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0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叁一0集)  2012/4/26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1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六七九頁,我們從第四行念起:

  『大慈大悲喜舍聲』,喜舍見《宋譯》。「慈悲喜舍,名四無量心。一、慈無量心,能與樂之心也。二、悲無量心,能拔苦之心也」。現前我們的社會,整個地球,人們生活得太苦,社會動亂不安,到哪裏去找菩薩具有真正慈悲心的,來幫助這個社會恢複正常?有這種心的人不是沒有,還真不少數,這些年來我們曾經接觸到,可是想不出方法。英國湯恩比博士在一九七0年代曾經說過,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這個問題就是苦難的問題,他說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沒人注意到,也許談到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,一般人都很生疏,國外的人生疏,國內的人也生疏。

  我們這些年來,十年了。昨天泰國世界佛教學人組織的秘書長來訪問我,我第一次代表澳洲的大學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第一次會議就在泰國曼谷,跟他們結了這個緣。昨天也談,大家很感慨,這個十年真是一彈指間。十年我們真的是非常努力的在做、在宣揚,也有點成效。但是要在這個世間普遍推動,讓大家都能夠對中國的傳統學術能有興趣、能有信心,一定要做實驗點,讓大家看到,親眼看到了,他就相信。正好秘書長參加這兩天的世界佛教論壇,我就談到,泰國在全世界唯一以佛教爲國教的國家,只有泰國。泰國如果能夠用一個小鎮、小城,把佛教的精神、佛陀的教育、佛教的文化落實在這個小鎮,把它做出來,佛教的聖城,讓全世界人看看佛教到底是什麼,到這個地方就能看到。我給他的建議,他聽得很歡喜,他回去一定努力去宣揚這樁事情,把這個促成,好事情。

  我們在澳洲也在做這個工作,但是性質不一樣,澳洲是多元文化和諧相處一個示範點。不同文化,可以能夠相親相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、共存共榮,這也是個特色,圖文巴這個小城現在實驗在做。下個月泰國這個會議,主要就是介紹圖文巴的想法,以及他們的做法,這個有助于世界的和諧。不是做不到的,只要放下成見,互相學習、互相尊重就能做到。泰國,我是盼望它把佛教這一個教做出來,有這麼一個實驗點做成功,可以帶動其他宗教。我們希望每個宗教都有個這樣的實驗點,聖城,宗教的聖城;基督教的聖城,天主教的聖城,伊斯蘭的聖城,對于化解沖突、促進全世界的安定和平一定有幫助。這就是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。

  第叁個,「喜無量心」,有喜無量心,這嫉妒、障礙就化解了。如果看到別人的好事起嫉妒心,這是過失,這是不善;看到別人好事歡喜,隨喜功德,這個好事。他有多少快樂,我去分享,他有多少功德,我也分一分過來,所以這好事。如果我們産生嫉妒,我們造罪業,障礙別人的善事,這個過失非常之嚴重。如果他這樁事情是好事,對很多人都受利益,能夠利益很長的時間,你的障礙、罪過就更重。佛法,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往後末法還有九千年,我們就明白,如果我們做好了,這個利益能影響到往後九千年,這個功德多大!不僅救現前世間人,救往後末法九千年。這機會你要能看得到,你想做好事,不能沒有這個眼光。看到之後什麼?我真幹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末後,「舍無量心」,前面這叁樁好事,你看拔苦、與樂、隨喜好事情,最後這條告訴我們,前面這叁樁事情做,認真努力去做,做了怎麼樣?不要放在心上,這叫舍。不放在心上是功德,放在心上是福德,果報不一樣。你看在中國曆史上記載的,過去的梁武帝,那是佛門第一大護法。他執政在位的時候,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個道場,規模都很大,護持出家人幾十萬人,他沾沾自喜,覺得自己做了好多好事。那個時候,正好印度禅宗的大德達摩祖師到中國來,跟梁武帝見了面。見面,梁武帝就是誇耀他自己護法做的這些事業,向達摩祖師請教,我的功德大不大?希望達摩祖師贊歎他,達摩祖師說了實話告訴他,「並無功德」。他聽到這一句話馬上就生氣,就送客,就把他趕走,就送客了,也沒有問一問爲什麼並無功德,他問一問就好,他不問就送客,所以梁武帝跟達摩祖師的緣就斷掉了。

  達摩以後到少林寺閉關,九年遇到一個慧可傳他的法,慧可是禅宗第二代的祖師。這就是什麼?梁武帝做到了慈悲喜,他沒有舍,他念念在心裏頭。真的,念念在心裏頭就沒有功德,是什麼?福德。如果他問我的福德大不大?我的福報大不大?真大。如果做這些好事不放在心上,那是功德。功德跟福德不一樣,是一樣的事情,一個是心裏頭有,一個是心裏頭幹淨。心清淨不把它放在心上,這功德,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,福德不行,福德出不了六道輪回,福報在人天,梁武帝生天享天福去了。他沒有問,他如果繼續問下去,達摩一定告訴他,你修的是福德;如果你不著相,不把它放在心上,那就變成功德。功德比福德好,好太多了。這就是我們看到慈悲喜舍,他舍沒有做到。

