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系,不能增加。要學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學這六個字。以後學多了,看古人注子也看得很多,可以觸類旁通,應機施教,那就不一樣了。我們從《楞嚴》、從《法華》、從《華嚴》認識了淨土,我對淨土産生信心,真正發心想學,得力于這叁部大經,沒有這叁部大經,真叫難信之法。

  我相信之後就不會動搖,但是還有很多雜念,看到這個世間太苦了,許多志士仁人想找治國的方法找不到,想找讓這個世界再能恢複到二、叁百年前的安定和平也找不到。我們有緣,在澳洲接受大學邀請,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這就是我學佛夾雜的這些東西。可是這些東西現在也可以放下了,爲什麼?我們找到《群書治要》,找到《國學治要》,大家依照這個學就行了。這兩部書,對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些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、效果,幾千年的聖賢全部記錄在其中,是大家最好的參考資料。我就退回本位,一切活動我也不要參加,我每天搞我的本行,講經教學,把這部《無量壽經》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,幫助大家建立信心、願心,我們就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。附帶的這個事情,這兩部書好,我想得沒有它周到,比我想得周到,比我想得圓滿,所以讓年輕人他們去做。我們今天要止、要息,要把心停止在阿彌陀佛名號上,停止在《無量壽經》上,讀誦的只有這一部經、這一部注解,其他的全都不要了。

  《止觀》第叁卷說,「息義者,諸惡覺觀,妄念思想,寂然休息。故息者,息諸妄念」。這意思講得好,我們念頭歸一,什麼都不想,只想《無量壽經》、只想阿彌陀佛。其他都不想行嗎?行!你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不會妄語,阿彌陀佛答應的話一定作數的。那有人想,災難來的時候我沒得吃、沒得穿。阿彌陀佛替我准備好了,我不要准備,我要准備他就不准備了,爲什麼?你自己會准備,不需要我幫忙。我什麼都沒有預備,他非幫忙不可,到那個時候沒得吃的他送來,沒得穿的也送來。這找靠山重要,別的靠山靠不住,阿彌陀佛是決定可靠。你得有這個信心,這是難信之法,你要真肯相信。當年章嘉大師教我,我相信,經過六十年果然沒錯,六十年來都是阿彌陀佛照顧。我自己有時候想打妄想,最後想想,我的妄想錯誤了,浪費了時間、浪費了精神,一切還都是阿彌陀佛安排的,不用操心。這些話都是真話。我們要永遠止息妄念、止息雜念,心裏頭很單純,就是一句佛號。「此就所觀而得名」,止息,「故止息即止觀」。

  「又《止觀叁》曰」,叁是第叁卷,「法性寂然曰止,寂而常照曰觀」,這是自性的止觀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止觀。換句話說,止觀不是從外來的,是自性裏頭本來有的,自性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就是止,照就是觀。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是觀,這是自性的觀。觀了怎麼樣?觀了一切清楚明了是智慧,觀了決定沒有受影響、沒有受動搖,這就叫止,這就叫寂。所以寂跟觀是同時的,寂跟觀不是兩樁事情,一樁事情。見,見要不動心。修止觀最好的地方是什麼?百貨公司,外國人講的mall,那個裏頭修止觀,真功夫。去逛mall,你看産品日新月異、琳琅滿目,看的什麼?清楚、智慧、明了,不動心,沒有一樣東西想要。修定,那禅定,高級的禅定是這個修法,不是閉了門面壁,那個沒用,境界一現前心就亂了;就在境界裏頭如如不動,這修觀。

  我們在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善財童子的五十叁關,我叫它那關口,考驗他的,五十叁關他都通過,就用止觀通過。觀是什麼?樣樣清楚;止是什麼?如如不動。善財童子的根本法門是什麼?就是阿彌陀佛,他就把心定在阿彌陀佛名號當中。無論什麼境界現前,五十叁參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他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給人家有問有答,內心裏頭確實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叫止。定慧雙修,五十叁個階級達到究竟圓滿,這成佛了。所以一定要懂這個意思。我們從早到晚張開眼睛、豎起耳朵,六根對六塵境界在修什麼?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外面境界了了分明,如如不動,一心只求往生極樂世界。有時候還想經中的境界,經中境界是極樂世界的境界,也要用止觀去修,看得清清楚楚,如如不動,念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念,真修淨土。

  下面這愈講愈深。這也是《止觀叁》裏頭說的,「無明即明。不複流動,故名爲止。朗然大淨,呼之爲觀」,這又更進一層。明跟無明不二,明是覺,無明是迷,這意思是什麼?迷覺不二。爲什麼說迷覺不二?迷的心是自性,覺的心也是自性,自性裏頭沒有覺迷。這是從體上看,它是一不是二,入不二法門。生死跟涅槃不二,生死之體是自性,涅槃的體也是自性,從性上看它是一,它不是二。所以空叫真空,有叫妙有。妙有是什麼意思?非有而有,有即非有。真空不空,不空就是真空。心入這個境界,真的叫一念不生,圓滿成就了。

