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一一集) 2012/4/27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1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六百八十一頁第七行下半段,從《彌陀要解》看起:
「《彌陀要解》雲:菩提正道名善根」,這是蕅益大師說的。菩提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是覺悟,菩提是覺的意思,覺悟。覺就是明了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通達明了,稱爲佛陀;雖然明了,起心動念還沒放下,這叫菩薩。菩薩分別執著沒有了,他還有起心動念,所以他不圓滿,覺不是圓滿的,稱菩薩。比菩薩再低一個等級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們把見思煩惱斷了,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情執,情執斷掉了。這算是成就,都算是覺,阿羅漢是正覺。帶著情執是迷、是不覺,這一定要知道,標准在此地。情是什麼?情,實在講它的體就是智慧。智慧怎麼變成情?迷了,智慧迷了就變成情執;覺悟了,情執覺悟了就變成正覺。所以佛家這叁個標准,阿羅漢稱正覺,菩薩正等正覺,佛叫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梵文稱爲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可以把它翻成中文,無上正等正覺,爲什麼不翻?叫尊重不翻。這是佛家修學終極的一個目標,你學佛學什麼?就求這個。這個東西是哪裏來的?是自性裏頭本來有的,不是外面來的,只要把障礙除掉,把不覺放下,它就現前了。因爲這個事實真相,所以佛才說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衆生跟佛真的沒有兩樣,佛就是覺而不迷,衆生是迷而不覺。佛跟衆生差別在哪裏?迷悟不同,這一點很重要。「菩提正道」,正是正確的,沒有偏、沒有邪,道是道路。我們在這個道路上行,終極的目標成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叫善根。
昨天大公報來訪問我,提到佛陀的舍利,問我對這個事情怎麼看法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在出家的時候,初出家的時候,供養佛舍利,供養章嘉大師的舍利。章嘉大師舍利是真的,佛舍利是真假沒人敢說。因爲佛滅度叁千年了到今天,到處都傳的有很多舍利,到底是真是假?這個沒有關系,假的我們也把它當作真的。聽到這個名,看到這個舍利的形狀,我們生起恭敬心,生起對佛陀敬仰之心,這是佛寶。所以佛留下舍利來給我們做證明的、做紀念的,是這個意思。佛離開這個世間,留些紀念給我們,我們瞻禮,如同佛陀在世一樣,我們對它恭敬禮拜,修福。但是更重要的,我們不能疏忽佛還有法身舍利,這個舍利是佛的肉身,佛的法身舍利是什麼?經典。經典是佛的法身舍利,法身舍利帶給我們智慧跟福報,兩個都有。肉身舍利帶給我們只是讓我們生恭敬心,修福,不能開智慧。這兩者孰輕孰重,我們不就很清楚、很明白了嗎?
又何況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面講得太多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佛的肉身舍利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它把我們的恭敬心、誠敬心引發出來,這就是它的功德,它有這個作用。我們的恭敬心、誠敬心勾引起來幹什麼?要用這個心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,這是真佛弟子。佛留舍利真正的目的就在此地。我只對佛恭敬,對人就不恭敬,佛留這個舍利何必?沒有意義了。瞻仰舍利的時候,要把這樁事情跟大衆講清楚、講明白,讓他更重要的是要著重在法身舍利。要深入經藏,依教奉行,這才真正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福慧雙修。這叫善根。
「《圓中鈔》疏曰」,幽溪大師的著作,這是《彌陀經》叁大注解之一。叁大注解,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第叁個是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。說得好!「執持名號,發願往生,方名多善根也」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你要把《無量壽經》參透了,佛家不叫研究,叫參究。參究跟研究差別在哪裏?研究是用的分別心,用第六意識;參究是不用心意識,那叫參究。參究能開悟,研究不能開悟,研究所得到的是知識,參究得到的是智慧,不同。可是今天人參究的沒有了,都用研究。研究最明顯的,你有分別、你有執著,你有這個心。參究沒有,決定不用分別,就是不用第六意識;沒有執著,就是不用第七識;也無需要去記憶它,就不用第八識。所以,離心意識就叫做參,有心意識這是世間的研究。這是大乘佛法跟世間學術用心不一樣。
今天佛法裏頭有沒有用參究的?已經沒有人了,沒有這種人了,全都用的是研究。研究所得到的,知識。佛學知識很豐富,智慧沒開,所以不能解決問題;不說大問題,自己的小問題不能解決。煩惱不能解決,業障不能解決,這什麼原因?沒智慧,沒有定力,學佛學了一輩子,沒有走向正道,我們走偏了、走邪了。離心意識才是正道。馬鳴菩薩《起信論》裏頭說得好,菩薩教我們用什麼態度學大乘?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,非常重要的指示。讀經,離文字相,不要執著文字。聽講,這聽教,離言說相,不要執著言語。讀經不要執著文字,要什麼?要了解文字裏面的含義,叫意在言外,意在文字之外,文字裏頭沒有。文字是個指路牌,不是目的地。這個指路牌指方向,到北京的,你把指路牌就認爲這是北京,就錯了,它不是北京,你依照這個方向去走,你才能到達目的地。經典文字就是指路牌,指示你到哪裏?指示你到無上菩提,成佛之道,這要懂!