  在這個地方有兩句話提醒我們,「怨親平等,舍怨舍親」。這兩句話非常重要,舍怨決定不報怨,舍親不是把親也丟掉,你就完全錯掉了。舍親對親要親愛、要孝順、要感恩,但是心裏面?心裏頭要幹淨。爲什麼?心裏要執著,那就是親情,親情最難斷,親情不斷出不了六道輪回,不能往生。阿彌陀佛來接你到極樂世界,你家親眷屬還放不下,那就去不了!所以舍怨跟舍親是兩種做法,舍怨決定不埋怨,這個人對我有誤會,毀謗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、障礙我,不要放在心上,這個叫舍怨。舍親不是這個舍法,舍親對父母一定要盡孝,對家親眷屬一定要有義,要把這個做出來,雖做出來心地也清淨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。你只要一往生,你的家親眷屬都沾光。中國有個諺語說,「一子成佛,九祖生天」,你看你家九代祖先都沾光,都生天。那我們把這個親情要能夠放下,我去作佛,家裏九代祖先都生天,這是真的親愛。如果老是念著的話,這不行,念著你自己不能向上提升。那是福報,也是享天福,出不了六道輪回,不能提升自己境界,這總得要知道,不能搞錯了。

  提到舍親,好了,我去出家修行,家裏事情我一概不管了,死活我也不問,這叫大不孝。佛門出家有規矩的,父母不答應不能出家,一定到父母同意,你出家要有人養父母。在從前中國的家是大家庭,沒有關系,你這一個族裏頭會養你的父母,那個很好,你修行成就,你們這一個家族都有福,這是正確的。現在是小家庭,你這一出家,你的父母,如果結婚了還有嶽父嶽母,這些老人靠誰?底下還有兒孫,你有你的使命、你的責任沒有盡到,不可以。佛法在這個世間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面面它都周到、都顧到的。所以四無量心,特別是舍,不能夠錯解。這個四心,「普緣一切衆生」,對象?對象是一切衆生,對一切衆生都要行慈悲喜舍,用這樣的心處事待人接物。「引無量之福」,沒有超越六道輪回都是天福,欲沒有斷掉,在欲界。欲能夠控製,禅定功夫控製了,雖然有欲的念頭,但是它不起現行,它不起作用,他就生色界天、生無色界天。所以「得無量之果,故名四無量心」。

  下面一句,「甘露灌頂受位」,這都是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八功德水,水流的音聲說法,舉出這些個例子,說『甘露灌頂受位聲』。「甘露」是比喻,甘露是天人的飲料,「味甘如蜜」,甜的,營養非常好,有人稱它作不死藥。天人還是有壽命的,應該說健康長壽。在此地是形容佛法,佛法裏頭甘露是什麼?佛法是講自性,自性的核心就是親愛。我們中國老祖宗懂得,佛教沒傳到中國來,五倫第一個父子有親,親愛就是甘露。佛家的教育是愛的教育,怎麼知道?古大德常說,什麼是佛法?祖師大德回答只一句話,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八個字解答了什麼是佛法。佛法就是慈悲,慈悲就是真正的愛,前面講的大慈大悲,這就是佛法。方便,這個慈悲落實在對人對事對物,非常巧妙,讓一切衆生都得利益,都得到這愛心的關懷,都得到這種愛心的喜悅,這就是佛法。《光明文句》第五卷說,「甘露是諸天不死之神藥,食者命長身安,力大體光」。這說得很好!

  「灌頂受位」,這用甘露灌頂受位,「顯教謂等覺菩薩將入妙覺之位,一切十方佛,以智水灌菩薩頂」。這就是菩薩成佛,成佛有一個慶典,來慶祝菩薩受佛位、成佛了,這個時候十方諸佛用甘露來灌頂,甘露水,這是一個儀式,而實際?實際灌頂,頂是最高的法,沒比這個更高,人頭頂最高,叫頂法。佛法裏頭至高無上的大法傳給他,這叫灌頂,這是真正的灌頂,是灌頂真實義。水灑一點、滴一點那是形式,那個灌頂不是真的。我們每天洗澡淋浴那不叫大灌頂,那能開智慧嗎?開不了智慧。所以真正灌頂要懂得,是接受教誨。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教的上師,他對這樁事情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形式是形式,實質是實質,重實質不重形式,這是佛法。

  「譬如轉輪聖王,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,唱言:太子已受位竟。是名灌頂受位」。古印度有這種風俗,太子就位的時候,他接國王的位子,在這個大典當中,用四海水給他灌頂,有這麼一個儀式。「又密典《秘藏記鈔》以水灌頂,名甘露灌頂」。密宗裏頭灌頂的禮,就跟顯教叁皈一樣,但是他有用清水灌頂,在密宗受叁皈依都灌頂。「《大日經疏》」,《大日經》的注解裏面有說,「今如來法王,亦複如是,爲令佛種不斷故,以甘露法水,而灌佛子之頂,令佛種永不斷故。爲順世法故,有此方便印持之法。從此以後,一切聖衆,鹹所敬仰。亦知此人畢竟不退于無上菩提。定紹法王之位」。這是密宗裏頭的灌頂,做一個簡單的介紹。灌頂的禮,是讓一切大衆對這個法師住持一方教化,能夠生起恭敬心,舉行這個儀式,儀式愈莊嚴、愈隆重,讓人的信心增長,取這個意思。

  「又《秘藏記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