貴迷了心竅,造了地獄業。唐太宗就是個例子,他做帝王,護持佛法,護持一切宗教,他要不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積功累德,哪有那麼大的福報!可是墮地獄,你看看,時間不算太長,他現在到極樂世界去了,往生了。這就是諸佛菩薩威神加持,只要他一回頭、一認錯,很快他就成功了。所以不能夠輕視。

  我們看他附體,那種表情,他真的忏悔,真的認錯,造了地獄業,不應該殺那些人。他說我愛人,不想殺人。爲什麼殺那麼多人?在那種權力、地位、富貴之下,的確非常容易發脾氣,有一點不稱心、不如意就要殺人。我記得《貞觀政要》裏頭有一段,錯殺了一個人,那個人是犯了過失,唐太宗發脾氣,一下把他殺掉。殺了之後他很後悔,他說他是有罪,但是罪不該死,沒這麼重,我發脾氣的時候,爲什麼你們大家都不勸我?所以從此以後,凡是判這種死刑要殺人的話,唐太宗有命令,一直都要保留五天,就是不能馬上執行,五天之後再執行,以免他錯殺人。這錯殺了一個,還是覺悟得快。這個人也跟他多年,雖有錯不至于是死罪,所以他很難過。這就是境界現前,往往自己守不住就會做錯事情。《注解》裏頭說,「末後,諸往生者,因隨意修行」,自己喜歡用什麼方法都好,「受用種種大乘法樂,並自在得果,故莫不歡喜」。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向上提升,沒有墮落的,沒有退轉的,所以他不退轉,這真正叫得法喜。

  下面第十七品,「泉池功德」,給我們說的是依報莊嚴。「本品明極樂泉池不可思議功德」,這裏頭有叁段。第一,「首明池德之總相」,並列標池的量(就是大小)、水的德、岸邊的樹、池裏面的蓮花,介紹這些。第二段介紹「池揚妙法,成熟善根」,寶池德水,宣揚妙法。第叁,「十方生者,蓮池化生」,告訴我們,生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。完全是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。請看經文,先說總相:

  【又其講堂左右。泉池交流。】

  位置說出來了,『講堂』的左右,這兩句是說總相。「表寶樹蓮池,周遍其國也。《觀經》曰:一一池水,七寶所成。……其摩尼水,流注華間,尋樹上下。可見極樂,莊嚴微妙,超逾一切」。講堂到處都是,莊嚴無比。阿彌陀佛在實報土現報身,在方便土、同居土現應身,可是極樂世界特殊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它是一體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,不可思議。我見過一次,七十九歲那一年生病,見到佛,佛的身相頂天立地,就跟半邊天一樣大。可是很奇怪,雖然像天那麼高,看得很清楚,一點不模糊。我們知道這是佛的化身,化身跟應身、跟報身、跟法身平等的,現大身。我們往生的時候,佛來接引全是化身,無量無邊的化身。那我們就曉得,在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現的是無量無邊身,每一個人都很親切,我在阿彌陀佛的身邊。十方世界那麼多人去往生,怎麼可能擠到前面去看到佛?所以佛的講堂無量無邊,到處都是講堂,講堂裏面佛就在那裏講經教學。講堂無量無邊,每個講堂都不會擁擠,爲什麼?它是法性身,是法性土,法性沒有大小,又何況很多。

  《觀經》說,一一池水,七寶所成。我們這個世間的七寶是固體,是很生硬的;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,你喜歡硬的它就變成硬的,變成建築材料,你喜歡軟,它變成液體,跟水一樣。所以水也是七寶。摩尼水,摩尼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如意,能如人意。經上舉例子,你在七寶池裏面洗澡,你喜歡水熱一點,它就熱一點,喜歡涼一點,它就涼一點,這就如意。喜歡深一點,喜歡淺一點,樣樣如人意。流注華間,尋樹上下。我們這邊水是往下流,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向上流,可以從池底流到樹梢,再從樹梢流下來。可見極樂,莊嚴微妙,超逾一切,他方世界很難看到的。下面一段,「別明德相」,這分成九個小段。第一「寶池深廣」。

  【縱廣深淺。皆各一等。或十由旬。二十由旬。乃至百千由旬。】

  《注解》裏頭告訴我們,「別相中」,首先說明「泉池之形量」,池的形狀,池的大小。「縱者長度。廣者寬度。池之長寬深淺,應機化現,其量非一」,這個池裏頭大小、淺深,它是隨衆生的意思,我們喜歡深它就深,喜歡淺它就淺,喜歡大它就大,喜歡小它就小,能隨人意。「稱其形體,各爲一等。從十由旬,乃至百千由旬,皆隨應而現」。我們從這些經文,概略的能夠體會到,極樂世界之樂,能隨人意。我們這邊的苦,苦在什麼?不能隨自己的意思。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,要學隨順環境,環境不會隨順我們。在極樂世界真的境隨心轉,每個人都做到了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境隨心轉只有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才能做到。文殊菩薩在五臺山的竹林寺,迦諾迦尊者在四川的修道的道場,大阿羅漢,他們確實是境隨心轉,也在地球上。凡聖同居土,聖人是境隨心轉,凡夫是心隨境轉,搞反了,所以苦樂不一樣。既然文殊菩薩道場能夠隨心念而轉,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隨著念頭轉變,那我們就知道,我們的人身、我們居住的土地不是定法,它是會變的,千變萬化,沒有定數。

  我們深深的來思惟、來觀察,相信了,念力不可思議,全在念頭!佛菩薩他們的念頭是集中的,不散亂的,我們跟他比恰恰相反,我們的念頭是散亂的,雜亂無章,無法集中。他們也是凡夫修成的,從散亂慢慢集中到一點,這一點多麼微細,我們無法想象。愈集中能量就愈大,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,愈散亂能量就愈小。集中就是佛法裏面講的禅定。十方叁世佛,修行的門路只有一條,戒定慧叁學。戒學,作用是什麼?作用教我們收斂,定就是集中,慧就是放光,能量出來了。這個能量無事不辦,星球出了毛病,都可以把它修複,這麼大的能量。所以佛法裏這些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,我們一定要抓到。那個細節是小事,知道很好,不知道也沒關系。總原則裏頭的總原則,總綱領裏面的總綱領,就是一句佛號,我們現在相信,現在沒懷疑了。請看經文:

  【湛然香潔。具八功德。】

  這裏頭有八種功德,八種好處。注解裏說,「次表水德。是諸泉池」,極樂世界的泉池到處都是,講堂到處都是,像學校,許許多多的教室,我們能夠理解。十方往生的衆生,愛好不一樣,程度淺深也不一樣。佛有能力變現無量無邊的教室,分門別類,每一個地方學一部經,專學一部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你願意在這個講堂學這部經,同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