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遇到了。遇到不認識就沒法子,認識之後趕緊抓住,我這一生決定成就。萬緣放下,一心皈依這一句佛號,南無阿彌陀佛,不得了!這真正是寶,遍法界虛空界沒有能跟它相比的,這個寶。諸位今天到香港來訪問,參加這一會沒有白來,你們是念佛很久,不知道寶,不曉得這寶貴,今天你就知道了。知道了我相信跟我一樣,每一分鍾、每一秒鍾都不能讓它空過,叫分秒必爭,這一句佛號決定不間斷。我們的歸宿,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是我們的老家,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家長。

  佛在經裏講得很清楚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這是說什麼?我們跟西方極樂世界是倫理的關系,是一體、是一家,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彌陀,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,是自己的心性,不是別人的。所以極樂世界真的是老家,一點都不假,阿彌陀佛真的是親人,別看錯了,比父母還要親切。想回去哪有回不了的道理?只是自己迷惑顛倒,把老家給忘掉了,他才對這個不關心。真正明白了解,決定要回頭,決定要到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一生圓滿成就。

  注解裏面跟我們介紹『七寶缽器』,這個缽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餐具,這個解釋大家就懂了,餐具。「簡稱缽,梵語爲缽多羅。譯爲應器,或應量器」。這是什麼?印度出家人托缽的時候,他所用的器具。對于在家學佛的同學,我用餐具大家就更容易明白。桌上所擺的都是餐具,裝湯的、裝菜的、裝調味的,飯碗、碟,這些東西,這些餐具。『自然在前』,你想吃飯的時候,這些餐具都在你面前。你看《漢譯》,這是五種原譯本裏頭最早的,《漢譯》本,「滿其中百味飲食自恣」,這個滿其就是指的缽,指的餐具,餐具裏面你想吃的這些東西都盛滿了。「若隨意則至。亦無所從來,亦無有供作者,自然化生」,這是原本的,《漢譯》的原文。「是知缽器飲食等等,皆彌陀本願所感。故不須造作,自然出現」。

  誰供養的?極樂世界這種享受,跟我們欲界第六天,他化自在天,享受是相同的。諸位想想,他化自在天,他是指誰?第五天化樂天。第六天動個念頭想要什麼,第五天就變化去供養,他自己連變化都不需要,多自在。西方極樂世界,這些所有你需要用的東西,無論是吃的、穿的、住的,你想得到的,統統都是變化,念頭一想,東西就在面前。什麼人變化供養?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大施主,就像母親一樣,兒女想要什麼他都准備好了,都給你供養來了。我們對阿彌陀佛感恩的心自然就生起來了,念念感恩、天天感恩,感恩不盡,佛對我們的照顧太周到了。心裏才動念,東西已經給你擺在面前;你不要,不要就沒有了。所以也不要去整理,也不要去儲存,也不要去洗碗洗碟,不需要,沒有了。變化所作,自然出現。

  『百味飲食』。「百味,指百種好味。又《大論》」,《大論》就是《大智度論》,「有人言,能以百種羹供養,是名百味。餅種數五百,其味有百,是名百味」,這有很多種講法。「有人言,百種藥草藥果」,藥草、藥果,「作歡喜丸,人飲食,故百味」。這個歡喜丸是印度一種餅,點心,一種點心,很好吃的,裏面有很多這些材料做成的,味道非常美好,這是百味。其實,我覺得百味應該,這個注解上沒有,古時候的帝王,皇帝吃飯,他的菜一百道。皇帝吃飯就一個人吃,沒有人敢陪他,一個人吃一百道菜。那個菜碗多大?像我們醬油碟那麼大,不大,我是見過。宮廷裏面,禦廚做出來的東西非常精致,東西很少,色香味確實配得好,這是禦廚裏面做出來的。那換句話說,在那個地方吃東西享受跟人間帝王一樣,百味飲食是帝王。

  下面這是念老的話,「按菩薩之果報食與神通變化食,有無量味」,這是從佛法修學境界上來講。如果我們修到菩薩的地位,菩薩比聲聞、緣覺要高,聲聞是阿羅漢,緣覺是辟支佛,菩薩比他更高,所以他們的果報不可思議。從食,飲食跟神通,這變化食,也像第六天王一樣,有無量味。「彼土甘露味食,焉可思議」,彼土是極樂世界,甘露是天人的飲料。天人最好的飲料是甘露,這種飲料幫助人身心健康、增長壽命、延年益壽,這不可思議。「所謂百味者,只是順此方習俗耳」,說百味確實是隨順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講最豐滿的餐飲,最豐富的是帝王,帝王是一百道菜。

  下面說『實無食者』。「因彼土衆生,蓮花化生,清虛之身,無極之體,本無饑渴之苦,故無食者」,確實,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情省掉了。你看我們爲飲食操多少心,浪費多少時間。西方極樂世界人是法性身,居住的法性土,不需要飲食。不需要飲食,爲什麼經上提飲食?這是什麼?像我們這個世間去往生的人,我們天天要吃叁餐,養成習慣了,到時候就想吃。你初到極樂世界,這個習氣還沒有斷掉,有時候會想起,好久沒吃了,它東西就現前。現前之後一想,現在不需要了,我在極樂世界,東西就沒有了,所以變化所作。到你一覺悟,不需要了,立刻就幹淨,就沒有了。這是什麼?習氣起這個作用。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神通跟你起感應,你的念頭起是感,阿彌陀佛就應,就變現這些東西在你面前。

