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但是什麼?你要真正懂得,真學,這個享受你才能夠接收得到,也不是人人都享受得到的。你真正享受到的你會锲而不舍,爲什麼?他真正知道百千萬劫難遭遇,你一生能遇到談何容易!
我們最初學的時候,聽老師這麼說。孔夫子說的,聽其言而觀其行,老師是不是真學?他真學那大概是真的;他叫我學,他不學,我對他就懷疑。細心去觀察,他真幹,真的把佛經當作他一生當中,最重要的一門功課在學習,每天讀經,每天在學校講經。因爲那個時候我是要學哲學,我不要聽經,他在學校裏全講經,那個時候我要是去聽他講經,我會起反感,這都是一些因素,他統統都看清楚了。先從哲學奠定基礎,給我講康德哲學、講西方哲學、講中國哲學、講印度哲學,最後講佛經哲學,這些基礎統統奠定之後,再把這個東西教給我。所以這就說,心要清淨,心無妄念,離諸垢染,這是學習必須要具備的基礎。今天找這個學生難了,到哪去找?
『無諸分別』,什麼叫「分別」?「思量識別諸事理」,我們想很多事,我們知道很多事。「以妄分別爲體」,爲什麼是妄分別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我們把精神,把時間、光陰都搞這些東西,一輩子會空過了!下面說,「乃妄于無我無法之上,而分別我與法也」。這就是思量識別諸事理,學得太雜,學得太多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「若無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之相,平等無差,一味無別,故曰無諸分別」。無分別,心就定了,不但心定,心就平了。前面講無妄念、離染汙,心清淨;無諸分別,提升了,比清淨還高一級。我們這個經題上,第一個是清淨,第二個是平等,第叁個是覺,清淨心小乘就有,平等心是菩薩,清淨平等心那你就有條件學大乘。
「正直者,方正質直,無邪無曲」,邪是不正,曲是委曲不直,直心是道場,不直。「《往生論注》曰:正直」,這就方的意思,方正。「依正直故,生憐愍一切衆生心」,這是大慈悲心,真正慈悲,對一切衆生沒有情執,是以真正的心看到衆生許多苦難,一定伸出援手去幫助他。佛幫助一切衆生是教學,每天講經、每天教學不中斷。「又《法華經》曰: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」,這個地方的方便,不是普通的方便,是指什麼?指釋迦牟尼佛早年講阿含、講方等,這是方便;講般若、講法華,那是正直,那是無上道。這是什麼時候?佛講經說法二十年之後,就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,這是晚年、後期。前期是講方便,方便是什麼?大家聽得懂,方便法就是今天普世教育,今天的社會迫切需要。這個無上道沒用,無上道救不了社會,方便能救社會。
湯恩比博士說,救現在的社會,救現在這個地球,要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我們到倫敦去看歐洲的漢學,跟這些學生交流、教授們交流,我問他們,湯恩比這話是不是真的?你們能相信嗎?他們不敢說,但是湯恩比的名氣太大了,也沒有人敢反對他。這兩句話可以解釋,他們都是在講無上道,儒家講四書五經、十叁經,儒家的無上道;佛法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般若》,釋迦牟尼佛的無上道。在今天社會行不通,沒人懂,誰能做得到?現在怎麼樣?我們要舍無上道但說諸方便,那儒家最方便的是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,佛法最方便的《十善業道經》,小乘的《阿含經》,真管用。南傳的佛教,泰國、緬甸那一帶,到斯裏蘭卡都是的,真管用。這個東西不但是要講,要做,你要能做到,你做不到光說,人家不相信;能說能行,能行能說,一定起作用。無上道是少數人學的,不是大多數,少數利根上智,他從這個基礎上慢慢向上提升。所以釋迦牟尼佛方便、無上道統統講了,你看《法華經》上才說,但說無上道,那最後的八年。他教學四十九年,前面四十二年,最後八年但說無上道,那在辦博士班了,這個一定要曉得。「此中所謂正直,指唯說圓教之一乘妙法之本懷也」,佛的本懷希望每個人都成無上道。但是無上道,就是博士班,一定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慢慢培養出來,你才能拿到博士學位。每個老師都希望學生都成爲博士,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子女都能成博士,可是一定先學方便。沒有方便哪來的無上道?
