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0二集) 2012/4/20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0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六六七頁第叁行:
『阿惟越致』,又作阿鞞跋致,這是梵文,同一個名詞,在中國翻譯的這些法師用的字不一樣,音都很接近,它的意思是不退轉。「乃不退轉于成佛道路之義」,這個不退轉還有一個標准,就是成佛之道,決定不退轉于成佛之道,這叫阿惟越致。「小本《慈恩疏》曰」,這是《阿彌陀經》,小本就是《阿彌陀經》,《慈恩疏》就是窺基大師他的注解叫《通贊疏》,《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》就是指的這個本子。它這裏解釋「阿鞞跋致者」,阿這個音翻成中國意思是無,鞞跋致翻作退轉,無退轉。阿,阿彌陀佛,阿是無,彌陀是量,佛是覺,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,無量覺。
這裏面「故《大品經》」,大品是《般若》,《大品般若經》上說,「不退轉故,名阿鞞跋致」。「經一大阿僧祇劫修行之菩薩,方至此位」,這一句我們要記住。證得阿鞞跋致要修多久?修一個大劫,修一個大劫才能證得,可見得真難。淨土法門就太容易了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,再跟一般菩薩比,省了一個大劫的時間。這個法門稀有,很多人不知道,知道也不肯相信。菩薩多辛苦,修一個大劫,這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,這多長的時間!到極樂世界,一到極樂世界都得到,所以沒有人相信。老修行的人不相信,哪有這種事情,叫難信。所以真正能相信,這個人是大智慧、大福報,沒有大智大福,這個法門不能相信。
有很多人真的相信,特別像阿公阿婆,他也不問什麼原因,從來沒有懷疑,接受之後就認真去念佛、去修行。這部經上講的,這些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這一生當中,一碰到這個緣,別人跟他一講,他一點懷疑沒有,完全接受,得無量諸佛如來的加持,所以他一點不疑惑,他這一生決定成就。而且往生到極樂世界,即使阿彌陀佛不加持,他也是阿惟越致菩薩。這就是中國古人常說的,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。上智,那是上上根人,一聞千悟,他一聽說,理事他都明白了,這種人太少了。下愚者也不多,下愚是他什麼都不懂,但是他老實,他什麼都不問,他也不想要懂,你教我怎麼做,我就老老實實這麼做,就做到底。像谛閑法師鍋漏匠那個徒弟,那就是下愚,愚不可及,不是一般人能夠跟他相比。往生的時候,谛閑老和尚對他的贊歎高!說當代弘宗研教的法師比不上你,弘宗是弘揚禅宗,研教是講經教學,這些法師不能跟你比,名山寶刹方丈住持也不能跟你比。這個人往生決定是實報土上輩往生,就是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他決定在這個地位上。
所以淨宗的殊勝,我們這一生遇到決定不能放過;放過,說實在話,對不起自己。確確實實百千萬劫難遭遇,彭際清居士所說的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」,我們今天中獎碰到了,這個機會太難得了。碰到之後,佛菩薩保佑,給我們這麼長的壽命,我們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真相信了。如果依照我自己以前算命那個時候的壽命,四十五歲,四十五歲我沒有搞清楚,雖然相信,是念佛求往生了,不透徹。換句話說,信只有百分之八十,還有百分之二十疑惑,生凡聖同居土,我們有這個信心。可是佛給我這麼長的壽命,加了一倍,有四十年的修習,現在往生也可以達到阿惟越致,不懷疑了,完全接受了。把這個事情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還得感謝近代這些科學家幫很大的忙,讓我們真正斷疑生信,真正理解。
方東美先生把佛學介紹給我,他說是哲學,世界上最高的哲學,通過我們六十年的學習,現在知道不但是哲學,而且是科學,最高的科學。完全肯定、究竟肯定了佛法是教育,它不是別的東西,它是圓滿的教育,爲什麼?從幼兒園到博士班,圓滿的教育。這個了不起!普世的教育,阿含裏面講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修行的總綱領,五戒十善、六和六度,這普世教育,這幾樣東西就把世界擺平了,讓天下太平。中國古人所說的,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這個東西沒問題就做到了;再向上提升,那就是高等的哲學跟科學,真正明了宇宙的真相。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叫成佛。
唐太宗說佛教能治國,他那個時候不知道。他是佛門大護法,是總護法,宗教總護法。他心量大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任何宗教他都是平等對待,只要你說得出道理出來,他都歡喜。他做皇帝的時候,伊斯蘭教傳到中國,基督教傳到中國,基督教叫景教(風景那個景),那個時候叫景教,剛剛從西方傳過來,都接受,都給他們建道場,而且一律平等待遇。佛教的寺院,敕建,皇上下命令建造,伊斯蘭教清真寺也是敕建,在北京我們去參觀,一看到清真寺牌子,皇上敕建的,國家對宗教平等待遇。
古時候這些做帝王的人,真下功夫,他真學。唐太宗可能聽得很多,每個宗教大師講經說法他都聽,他沒去做。清朝真正幹的是雍正,雍正是真幹、真修,不但經教通達,他有功夫。清朝乾隆、雍正、康熙一百五十年盛世,這個盛世,說實在話,超過唐朝。唐朝一種了不起的成就就是《群書治要》,清朝了不起的成就是《四庫全書》、《四庫荟要》,這個福報修大!《群書治要》是精華,是一個人真的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精華,六十五部書裏頭節錄下來的。我們今天學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這是精華,這就像《治要》,性質是相同的,它是一百九十叁部書裏頭的精華節錄下來的,不可思議。
真正的學問一定用這個方法,不是在家裏閉門造車,我的理想、我的看法、我的想法,不行,它不是我的,我沒有想法,多看、多聽。你看看,四大天王就教我們這個,東方持國是教你怎樣修身、齊家、治國,給你講理、講方法;第二個,增長天王是教你天天有進步,日新又新,不能停在那裏,不能往後退,天天要往前面走。怎麼落實?多看、多聽。廣目天王,西方天王,教我們多看,中國古人所謂的「讀萬卷書,行萬裏路」,行萬裏路就是考察,萬卷書是古人留下來的資料,他們過去參學,以及自己一生努力成就事業的這些資料留給你,你拿到這個資料看的時候,還得要考察,要實地考察。真學問!
