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」,沒有一個不是。單單這一句,你要是懂得了,你會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。「今曰」,現在這部經上講,「未得阿惟越致者,則得阿惟越致」,兩本相同。我們現在沒得到,沒得到會退轉,在這個世界進進退退,一點都不稀奇。
蓮池大師在《竹窗隨筆》告訴我們,有個老和尚住在深山小茅蓬,修行不少年,精進不懈,道德感人。被在家居士發現了,這個出家人真有道行,把他請下山,到塵世裏面去弘法利生。塵世裏住了沒多久,染上了習氣,墮落了,自己不曉得,不知不覺的墮落了。蓮池也是個大德,他們兩個碰上了,蓮池大師提醒他,跟他說,跟他講故事,有一個在深山修行的老和尚幾十年不下山,下山之後,沒多久就墮落了。他問那是誰?蓮池大師說就是老兄!所以這樁事情自古以來,不沾名利沒事,一沾上,問題就來了。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,高名厚利,高名是什麼?大官。今天人家請你去做部長、請你去做總理,你動不動心?不動心的很少。厚利,我這裏有一百億給你、一千億給你,動不動心?就變節了,大修行人也禁不起。
我們老祖宗知道這回事情,所以教育要從小紮根。紮根什麼?紮根從胎教。唯有這樣紮根,所以古諺語才說「叁歲看八十」,叁歲紮下這種深根,八十歲不會變。我這一生看到一生不變的,就看到我們以前老校長周邦道先生,一生不變。請他去做考選部政務次長,他同意了,他幹這個工作是爲國家選拔人才,不是貪圖名利。公家給他配一輛轎車,不是公事不坐,私人事坐公共巴士,所以他那個司機沒事情幹,就是上下班。公家給他家裏安的電話,私人的事情到外面公共電話去打,不可以用公家電話,那個電話要付電話費的,那是國家的錢。所以他的兒子在我面前抱怨,國家給你配的,爲什麼不用?說他爸爸是老古董,跟不上時代,老古董。老人做的是對的,在這個時代給大家做個好榜樣。做官的人都像他那樣,這國家還得了?不得了!真的是好人,一分錢不敢亂用。家裏生活非常清淡,待遇並不是很高,他還要養幾十個人。故鄉,家鄉就是中國大陸,他是江西人,家鄉還有父老鄉親,生活過得很苦的,他每個月多余的錢寄回去。這做給我們看,我們親眼看到。抗戰期間在學校,學校常常有救濟的物資,都分給同學,他自己的兒女,他好像五個小孩,沒分的,分下還有多的他們就有分,沒有多的,他們沒有分。所以他兒子跟我們常常開玩笑說,當他的學生好,當他的兒子很可憐,他不照顧兒子,他照顧學生。所以我們做學生的,一生永遠懷念這一對老夫婦,那做人是做到家了。這個故事,以後有機會在聯合國講演的時候,我要講給大家聽,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。
「又《彌陀要解》曰」,這是蕅益大師跟我們介紹的,「阿鞞跋致,此雲不退」,此是我們中國,中國人講不退,印度人叫阿鞞跋致。第一個,「位不退。入聖流」,他已經入了聖人這個階層,他不會墮落到凡夫。最低的就是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叁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,雖然沒有出六道輪回,他決定不墮叁惡道,這叫聖人,他在這個世間人天兩道。在六道裏頭期限是有限的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就超越六道輪回,就不再來了,證阿羅漢果,永遠脫離六道輪回,叫做入聖流。
第二種,「行不退」。佛菩薩的行,行就是行爲、行事,我們今天講造作,或者講工作,你每天的工作是什麼。佛菩薩的工作是教學,所以佛菩薩的身分是老師。「行不退。恒度生,不墮二乘地」,恒是永遠,永遠是教學幫助衆生覺悟,教學的目標也只有一個,幫助大家覺悟。覺悟就離苦得樂了,苦從迷來的,樂從覺來的,人覺悟,哪有不快樂的!所以佛法講,斷要從因上斷,迷悟是因,苦樂是果,果結成那沒辦法,那無法改變,所以要從因上。佛知道一切衆生的苦是迷失自性,他思想行爲完全違背性德,這感召的苦果;如果思想行爲與性德相應,他所感召的是樂,決定沒有苦。
極樂世界人人覺悟,爲什麼?阿彌陀佛天天講經教學,沒有中斷。所以極樂世界人天天快樂,他天天有覺悟,天天在提升,一直到成佛。成佛之後,你會到有緣衆生那個地區,到那裏去作佛去,離開極樂世界,畢業了。這行不退,所以他不會退到二乘。二乘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們也度生,但是他不平等,跟他有緣,他喜歡你,幫助你,跟他沒有緣,他不理你。不像菩薩,菩薩爲一切衆生不請之友,衆生不找他,菩薩會找衆生。小乘不會,你一定去找他,還看他高興不高興,他決定不會主動去找人。這個是大小乘心量不一樣,小乘求自樂,大乘不求自樂求利他,希望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這是大乘心!不墮二乘。