「平等,無差別」,這平等,有差別不平等。平等法能行得通嗎?這你要真正懂得,你要覺悟,對人對事,外面不平等,裏面真平等,這叫平等;外面平等,裏頭不平等,是假平等。事不相同,人不相同,你在外面就有不同,那叫善巧方便;裏面是一味平等心,是一個愛心,這就對了。「《往生論注》曰:平等是諸法體相。因真如周遍于一切諸法。萬法一如,故曰平等」。這個說法完全正確,世尊在經教裏面告訴我們,十法界,十法界不平等,十法界的緣無量無邊,無量因緣。無量因緣當中,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?佛告訴我們,成佛第一個重要的就是平等心,平等心就是佛心,平等心就是你自性的真心,把這個擺第一。我們想要成佛,不學平等,成不了佛。菩薩是六度心,常常懷著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緣覺是十二因緣心,阿羅漢是四谛心;天上品十善,再加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,天人;人,中品十善五戒心,五戒十善;餓鬼貪心,地獄瞋恚心,畜生愚癡心。
這是佛很簡單的、很扼要的把這十法界第一個業因告訴我們。我們要想成佛要學平等,我們要想作菩薩要修六度,以平等心去修六度,這就對了,這大菩薩。平等怎麼修?一定要懂得事實真相,就是真如周遍于一切諸法,真如就是真心。我們的自心、我們的自性、我們的真心在哪裏?在一切諸法。爲什麼?一切諸法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,法不離心,心不離法。心在哪裏?一切法是心變的,一切法就是心,所以這個心它是融通的。我們現在就是迷了,迷了的現象就是因爲你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是無始無明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這些東西把我們自性體相作用全迷了,都不知道,這個迷了叫愚癡,什麼都不懂。
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,就是幫助我們從愚癡回頭,再把我們的自性找回來,如此而已。是不是佛幫助你開智慧?不是的,智慧是你自性裏頭本有的。佛只是告訴你,你把障礙去掉,智慧就現前了,所以到最後誰度你的?自己度的。一切法不離自性,迷是你自己迷的,悟是你自己悟的,佛只給我們做個增上緣,他什麼幫助都不可能,無法幫助你。只是他自己修行證果,把這些經驗提供給你做參考,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,你也能成就。除此之外,他什麼忙都幫不上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我們的起心動念一定要覺,這個念頭,起心動念是覺還是迷?迷了。迷了之後要問,這個念頭是善、是惡?迷就出不了六道輪回,善在叁善道,惡肯定在叁惡道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需要問人。吉凶禍福都是自己心行造成的,自己對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,決定不能夠怪別人。如果說一切不善的都推給別人,這個造業更重。覺悟的人,一切不善自己承當,好事可以讓給別人,不善的果報一定要自己承受,消業障,消業障是好事。所以知道一切諸法,遍一切諸法,萬法一如,明白這個道理平等心就能現前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
「又《論注》曰」,《論注》是昙鸾法師作的,「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」,你聽到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。「說法音聲,如上種種口業系縛,皆得解脫」,聽了佛的名號,聽到說法的聲音,爲什麼?聽懂、聽明白,再不造口業。叁業最容易造的是口業,口業的過失非常嚴重。世尊在這部經上講,這叁種業他首先第一句講口業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它擺在第一。在其他經論上是身業擺在第一,身口意;這個經上是把口業擺在第一,這有用意的,口業最容易造,善護口業不譏他過。第二句「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」,最後「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。說得好,無非是讓我們提高警覺,說話不要說得太快,不要說得太急,多思考該不該說。如果還能夠知道,我說這一句話後果是善、是惡,然後就曉得該不該說。
「入如來家,畢竟得平等口業」,入如來家,小乘初果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入如來家了。小乘沒證初果,大乘沒有證初信,沒有入如來家,在如來家外面。「是故極樂國人,得聞種種法音」,往生到極樂世界,入如來家了,還不是普通如來,阿彌陀如來,無比殊勝。阿彌陀如來跟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,大家一定要記住,中峰禅師系念法事上兩句話,「我心即是彌陀,彌陀即是我心;此方即是淨土,淨土即是此方」。這兩句話是什麼?就是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是自己的心性,不是別人。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,極樂世界也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,我自性變現出來的,我現在要回去,哪有回不去的道理!沒有人障礙,障礙是你自己,你自己懷疑不相信,你去不了。你自己還留戀這個世界,不想往生,你去不了;不肯認真念這句阿彌陀佛,去不了。由此可知,能不能往生,決定在自己,不在別人,你真想往生誰都攔不住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到了極樂世界,實在講等于成佛了,爲什麼?那個地方壽命無量,而且學習不中斷,你會很快成佛。
「極樂國人,得聞種種法音,其心清淨,遠離分別,正直無邪,畢竟得如來平等口業,故曰平等」。我們這個世界,有決定會有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從哪裏看?從平等口業看。哪些人得到了?你留意細心觀察,道場有看到,多半是這些沒有人注意到的阿公阿婆,這些人你細心觀察,他是平等口業。平等口業什麼樣子?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他不會說第二句話。你不管跟他講多少話,他都是阿彌陀佛對待你,滿面笑容。無論給他講什麼,他都點頭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平等口業,他沒有妄念,沒有第二句話回你。這種人決定往生,而且生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,爲什麼?他的心清淨平等,我們能看出來。覺還沒有,覺是明心見性,他沒有,他真正做到清淨平等,這個人往生就是實報土上輩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