怎樣才能夠真正契入這個境界?那就是《起信論》上這叁句話,不執著言語文字,不執著名詞術語,不可以用我們的念頭去想經是什麼意思,愈想愈錯,那個想是你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爲什麼?佛講經沒有意思,佛永遠離心意識。心意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佛不用這個東西。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你就離不開十法界。所以十法界裏面成佛了,天臺大師說那個佛叫相似即佛,不是真的。這個話說得有道理。真的是什麼?用真心就是真的,用妄心就不是真的。十法界的佛還用心意識,用妄心,不用真心,所以叫相似即佛。誰用真心?不用妄心就是真心,不要去找真心,找真心,找到了也是個妄心。爲什麼?你有分別執著在裏頭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心,妄去了,真就現前,別再找真,找真,真又變成妄了。
用功,在什麼地方用功?日常生活,就在日用平常當中,沒有離開你,一分一秒都沒有離開。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、身接觸,在這個裏頭練功。練什麼?練不執著,從不執著開始。真到一切都不執著,就證阿羅漢果,智慧現前,正覺現前了。再努力,不分別,果然不分別了,地位提高了,你是正等正覺,是菩薩了。再向上提升,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圓滿了,你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離開六塵境界到哪裏去修?沒地方修。這叫真修行,這個修行沒有任何形式,真修、真幹。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形式不重要。形式是在幹什麼?舞臺表演,作秀。用意何在?接引初學,沒有信佛教的,這種表演儀式接引,讓他知道有佛,讓他産生興趣,入門來學佛。那是招生的一種手段。佛很謙虛,不能說我是老師,我講得很好,你來跟我學,這話說不出口。那怎麼辦?這些弟子們去表演,讓接觸的、觀聽的大衆自己覺悟,自己來請教、來請問,這個你可以回答他,可以把佛介紹給他。他要不是自動來請,不必。謙虛到極處!我們要學,學釋迦牟尼佛的謙虛,學釋迦牟尼佛的恭敬,對一切人謙虛恭敬。世出世間聖人沒有一個不如是,決定沒有絲毫驕慢的習氣,有一點點驕慢,自以爲是,就完了,德行全沒有了。
孔老夫子,你看看人家德行,這是他所有的學生給他做的總結,我們老師的德行。五個字,溫良恭儉讓,溫和、善良、恭謹,恭敬、謹慎,節儉,最後讓,禮讓,讓就是放下、就是無爭。佛法裏最重視的,無诤叁昧,只有讓,沒有爭,爲什麼?因爲一切法不是真的,假的。真的都不要了,何況還是要假的?誰喜歡就給誰,絲毫都不吝惜。這種人,自性裏面的福報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他真心現前,自性裏頭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不是外頭求的。這些現象,現象是從心想生,心地純淨純善,所現的相就是極樂世界。阿彌陀佛以極樂世界供養一切大衆,他不是供養自己,他是供衆。經上所說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這就是阿彌陀佛對每一個往生的人真實供養。這個經確實是寶典,幽溪大師的話說得直截了當,執持名號,發願往生,這就是多善根。我們過去生中有善根,善根還不足,遇到這部經,善根就圓滿了,必定是念茲在茲,分秒必爭。
「《彌陀疏鈔》雲」,這叁部大疏都介紹出來,蓮池大師的,「執持名號,願見彌陀。誠多善根、大善根、最勝善根、不可思議善根」。這蓮池大師講的,比幽溪講得還清楚、還明白,講得徹底、究竟。「彼土衆生因聞泉流說法」,流水說法,前面這一大段我們所學的,這是略舉幾個重要的,「如上之不可思議善根,悉皆成熟」。爲什麼?善根是自性裏頭本具的,現在得阿彌陀佛的加持,極樂世界六塵說法,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這個事情要知道,不僅僅是衆鳥,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所有一切境界有情無情說法,都是阿彌陀佛在說法。
下面這一句非常重要,『隨其所聞,與法相應』,這是真正得法益。我們今天這一點很差,隨其所聞與法不相應。這個意思是說,我們聞了佛法沒得受用。什麼叫相應?佛法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,變成我們的生活,變成我們的工作,變成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全用上了,它起作用了,這就是入佛境界。所以經上告訴我們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,相應你就真成佛了,「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一念相應非常難得,但是得到一念相應,應該努力爭取念念相應,你就不退轉,真成就了。如果這個東西學了沒用處,跟我生活、工作不相幹,所學非所用,我學它幹什麼?浪費時間、浪費精力,那就錯了。
聽經,能聽懂一句我就把這一句落實,聽懂兩句,我就將這兩句落實,你沒有白聽。你不斷去聽,不斷去讀誦,爲什麼?慢慢的,這經裏面的經義你全都用上了,肯定會用上。爲什麼?佛說這個經是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