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二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」,没有一个不是。单单这一句,你要是懂得了,你会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。「今曰」,现在这部经上讲,「未得阿惟越致者,则得阿惟越致」,两本相同。我们现在没得到,没得到会退转,在这个世界进进退退,一点都不稀奇。

  莲池大师在《竹窗随笔》告诉我们,有个老和尚住在深山小茅蓬,修行不少年,精进不懈,道德感人。被在家居士发现了,这个出家人真有道行,把他请下山,到尘世里面去弘法利生。尘世里住了没多久,染上了习气,堕落了,自己不晓得,不知不觉的堕落了。莲池也是个大德,他们两个碰上了,莲池大师提醒他,跟他说,跟他讲故事,有一个在深山修行的老和尚几十年不下山,下山之后,没多久就堕落了。他问那是谁?莲池大师说就是老兄!所以这桩事情自古以来,不沾名利没事,一沾上,问题就来了。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,高名厚利,高名是什么?大官。今天人家请你去做部长、请你去做总理,你动不动心?不动心的很少。厚利,我这里有一百亿给你、一千亿给你,动不动心?就变节了,大修行人也禁不起。

  我们老祖宗知道这回事情,所以教育要从小扎根。扎根什么?扎根从胎教。唯有这样扎根,所以古谚语才说「三岁看八十」,三岁扎下这种深根,八十岁不会变。我这一生看到一生不变的,就看到我们以前老校长周邦道先生,一生不变。请他去做考选部政务次长,他同意了,他干这个工作是为国家选拔人才,不是贪图名利。公家给他配一辆轿车,不是公事不坐,私人事坐公共巴士,所以他那个司机没事情干,就是上下班。公家给他家里安的电话,私人的事情到外面公共电话去打,不可以用公家电话,那个电话要付电话费的,那是国家的钱。所以他的儿子在我面前抱怨,国家给你配的,为什么不用?说他爸爸是老古董,跟不上时代,老古董。老人做的是对的,在这个时代给大家做个好榜样。做官的人都像他那样,这国家还得了?不得了!真的是好人,一分钱不敢乱用。家里生活非常清淡,待遇并不是很高,他还要养几十个人。故乡,家乡就是中国大陆,他是江西人,家乡还有父老乡亲,生活过得很苦的,他每个月多余的钱寄回去。这做给我们看,我们亲眼看到。抗战期间在学校,学校常常有救济的物资,都分给同学,他自己的儿女,他好像五个小孩,没分的,分下还有多的他们就有分,没有多的,他们没有分。所以他儿子跟我们常常开玩笑说,当他的学生好,当他的儿子很可怜,他不照顾儿子,他照顾学生。所以我们做学生的,一生永远怀念这一对老夫妇,那做人是做到家了。这个故事,以后有机会在联合国讲演的时候,我要讲给大家听,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。

  「又《弥陀要解》曰」,这是蕅益大师跟我们介绍的,「阿鞞跋致,此云不退」,此是我们中国,中国人讲不退,印度人叫阿鞞跋致。第一个,「位不退。入圣流」,他已经入了圣人这个阶层,他不会堕落到凡夫。最低的就是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位的菩萨,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,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,他决定不堕三恶道,这叫圣人,他在这个世间人天两道。在六道里头期限是有限的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他就超越六道轮回,就不再来了,证阿罗汉果,永远脱离六道轮回,叫做入圣流。

  第二种,「行不退」。佛菩萨的行,行就是行为、行事,我们今天讲造作,或者讲工作,你每天的工作是什么。佛菩萨的工作是教学,所以佛菩萨的身分是老师。「行不退。恒度生,不堕二乘地」,恒是永远,永远是教学帮助众生觉悟,教学的目标也只有一个,帮助大家觉悟。觉悟就离苦得乐了,苦从迷来的,乐从觉来的,人觉悟,哪有不快乐的!所以佛法讲,断要从因上断,迷悟是因,苦乐是果,果结成那没办法,那无法改变,所以要从因上。佛知道一切众生的苦是迷失自性,他思想行为完全违背性德,这感召的苦果;如果思想行为与性德相应,他所感召的是乐,决定没有苦。

  极乐世界人人觉悟,为什么?阿弥陀佛天天讲经教学,没有中断。所以极乐世界人天天快乐,他天天有觉悟,天天在提升,一直到成佛。成佛之后,你会到有缘众生那个地区,到那里去作佛去,离开极乐世界,毕业了。这行不退,所以他不会退到二乘。二乘是阿罗汉、辟支佛,他们也度生,但是他不平等,跟他有缘,他喜欢你,帮助你,跟他没有缘,他不理你。不像菩萨,菩萨为一切众生不请之友,众生不找他,菩萨会找众生。小乘不会,你一定去找他,还看他高兴不高兴,他决定不会主动去找人。这个是大小乘心量不一样,小乘求自乐,大乘不求自乐求利他,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大乘心!不堕二乘。