早年方老師把《華嚴經》介紹給我,就說到這個問題。《華嚴經》裏頭有圓滿的理論,有最精辟的方法,後面是什麼?後面有表演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表演,這是真學問。五十叁參是做出來,誰做出來?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就是把華嚴理論、華嚴的方法、華嚴的境界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。日常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,他說這是真了不起,在全世界哲學書裏頭《華嚴》第一,找不到能跟《華嚴》相媲美的。但在中國有一部,朱熹編的四書。朱熹,宋朝時候人。那個四書,我在很多年前就這麼想,朱子編四書的靈感,非常可能是在《華嚴經》上學去的,要不然怎麼會那麼像?你看他采取《中庸》這部書,理論沒有話說,代表中國古聖先賢正統的思想、理念。《大學》是方法。那五十叁參?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是五十叁參。《論語》是孔子做到了,把《中庸》、《大學》,《中庸》的道理、《大學》的方法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看《論語》就曉得了。《孟子》也是善財童子,也是落實。孔子落實得高,聖人;孟子稍微差一點,賢人。聖賢人他怎麼會成聖賢的?就是把這個東西落實到生活。
那我們今天看這個,這更不得了,這是什麼?這一部書是阿彌陀佛把他的一生所證得的理論;在學習過程當中,他參訪了一切諸佛的刹土,用今天的話來說,去調查、去研究,也就是古人所謂的考察,現在人叫調研,一個意思,用了五劫時間完成這個工作。調研的結論、總結,四十八願是總結,他就能把這個總結,落實在西方極樂世界,落實在教學,落實在生活。這個書還得了!世出世間典籍裏頭第一部。方東美先生他老人家認爲第一部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他沒有看到,這是什麼?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精華,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治要,把它濃縮成一冊。《華嚴經》八十卷,現在把它編成一卷,這一卷裏面就是八十卷的完整內容,這還得了!非常可惜,現在很多人不認識,沒有發現。我們這些年認真學習、提倡、講解,已經有一部分人覺悟、明白了,明白就真幹,末法往後九千年,這一部書就能得度。
法門無量誓願學要不要做?要做,不是這個時候做,什麼時候?生到極樂世界再做。現在我們就是一個簡單的目標,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把學法門、成佛道這兩樁事情放在極樂世界完成,這樣做就對了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足夠了,只要把時間抓住,不能空過,經要天天讀、天天念、天天講,佛號不要間斷。一聲佛號,就是把阿彌陀佛圓滿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,一聲佛號一聲心,一聲佛號一聲圓滿功德。你要是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道理經上講很多遍,不止一遍,修善積德無過于念佛,修什麼樣的善,積什麼樣的德,都不如念阿彌陀佛。
那念阿彌陀佛,還要不要積德修善?隨緣,不要執著,有緣就做,沒有緣就念佛,功德全是圓滿的。不能夠執理廢事,念佛就是圓滿功德,我就念佛,斷惡修善我都不幹了,這就錯了,你的法不圓,要圓融,要自在。有緣,盡心盡力的做,不管做多少,不放在心上,這個很重要。放在心上,心就不清淨。惠能大師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清淨裏頭沒有善惡,裏面沒有分別執著。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不存在,這叫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。所以我們要記住,菩薩修到阿惟越致,修到不退轉,要一大阿僧祇劫。「但淨土法門大異于是」,跟他們不一樣。小本《彌陀經》上說,「極樂國土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