  感應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前面我們曾經提到感應的一個真的事情,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。有同學查到了,資料我還沒看到,好像是從普陀山去朝五臺。那個時候他四十多歲,虛雲老和尚四十多歲,從普陀叁步一拜拜到山西五臺山,叁年,走了叁年。叁年當中兩次生病,都遇到一個叫化,文吉,來照顧他,幫他調養。十幾天病好了,身體恢複了,繼續再拜,這兩個人分手。第二次生病的時候又碰到這個叫化,有緣。他感恩,問他叫什麼名字,他告訴虛雲老和尚,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。問他住在哪裏,他說我就住在五臺山,五臺山的人都知道我。虛老拜到五臺山就到處打聽,沒有人知道。到寺廟裏,把這樁事情告訴大家,寺廟的人說,那是文殊菩薩化身,他才恍然大悟。這感應。你看發一個念頭,發個心,要去朝五臺,文殊菩薩就在你身邊,時時刻刻照顧你,真遇到災難他就現身,就來照顧你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!

  我們真正發心念佛,求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就在我們身邊,就跟文殊菩薩在虛老身邊一樣的道理。你要真心,又想到極樂世界,又舍不得離開這裏,這不行,這個沒有感應。真正把這個世界放下了,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,一心向往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就在你身邊,等待緣成熟,他就來接你。我們只要這個心不退轉、不改變,什麼時候去不要去想,一切阿彌陀佛安排,這多好!我們多自在,身心沒事,一切聽阿彌陀佛的。早一天也行,現在去也可以,沒有留戀,歡歡喜喜,再住幾年也沒有問題。住在這幹什麼?住在這做爲好樣子給別人看,這就是住在這的道理,讓大家看到我這個樣子,對念佛就生起信心,多帶一些有緣人往生,這就好!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別的,就是希望我們早一天求生淨土,到極樂世界去學習,那是修行最殊勝的道場。

  念老下面這幾句話,「但爲意樂而食也」,這習氣,剛才我說了,我們想起想吃,它就現前。「故見色聞香,以意爲食」,看到這些菜肴,聞到這個香味,不想再吃了,這東西就沒有了,幹幹淨淨。「又此妙食,具增上用」,這個增上用全是心理,「能增色力」,增長體力、增長光彩,「而無便穢」,它不需要腸胃消化。「複顯彼土一切」,彼土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一切法,日常生活一切所需,「悉皆超世希有」,不但我們這個世間沒有,十方諸佛刹土裏面的十法界統統沒有。「又食者身心柔軟,于此妙味亦無貪著」。會不會起貪心?不會。爲什麼?想,它就來了,不想它就去了,還有什麼貪著的?我們這個世間人爲什麼有貪心?想它不來,要來了之後寶貴,怕丟掉,患得患失,有這個念頭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,無論你想什麼,你想它就現,你不想它就不現。所以極樂世界之殊勝微妙不可思議。

  「本經《菩薩修持品》」裏頭說,「于所受用,皆無攝取」,這是我們今天都要學的。所有一切受用,這個攝取是什麼意思?就是我們所謂的擁有、占有,這是我的,不是別人的,這個念頭不好。我要控製、我要占有,攝取是這個意思。極樂世界對于所有一切法不會生這個念頭,爲什麼?他太自在了,你想有它就來了,不要它就沒有了,何必要占有?沒有這個必要。跟我們這邊情況完全不一樣。所以現在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,要把這兩句話落實在生活當中,要隨緣,恒順衆生,有,很好,沒有也好,決定不起控製的念頭,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,你的心就自在。因爲控製很苦,占有更苦,患得患失,你說你多苦!這個念頭放下了,雖然不能得大自在,大概七、八十分的自在你有了,你就快樂無比。

  我們這個世間人爲什麼那麼苦?樣樣都想占有,樣樣都想控製,樣樣都想我來分配,這自找苦吃。不知道一切法畢竟空、無所有、不可得,《大般若經》上佛說的,真的不是假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。你怎麼能占有?占有完全是個幻想、妄想,不是事實,事實上你要覺悟。人都怕死,你知不知道每天晚上都死一次?你睡覺睡著了,不等于死人一樣嗎?睡熟了,人家把你擡到別的地方去你都不知道,這有什麼可怕的?所以,睡到床上睡著了,哪一樣東西是你的?你能夠占有哪一樣?連你的身體都不能占有,你還想占有身外之物,這糊塗到所以然處,這真叫迷惑顛倒,無知!

  所以,連身體都不占有。你要果然對身體沒有占有的觀念,你的身體決定健康。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病?因爲想占有這身體,又想眼睛好,又想腸胃好,那怎麼辦?找一些補藥,全把它補壞了。最健康的就是最自然的,吃那些補的東西飲食不自然,不自然就得長病。釋迦牟尼佛每天吃飯,外頭托缽,給什麼吃什麼,健康長壽。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他清淨,身心清淨。現在我們知道,清淨心不受汙染;換句話說,我再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一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