  「三、念不退。心心流入萨婆若海」,换句话说,他只有一个方向,只有一个目标。萨婆若海是梵语,萨婆若,下面有解释。「萨婆若海,此云一切种智海,即如来果海」,萨婆若海,我们用中国容易懂的一句话,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明心见性,萨婆若是一切种智。我们通常介绍佛这个字,佛是什么?在大乘里面通常讲三种觉来解释佛,三种觉。小乘阿罗汉,自觉;大乘菩萨,自觉同时觉他;那佛是自觉觉他已经圆满了,这是佛里头三种觉的意思。觉从哪里来的?从智来的。所以佛里头有三种智,第一个一切智,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总相。佛经常讲的万法皆空,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,这都是讲总相,万法皆空。那这些万法怎么来的?阿罗汉不知道。阿罗汉知道那是假的,假的怎么来的他不晓得。假的,他不执著,所以他离苦得乐,他没有烦恼,因为全是假的,他把见思烦恼放下了。菩萨有道种智,这个道是道理,种是种种,太多了,无量无边,就是这些事相、现象,这现象怎么来的、怎么回事情,菩萨知道。所以阿罗汉知空不知假,知总不知别,菩萨知总也知别,但是没有到究竟圆满。究竟圆满,佛知道,佛是究竟圆满。所以佛的智慧叫一切种智,一切是一切智,种智就是道种智,这两种智慧圆满。海是个比喻,这叫一切种智海,或者叫一切智智,后头两个智字,一切智智,就是一切种智海的意思。这是如来究竟的果觉,念不退,念念流入萨婆若海,就是究竟成佛之道。这个境界在别教是初地,圆教是初住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
  别教初地,圆教初住,「破一分无明,证一分法身,方能双舍二边」,二边就是一切智、道种智。一切智、道种智,二边都放下了才真的圆满。心里还有这二边,还是边见,不圆满。所以《大乘起信论》里头马鸣菩萨教给我们,学习一定要懂得不执著言说相。我们听经,不执著言说,读经不执著文字。文字是语言的符号,不能执著,执著就错了,不执著。不执著名字相,像一切种智、如来、菩萨,这都是名词,名词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佛对每一桩事情都讲很多名词,就是叫你不要执著。你知道是讲这桩事情就对了,不要执著名字相,怎么说都可以。第三,不能执著心缘相。心缘相是什么?我听了,我看了,我觉得是什么意思,这个不可以。一定要晓得,佛说法没有意思。没有意思,能说得出这么多的妙法,这叫妙!没有意思才叫妙,有意思就不妙了。没有意思,能生无量义。无量义从哪里生的?从对方生的,从众生那边生的。众生什么样的程度,他就生什么意思,自然的,自然跑出来。确实他没有思考。

  释迦牟尼佛示现一生八相成道,一生都没有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那他就堕落了,他变成凡夫了。没有起心动念,这是我们一般人决定无法了解的,都认为我向释迦牟尼佛提一个问题,他老人家答覆我。我们提问题是有意思、有心,他的回答是无心。无心怎么答得那么巧妙?我正是不能解决,他几句话就把我解决了。唯真心离念,所以佛常常教用真心,真心没有念头,妄心有念头。用真心的人,别教就是初地,圆教就是初住,他们用真心。妄心是心意识,假的,妄心。心意识,心是阿赖耶,意是末那,识是第六识;第六识的分别,第七识的执著,第八识的记忆。

  上个月二十一号,美国夏威夷修.蓝博士来访问。他们古老的祖宗传下来这个方法,他称作记忆,实际上那就是阿赖耶。阿赖耶管记忆,我们看了、听了不会忘记。所以阿赖耶像档案室、像资料库一样,都保存在那边,再遇到的,这档案立刻调出来,一核对,所以我们认识人,不会认错人,我们知道哪一件事没有犯错误。记忆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,这不是自性,自性里头没有,所以他就讲要把记忆清除。那天跟我们谈了很多,记忆清除,记忆里面首先把不善的清除,不善的记忆、恶的记忆清除,然后善的也要清除,回归到零点能量点,这个时候作用就大了,就能够治病。这个说法我们听得懂,就是禅定!禅定,他有禅定的功夫。

  我们修禅定很难,妄念太多,心里头浮躁。但是今天我们得到一个方便,我们用念佛的方法。我们记忆不是全空,我的记忆想集中在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之外,所有一切善恶记忆全部清除,这就对了。只留一个阿弥陀佛,到极乐世界,这个阿弥陀佛再拿掉,真心统统现前。早年我刚刚接触净土,讲《十六观经》,《十六观经》是讲修净土十六种方法。这十六观,除了持名念佛是第十六,还有观像念佛,好像是第十三,观像,除这两个之外统统是观想。李老师告诉我,他说这十六种观一定要用持名,持名是第十六,为什么?容易成就,而且成就功夫比其他的都高。为什么?他说你观像,像都是虚妄的,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把这个像除掉,把它清除出去,不好清!好不容易观成功,然后再去掉也非常困难,把这个记忆去掉非常困难,不如名号,名号是假的,你名号丢掉容易。你说观佛,观佛的相好光明,那个东西不容易丢掉,印象太深刻。我想想有道理。所以十六观里头,最殊胜的还是念阿弥陀佛,第十六观。

  《十六观经》里头主要是讲方法、讲理论,理论你相信,方法你就喜欢。理论是什么?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