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》曰:菩薩初地乃至等覺,究竟遷佛果時,諸佛以大悲水灌頂」,這就不是四海水,大悲水。「即自行圓滿,得證佛果」,這個大悲水是什麼?慈悲,大慈大悲達到究竟圓滿,這人就成佛了。一個法究竟圓滿,一切法統統究竟圓滿,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多不二」。所以佛教導衆生,修道就是一門深入,無論哪個法門,爲什麼?所有法門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因此一切法門都可以明心見性。不是說只有一種特別法門,不是的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就是門門都能明心見性。理如是,事不一樣,爲什麼?因爲人的根性不相同。根性利的修學快,速度快,成就快;根性鈍的,那就要相當長的時間,要長時間薰修。所以不是法門有差異,是人根性不一樣。
所以人,你看佛經上常說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每個人不相同,煩惱、業障、習氣也不一樣。我們今天正面的具足不多,負面的幾乎全都具足,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對我們來講都有困難。爲什麼?任何一個法門,包括密宗都要斷煩惱,都要消業障。密宗有加持它也是修清淨心,跟淨土宗不一樣,淨土宗是得阿彌陀佛加持,密宗修淨土也得阿彌陀佛加持,但是淨土宗對于一切不善的境界遠離、不接觸,采取這個方法消極對治;密宗不一樣,密宗所有一切不善境界統統接觸,接觸裏頭他不起心不動念,比淨土高。都是修清淨心,淨土宗是不接觸爲清淨,它是接觸不動心爲清淨。所以修密成就就難了,你是不是真的能不起心不動念?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,真不起心、真不動念,那行,如果起心動念地獄去了。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,這密宗大德,雖然他沒有傳密法給我,密裏頭的常識他講得很多,我們對密才肅然起敬,不敢輕易去碰它,它真的是高級佛法,學佛不學密不能成佛。所以像學校一樣,密是什麼班?是博士班。我們現在是小學程度,就上博士班,那怎麼行?
所以密是建立在顯教的基礎上,顯教不通不能學密。顯教到什麼時候才有資格學密?到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是禅宗的話,教下叫大開圓解,我們淨土宗念佛的叫理一心不亂。你的心真清淨,在順逆境界上,慈悲喜舍他都舍了,怨也舍了,親也舍了,真清淨,這個可以,舍的功夫沒有到這個程度不可以。所以黃念老告訴我,他是密宗上師受過叁昧耶戒的,他說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,中國學密宗成就的只有六個人,十幾億人口六十年,學密成就只有六個人。他自己是上師,臨走的時候他念佛,一天十四萬聲佛號,念了六個月往生。修淨土念佛往生的,這六十年不知道有多少,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。所以他今天講現在的衆生,禅的根機沒有了,密也沒有了,真正只有念佛往生這個法門能成就,舍這個法門之外,找不到第二門。
我晚年也是覺悟了,給大家做個好樣子,這表法。我第二次講《華嚴》沒講完,講到「十住品」,後面還很長,前年清明我停下來,不講了。講《無量壽經》,爲什麼?這看到災難一年比一年多,頻率不斷上升,這災難愈來愈嚴重,那我們就救急要緊,救急這部經有效,最有效的一部經典。而且這一部經典,古大德稱它爲中本《華嚴》,意思是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那個分量太多了,這個分量適中。《華嚴經》像我這樣講,細講講一遍估計要二萬個小時,有誰能聽?太大了。我就選擇《華嚴經》的精華本,講這部經一千二百個小時講圓滿,接著講第二遍,現在是第二遍。我表法我一生就講這部經,其他的經都不講,多活一年就多講一遍,活十年講十遍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就是專心求淨土,決定得生,我們才有堅定的把握,才會真正的成就。搞多、搞雜了不行!蓮池大師晚年說出這麼一句話,在《竹窗隨筆》上,他說「叁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,八萬四千行,饒與別人行」。別人去悟、去行,我都歡喜,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,不是這個根性,老老實實我一門深入,老實念佛,這個做法正確的。
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,等覺再提升就成佛,就是妙覺如來,諸佛如來這個大悲水是智慧,代表智慧。菩薩自行圓滿之後就化他,自行化他,得證聖果之後就化他。底下總結,「如上種種微妙法音」,這是七寶池八功德水,「皆是水波自然之聲,無情說法,遍滿國土」,寶池、德水、樹林,「悉演妙法」。極樂世界好處在哪裏?就在此地,教學不中斷。我們現在用這種高科技去模仿能做得到,法音流布,在園林當中可以做這些設施。念佛,念佛機可以放在路燈的電杆柱子上,打開的時候,整個園區都聽到念佛聲音。聽經,旅遊的景點最好是有亭子,小型的電視可以放在裏頭,頻道裏頭所播放的各種經文,也能看到畫面,喜歡聽什麼按哪個頻道,這個可以做得到的。我們想了很久,緣沒成熟,緣成熟的時候應該這樣做法,這法音宣流。請看下面一段,「聞聲得益」,這裏頭有叁段,第一段「根熟相應」。請看經文:
【得聞如是種種聲已。其心清淨。無諸分別。正直平等。成熟善根。隨其所聞。與法相應。】
這一段說明「聞者得益」,極樂世界所有這些無情都能說法,這是阿彌陀佛以神力變現出來的,這是性德展示不可思議的能量,叫萬德萬能,不需要用機器設備。這也是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的一個顯示,一種顯示。「聞者得益,谛聞妙法,心無妄念,離諸垢染」,故曰『其心清淨』。此地給我們透露出來重要的信息,爲什麼有人聽經開悟了,有人聽一輩子經也沒開悟,這原因到底在哪裏?自性是一樣的、是平等的,就在有沒有妄念、有沒有誠敬。心地如果是清淨,真誠恭敬,他有悟處,他有提升。如果聽經心裏頭還有念頭、還有懷疑,那他什麼都沒聽進去,爲什麼?這是障礙。障礙不在外面,障礙是自己設立的,就是印祖所說的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老師在講堂上課,我們學佛,早年李老師辦了個也是弘法人員培訓班,這個班辦了兩年,一個星期只上課一次。因爲他所教的學生都是在家人,來學講經一個星期一天。同學一樣上課,程度不齊、不一樣。不一樣,不是老師講的不一樣,老師是一樣講,每個學生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。
學經教基本的條件,我們就事論事,第一個要有很好的記性,聽了之後就不會忘記。老師講一個小時,你這一個小時統統能記下來,一句不漏,那是滿分一百分,如果漏掉幾句還可以打九十分。一般講能有七十分,就可以培養成講經人才;如果聽了只能記一半,還有一半記不得,這個不行,這個都要剔除的,老師不會給你講第二遍。可是現在好,現在有錄音機把它錄下來,一遍聽不懂我再聽第二遍,我能重複聽十遍、聽二十遍。所以現在學講經,真正學講經下根人都能學會,那主要就是恒心、毅力,你要有恒心、有毅力,沒有一個學不出來的。在以前不行,以前老師不能給你講第二遍,所以現在利用這個機器方便多了。有了這個東西只要你發狠心,我一定要學,你就一定會成功,锲而不舍。這就說我們現在人在這方面福報超過前人;但是那種真誠恭敬,是前人超過我們,各有利弊。我們今天有恒心、有決心,再加上真誠恭敬那個速度就快了,所以不是個難事情。
講經功德最大,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做了四十九年的實驗,他開悟之後沒有幹別的事情,每天就是講經教學。我們在經上沒有看到,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帶我們去參一天禅、去坐一天香,沒有,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帶領大衆去念一天佛。這是修行上的事情,修行在個人,佛不管你這個事情,佛只是幫助你斷疑生信,你有疑難雜症他幫你解決。所以佛是老師,佛在課堂,課堂之外修行在個人,只要道理聽懂了,方法你明白,你自己就可以去修學。世尊在世確實是如此,只有在一塊共學,沒有共修。共修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中國祖師大德他們建立這種方法,依衆靠衆共修,這些事、這些曆史我們都要熟悉。所以聞法重要,聞法重要,那就是說法重要,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。今天能夠有個寺廟,真正發心禮請法師天天講經教學,把佛法恢複到教學,這功德無量,一定要回歸到教育。
從前寺院庵堂,殿堂就是教室,主講的人就是首座和尚。首座和尚可以有很多位,講不同的科目、不同的經典,有歡喜學習的報名參加。二個,叁個,一個也教,老師要有這種精神,一個人肯學,一個要教他;你不教他,對不起他,他真想學。我當年跟方東美先生學教,那是學哲學,學生就我一個,一個也教,一個星期兩個小時。我們自己還要上班工作,星期天去上他的課,慈悲到了極處!特別抽出時間來,看你什麼?真想學。我們原本不敢,只是想要求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,這真想學。他告訴我,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你到學校聽課你會大失所望。在那個時候,我聽這個話沒聽懂,以爲老師拒絕了,真沒聽懂。現在完全明白,那就是學校學生都不是真正想學,有一個真正想學他就會真教。那不是真正想學就不教了,不認真教,所以我們到學校學不到東西。這是中國從前的老師,都有這種概念,學生他能學叁分你就教他叁分,你教他四分有一分他裝不下去,他只能接受叁分。這個學生能接受十分,你就不能教九分,他還能接受一分,你沒有滿足他,你對不起他,古時候老師都有這個概念。所以因材施教,完全看你能夠吸收多少,你能夠接受多少。這是真正好老師,懂得教育,懂得教學,我們才明了。
學生不學,老師還去教爲什麼?爲生活,生活所逼,他要拿工資、他要拿鍾點費去養家。學生不學,上學幹什麼?要文憑。既然目的如此,各取所需,所以老師對待學生就很好,考試的時候題目先告訴你,每個人分數都不錯,不就大家都是滿意了嗎?學校變成這個樣子,這六十年前,現在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。老師真教他就真講,沒有想到他把佛法介紹給我,佛經哲學,我們從來沒有想到,佛經裏面有這麼多好東西。這六十年來愈學愈歡喜,真的是老師所說的,「學佛是人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