  「又《止觀輔行》曰」,這都天臺家的,「中道即法界,法界即止觀。止觀不二,境智冥一」,這是禅宗裏頭常講的向上一著。什麼是中道?一念不生是真正中道,有念就不是中道,有念無念統統沒有了,這才是名符其實的中道。這什麼?就是法界,擺在我們面前,不是距離我們很遠,就在面前,我們迷了不知道。讀這些經文,豁然把我們喚醒了,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法界就是止觀,止觀是一不是二,叫止觀不二。境智冥一,境是外頭境界,是所知,智是能知。能知是智慧,所知是境界,能知的智慧跟所知的境界融合成一體。這個不好懂,我們過去對這個模糊,現在我們很清楚,爲什麼?看到科學家把微中子一分析,原來是念頭波動的現象,這不就境智冥一了!能知是波動的念頭,所知是念頭産生的物質現象,它確實是一不是二。這個冥當作自然講,自自然然是一個;不是我們說它是一個,統一的,不是,它本來就是一個。所以古人有句話說得好,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,這兩句話幾十年來我們真懂了嗎?沒懂。現在看到科學家這個報告懂了,才知道古人總結的一句話,在佛法裏面它不講物質,它講色,色法,色就是物質現象。把整個宇宙總結爲兩個現象,一個物質、一個念頭,念頭是精神現象。現在科學也是這麼分的,分作物理、心理,境智冥一就是心理跟物理它是一個。它本來就是一個,不能分的,你分就錯了,你分了你就違背自然現象、違背真理,不能分的,它確實是一個。

  微中子多大?科學家告訴我們,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等于一個電子。電子多大我們看不見,電子是原子裏面的一部分,原子這一分析,看到有原子核、有電子、有中子。那我們曉得,科學講的原子應該是佛經上所講的微塵,阿羅漢能看見,再分阿羅漢看不見了。從原子再分析,科學家稱爲粒子,基本粒子,基本粒子有幾十種,再分析稱爲誇克,誇克也有幾十種,這些東西佛用一個名詞取代,叫色聚極微。這個名詞很有意思,色是物質現象,很微小的這些物質現象聚集在一起叫色聚極微。最小的那個叫極微之微,那就是現在科學發現的微中子,佛說這個不能分,分了就沒有了。現在科學家把這個分了,分了真的沒有了。

  德國普朗克,愛因斯坦的老師,他一生就研究物質,物質到底是什麼被他搞清楚了。根據他研究的結論,他說世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物質是假的,不是真的,物質的基礎是念頭,它是意念波動産生的幻相。那真叫無盡無數的幻相糾纏在一起,看到好像有物質這個東西,他說其實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他一生在科學裏最大的貢獻,把這個東西搞清楚了,說出這個地球上四百多年科學,最大的一個誤會就是二分法,把所有的現象分作物理跟心理這兩樣東西,錯了,不能分,它是一不是二。所以科學家根據這個理論也觀察到,這科學的實驗,提出以心控物,意念決定可以控製物質,有這個能力。大家頭一個想到,我身體是物質現象,心、念頭可以控製物質,那好辦,我這身體什麼毛病的話,我自己可以改變,科學得出這個結論。真的,意念可以幫助我們身體恢複健康。懂得這個方法,也不必去搞美容,也不必搞什麼健身,只要有健康的意念,就有健康的身體,就有健康的美。

  純淨純善,所以佛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身體紫磨真金色身,永遠不壞,那是什麼?念頭造成的,純淨純善。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之美好,諸佛刹土當中第一,沒有超過它的,爲什麼?那邊人念頭純淨純善,沒有一個雜念,沒有一個妄想。中國人所說的,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,極樂世界是福地,往生極樂世界是最大福報的人,都到那裏去了,有福的人居福地。他怎麼修的?念阿彌陀佛修的。念阿彌陀佛是最大的福報,沒有比這個福報更大了,你真把這部經看懂了、搞清楚了,你就相信。世出世法裏頭最大的福報是念佛,最大的智慧也是念佛,念佛確實福慧雙修。我們不可以把這句佛號中斷,一分一秒都要爭取,我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念阿彌陀佛,累積福慧,這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,今天講條件,這是我往生的條件,要拼命念佛。

  『寂靜』,前面講到「諸根寂靜」。『無生無滅』者,「涅槃之真理,本來無生滅」。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,開悟見性的時候,他說出五句話,這五句話就是他聽《金剛經》開悟的報告。第二句說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自性不生不滅。本來不生不滅是自己的真心,是自己的本性,本來清淨,本來不染。所以我們一切的染汙並沒有染汙到真心,染汙著妄心,阿賴耶是妄心。阿賴耶是真心的影子,影子有染汙,真心沒有染汙。就好像我們看電影的銀幕一樣,銀幕是真心,銀幕上顯出的畫面是假的,畫面有染淨,銀幕絲毫不染。我們要回歸到銀幕,要放下畫面,這就對了。一定要了解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不是真的。這都是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,境界由淺而深逐漸向上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0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