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0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三一0集)  2012/4/26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310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六七九页,我们从第四行念起:

  『大慈大悲喜舍声』,喜舍见《宋译》。「慈悲喜舍,名四无量心。一、慈无量心,能与乐之心也。二、悲无量心,能拔苦之心也」。现前我们的社会,整个地球,人们生活得太苦,社会动乱不安,到哪里去找菩萨具有真正慈悲心的,来帮助这个社会恢复正常?有这种心的人不是没有,还真不少数,这些年来我们曾经接触到,可是想不出方法。英国汤恩比博士在一九七0年代曾经说过,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,这个问题就是苦难的问题,他说需要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。没人注意到,也许谈到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,一般人都很生疏,国外的人生疏,国内的人也生疏。

  我们这些年来,十年了。昨天泰国世界佛教学人组织的秘书长来访问我,我第一次代表澳洲的大学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,第一次会议就在泰国曼谷,跟他们结了这个缘。昨天也谈,大家很感慨,这个十年真是一弹指间。十年我们真的是非常努力的在做、在宣扬,也有点成效。但是要在这个世间普遍推动,让大家都能够对中国的传统学术能有兴趣、能有信心,一定要做实验点,让大家看到,亲眼看到了,他就相信。正好秘书长参加这两天的世界佛教论坛,我就谈到,泰国在全世界唯一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,只有泰国。泰国如果能够用一个小镇、小城,把佛教的精神、佛陀的教育、佛教的文化落实在这个小镇,把它做出来,佛教的圣城,让全世界人看看佛教到底是什么,到这个地方就能看到。我给他的建议,他听得很欢喜,他回去一定努力去宣扬这桩事情,把这个促成,好事情。

  我们在澳洲也在做这个工作,但是性质不一样,澳洲是多元文化和谐相处一个示范点。不同文化,可以能够相亲相爱、互相关怀、互相照顾、互助合作、共存共荣,这也是个特色,图文巴这个小城现在实验在做。下个月泰国这个会议,主要就是介绍图文巴的想法,以及他们的做法,这个有助于世界的和谐。不是做不到的,只要放下成见,互相学习、互相尊重就能做到。泰国,我是盼望它把佛教这一个教做出来,有这么一个实验点做成功,可以带动其他宗教。我们希望每个宗教都有个这样的实验点,圣城,宗教的圣城;基督教的圣城,天主教的圣城,伊斯兰的圣城,对于化解冲突、促进全世界的安定和平一定有帮助。这就是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。

  第三个,「喜无量心」,有喜无量心,这嫉妒、障碍就化解了。如果看到别人的好事起嫉妒心,这是过失,这是不善;看到别人好事欢喜,随喜功德,这个好事。他有多少快乐,我去分享,他有多少功德,我也分一分过来,所以这好事。如果我们产生嫉妒,我们造罪业,障碍别人的善事,这个过失非常之严重。如果他这桩事情是好事,对很多人都受利益,能够利益很长的时间,你的障碍、罪过就更重。佛法,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往后末法还有九千年,我们就明白,如果我们做好了,这个利益能影响到往后九千年,这个功德多大!不仅救现前世间人,救往后末法九千年。这机会你要能看得到,你想做好事,不能没有这个眼光。看到之后什么?我真干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末后,「舍无量心」,前面这三桩好事,你看拔苦、与乐、随喜好事情,最后这条告诉我们,前面这三桩事情做,认真努力去做,做了怎么样?不要放在心上,这叫舍。不放在心上是功德,放在心上是福德,果报不一样。你看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,过去的梁武帝,那是佛门第一大护法。他执政在位的时候,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个道场,规模都很大,护持出家人几十万人,他沾沾自喜,觉得自己做了好多好事。那个时候,正好印度禅宗的大德达摩祖师到中国来,跟梁武帝见了面。见面,梁武帝就是夸耀他自己护法做的这些事业,向达摩祖师请教,我的功德大不大?希望达摩祖师赞叹他,达摩祖师说了实话告诉他,「并无功德」。他听到这一句话马上就生气,就送客,就把他赶走,就送客了,也没有问一问为什么并无功德,他问一问就好,他不问就送客,所以梁武帝跟达摩祖师的缘就断掉了。

  达摩以后到少林寺闭关,九年遇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,慧可是禅宗第二代的祖师。这就是什么?梁武帝做到了慈悲喜,他没有舍,他念念在心里头。真的,念念在心里头就没有功德,是什么?福德。如果他问我的福德大不大?我的福报大不大?真大。如果做这些好事不放在心上,那是功德。功德跟福德不一样,是一样的事情,一个是心里头有,一个是心里头干净。心清净不把它放在心上,这功德,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,福德不行,福德出不了六道轮回,福报在人天,梁武帝生天享天福去了。他没有问,他如果继续问下去,达摩一定告诉他,你修的是福德;如果你不着相,不把它放在心上,那就变成功德。功德比福德好,好太多了。这就是我们看到慈悲喜舍,他舍没有做到。