「叁、念不退。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」,換句話說,他只有一個方向,只有一個目標。薩婆若海是梵語,薩婆若,下面有解釋。「薩婆若海,此雲一切種智海,即如來果海」,薩婆若海,我們用中國容易懂的一句話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明心見性,薩婆若是一切種智。我們通常介紹佛這個字,佛是什麼?在大乘裏面通常講叁種覺來解釋佛,叁種覺。小乘阿羅漢,自覺;大乘菩薩,自覺同時覺他;那佛是自覺覺他已經圓滿了,這是佛裏頭叁種覺的意思。覺從哪裏來的?從智來的。所以佛裏頭有叁種智,第一個一切智,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總相。佛經常講的萬法皆空,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,這都是講總相,萬法皆空。那這些萬法怎麼來的?阿羅漢不知道。阿羅漢知道那是假的,假的怎麼來的他不曉得。假的,他不執著,所以他離苦得樂,他沒有煩惱,因爲全是假的,他把見思煩惱放下了。菩薩有道種智,這個道是道理,種是種種,太多了,無量無邊,就是這些事相、現象,這現象怎麼來的、怎麼回事情,菩薩知道。所以阿羅漢知空不知假,知總不知別,菩薩知總也知別,但是沒有到究竟圓滿。究竟圓滿,佛知道,佛是究竟圓滿。所以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,一切是一切智,種智就是道種智,這兩種智慧圓滿。海是個比喻,這叫一切種智海,或者叫一切智智,後頭兩個智字,一切智智,就是一切種智海的意思。這是如來究竟的果覺,念不退,念念流入薩婆若海,就是究竟成佛之道。這個境界在別教是初地,圓教是初住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別教初地,圓教初住,「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方能雙舍二邊」,二邊就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。一切智、道種智,二邊都放下了才真的圓滿。心裏還有這二邊,還是邊見,不圓滿。所以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頭馬鳴菩薩教給我們,學習一定要懂得不執著言說相。我們聽經,不執著言說,讀經不執著文字。文字是語言的符號,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,不執著。不執著名字相,像一切種智、如來、菩薩,這都是名詞,名詞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佛對每一樁事情都講很多名詞,就是叫你不要執著。你知道是講這樁事情就對了,不要執著名字相,怎麼說都可以。第叁,不能執著心緣相。心緣相是什麼?我聽了,我看了,我覺得是什麼意思,這個不可以。一定要曉得,佛說法沒有意思。沒有意思,能說得出這麼多的妙法,這叫妙!沒有意思才叫妙,有意思就不妙了。沒有意思,能生無量義。無量義從哪裏生的?從對方生的,從衆生那邊生的。衆生什麼樣的程度,他就生什麼意思,自然的,自然跑出來。確實他沒有思考。
釋迦牟尼佛示現一生八相成道,一生都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那他就墮落了,他變成凡夫了。沒有起心動念,這是我們一般人決定無法了解的,都認爲我向釋迦牟尼佛提一個問題,他老人家答覆我。我們提問題是有意思、有心,他的回答是無心。無心怎麼答得那麼巧妙?我正是不能解決,他幾句話就把我解決了。唯真心離念,所以佛常常教用真心,真心沒有念頭,妄心有念頭。用真心的人,別教就是初地,圓教就是初住,他們用真心。妄心是心意識,假的,妄心。心意識,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識是第六識;第六識的分別,第七識的執著,第八識的記憶。
上個月二十一號,美國夏威夷修.藍博士來訪問。他們古老的祖宗傳下來這個方法,他稱作記憶,實際上那就是阿賴耶。阿賴耶管記憶,我們看了、聽了不會忘記。所以阿賴耶像檔案室、像資料庫一樣,都保存在那邊,再遇到的,這檔案立刻調出來,一核對,所以我們認識人,不會認錯人,我們知道哪一件事沒有犯錯誤。記憶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,這不是自性,自性裏頭沒有,所以他就講要把記憶清除。那天跟我們談了很多,記憶清除,記憶裏面首先把不善的清除,不善的記憶、惡的記憶清除,然後善的也要清除,回歸到零點能量點,這個時候作用就大了,就能夠治病。這個說法我們聽得懂,就是禅定!禅定,他有禅定的功夫。
我們修禅定很難,妄念太多,心裏頭浮躁。但是今天我們得到一個方便,我們用念佛的方法。我們記憶不是全空,我的記憶想集中在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之外,所有一切善惡記憶全部清除,這就對了。只留一個阿彌陀佛,到極樂世界,這個阿彌陀佛再拿掉,真心統統現前。早年我剛剛接觸淨土,講《十六觀經》,《十六觀經》是講修淨土十六種方法。這十六觀,除了持名念佛是第十六,還有觀像念佛,好像是第十叁,觀像,除這兩個之外統統是觀想。李老師告訴我,他說這十六種觀一定要用持名,持名是第十六,爲什麼?容易成就,而且成就功夫比其他的都高。爲什麼?他說你觀像,像都是虛妄的,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像除掉,把它清除出去,不好清!好不容易觀成功,然後再去掉也非常困難,把這個記憶去掉非常困難,不如名號,名號是假的,你名號丟掉容易。你說觀佛,觀佛的相好光明,那個東西不容易丟掉,印象太深刻。我想想有道理。所以十六觀裏頭,最殊勝的還是念阿彌陀佛,第十六觀。
《十六觀經》裏頭主要是講方法、講理論,理論你相信,方法你就喜歡。理論是什麼?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