  在这个地方有两句话提醒我们,「怨亲平等,舍怨舍亲」。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舍怨决定不报怨,舍亲不是把亲也丢掉,你就完全错掉了。舍亲对亲要亲爱、要孝顺、要感恩,但是心里面?心里头要干净。为什么?心里要执著,那就是亲情,亲情最难断,亲情不断出不了六道轮回,不能往生。阿弥陀佛来接你到极乐世界,你家亲眷属还放不下,那就去不了!所以舍怨跟舍亲是两种做法,舍怨决定不埋怨,这个人对我有误会,毁谤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、障碍我,不要放在心上,这个叫舍怨。舍亲不是这个舍法,舍亲对父母一定要尽孝,对家亲眷属一定要有义,要把这个做出来,虽做出来心地也清净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。你只要一往生,你的家亲眷属都沾光。中国有个谚语说,「一子成佛,九祖生天」,你看你家九代祖先都沾光,都生天。那我们把这个亲情要能够放下,我去作佛,家里九代祖先都生天,这是真的亲爱。如果老是念着的话,这不行,念着你自己不能向上提升。那是福报,也是享天福,出不了六道轮回,不能提升自己境界,这总得要知道,不能搞错了。

  提到舍亲,好了,我去出家修行,家里事情我一概不管了,死活我也不问,这叫大不孝。佛门出家有规矩的,父母不答应不能出家,一定到父母同意,你出家要有人养父母。在从前中国的家是大家庭,没有关系,你这一个族里头会养你的父母,那个很好,你修行成就,你们这一个家族都有福,这是正确的。现在是小家庭,你这一出家,你的父母,如果结婚了还有岳父岳母,这些老人靠谁?底下还有儿孙,你有你的使命、你的责任没有尽到,不可以。佛法在这个世间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面面它都周到、都顾到的。所以四无量心,特别是舍,不能够错解。这个四心,「普缘一切众生」,对象?对象是一切众生,对一切众生都要行慈悲喜舍,用这样的心处事待人接物。「引无量之福」,没有超越六道轮回都是天福,欲没有断掉,在欲界。欲能够控制,禅定功夫控制了,虽然有欲的念头,但是它不起现行,它不起作用,他就生色界天、生无色界天。所以「得无量之果,故名四无量心」。

  下面一句,「甘露灌顶受位」,这都是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八功德水,水流的音声说法,举出这些个例子,说『甘露灌顶受位声』。「甘露」是比喻,甘露是天人的饮料,「味甘如蜜」,甜的,营养非常好,有人称它作不死药。天人还是有寿命的,应该说健康长寿。在此地是形容佛法,佛法里头甘露是什么?佛法是讲自性,自性的核心就是亲爱。我们中国老祖宗懂得,佛教没传到中国来,五伦第一个父子有亲,亲爱就是甘露。佛家的教育是爱的教育,怎么知道?古大德常说,什么是佛法?祖师大德回答只一句话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八个字解答了什么是佛法。佛法就是慈悲,慈悲就是真正的爱,前面讲的大慈大悲,这就是佛法。方便,这个慈悲落实在对人对事对物,非常巧妙,让一切众生都得利益,都得到这爱心的关怀,都得到这种爱心的喜悦,这就是佛法。《光明文句》第五卷说,「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,食者命长身安,力大体光」。这说得很好!

  「灌顶受位」,这用甘露灌顶受位,「显教谓等觉菩萨将入妙觉之位,一切十方佛,以智水灌菩萨顶」。这就是菩萨成佛,成佛有一个庆典,来庆祝菩萨受佛位、成佛了,这个时候十方诸佛用甘露来灌顶,甘露水,这是一个仪式,而实际?实际灌顶,顶是最高的法,没比这个更高,人头顶最高,叫顶法。佛法里头至高无上的大法传给他,这叫灌顶,这是真正的灌顶,是灌顶真实义。水洒一点、滴一点那是形式,那个灌顶不是真的。我们每天洗澡淋浴那不叫大灌顶,那能开智慧吗?开不了智慧。所以真正灌顶要懂得,是接受教诲。黄念祖老居士他是密教的上师,他对这桩事情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形式是形式,实质是实质,重实质不重形式,这是佛法。

  「譬如转轮圣王,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,唱言:太子已受位竟。是名灌顶受位」。古印度有这种风俗,太子就位的时候,他接国王的位子,在这个大典当中,用四海水给他灌顶,有这么一个仪式。「又密典《秘藏记钞》以水灌顶,名甘露灌顶」。密宗里头灌顶的礼,就跟显教三皈一样,但是他有用清水灌顶,在密宗受三皈依都灌顶。「《大日经疏》」,《大日经》的注解里面有说,「今如来法王,亦复如是,为令佛种不断故,以甘露法水,而灌佛子之顶,令佛种永不断故。为顺世法故,有此方便印持之法。从此以后,一切圣众,咸所敬仰。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。定绍法王之位」。这是密宗里头的灌顶,做一个简单的介绍。灌顶的礼,是让一切大众对这个法师住持一方教化,能够生起恭敬心,举行这个仪式,仪式愈庄严、愈隆重,让人的信心增长,取这个意思。

  「又《秘藏记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